<p class="ql-block"> 三次建国,郭当自强。截至2015年,当代郭姓的人口达到1490余万,是中国第17大姓,大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15%。今天说的是与郭姓后裔建国有关的事,下面以时间为续介绍郭姓人建立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第一国、夏朝的郭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郭之长国可塑华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郭疆域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郭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国家,早在夏商时期,由这个国家产生的郭姓已经流行。《路史·国名纪》记载:“郭哀,夏后御,博之聊城。”说的是郭哀担任夏朝大禹的“御龙大夫”,估计是指养马和驾车的职业,其世代受封于山东聊城。晋代道教典籍《抱朴子》说:“禹乘二龙,郭支之御。”这个郭支为郭哀后代,说明郭国世代为大禹“御龙”。这应该是关于古郭国最早的记载了,郭哀和郭支也是史籍中记录最早的郭姓人。</p><p class="ql-block"> “郭”的甲骨文中间一张“口”,表示城邑,四周分布为“东西南北方向的楼宇状”,意为“城邑四周的护城楼”。说明早在上古时期,族人在建城邑时,已经充分考虑到防御系统的重要性了。说白了,“郭”就是都城之外用来保护主城的郊区部分,而住在城池外郭部分的民居便以此为氏,称郭氏,又可以根据所在方位形成不同的姓氏,比如东郭氏、南郭氏等。齐泯王时有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其姓氏便是因住在南城郭而得名。古郭国估计是最早建设发展城邑外郭抵御外敌入侵的国家,后来这个概念引申为住宅外沿的“廊”,所以“郭”即是“廊”或“廓”。</p><p class="ql-block"> 古郭国在商朝时有个叫“郭祟”的国君,应该是继承了祖先的“御龙”技术,在夏朝灭亡后进入商朝,得以延续国祚,并继续为商王“御龙”。商亡周兴,郭国又成为周朝的诸侯国,封地不变。由于缺少史料记载,西周郭国的情况已经无从得知,《左传》中对郭国的记载只有“郭公”两个字,不见下文,由此可得知周朝的郭国爵位至少在侯爵以上。郭国的最后亡国跟它的老邻居齐国有关,根据《春秋》注释,郭国最后一任国君叫郭公赤,据推测,郭国大约在齐桓公时期被灭,郭公赤亡国后曾避难曹国(今山东定陶一带)。</p><p class="ql-block"> 郭国自夏朝之前立国到春秋亡国,经历了近2000年国史,是个地道的长寿之国。据说中国的历史是由夏、商、周开创的,其中郭国这个长寿之国对中华文化影响较为深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华夏之源。</p> <p class="ql-block">第二国、周朝的虢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打虎英雄护卫大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虢国君郭序头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虢国疆域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祖先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p> <p class="ql-block"> 虢国是西周早期一个主要的诸侯国。武王灭商以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周武王封为东西虢国的君主,虢仲被封东虢国君(今河南荥阳),虢叔被封西虢国君(今陕西宝鸡),他们构成了周王室东西方的屏障。宝鸡自古多关隘,虎牢关则在今河南荥阳。周武王封自己的两个叔叔在这两地分别建立东西虢国,多半是出于军事战略上的考虑。</p><p class="ql-block"> 西周末年,由于“王室多故”,西虢国东迁至上阳(今河南陕县),改称南虢。有意思的是,南虢国所在地有函谷关,函谷关历来就有“两京咽喉地”之称,是众关之首。西虢东迁时留在宝鸡原地的一支称为小虢。西周灭亡时,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王朝,郑武公出力颇多,深受倚重,东虢国被赏赐给郑武公,郑武公于公元前767年灭东虢国。为安抚被灭国的东虢百姓,周平王把东虢国后裔虢序封在下阳(今山西平陆),称为北虢国。北虢国与南虢国隔河相望,基本连成一片,加之他们都是虢仲和虢叔之后,故有“南虢北虢实属一虢”之说。虢国的后裔以国名为姓氏,发展至今。现在的郭姓大多来源于虢序(是虢姓转郭姓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支。譬如唐朝的郭子仪,五代的郭威,均源自郭序的后代。三门峡虢国博物馆中珍藏的大量文物,如“中华第一剑”等,足以证实当时的虢国该有多么的英勇不凡逝死护卫宗主国大周。</p> <p class="ql-block">第三国、五代的后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郭塑华夏成就大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周高祖郭威画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世宗时期的后周疆域(959年)</p> <p class="ql-block">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五个朝代,是大唐朝灭亡后分争时期建立的国家政权。后周的建国者是郭氏后裔“郭威”。</p><p class="ql-block">第一、郭威简历</p><p class="ql-block">郭威,904年9月10~954年2月22日,字文仲,邢州尧山县(今河北隆尧县)人。五代时期后周开国君主,951~954年在位。虢叔后裔。父亲郭简母亲王氏,祖父郭蕴祖母韩氏,曾祖父郭谌曾祖母申氏,高祖父郭璟高祖母张氏。长子郭侗,初名青哥,次子郭信,初名意哥,两人均被汉隐帝所害。长女乐安,也被后汉所害,后追封为莒国长公主。次女寿安,下嫁张永德,封为晋国长公主。三女永安,被封为梁国长公主。养子郭荣,又名柴荣。是郭威爱妻柴皇后的侄子,郭威病世后,将皇位传于其人,后人称周世宗。</p><p class="ql-block"> 出身将门世家。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加入后唐庄宗李存勖亲军。后协助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凭借佐命之功,累迁检校司徒、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平定河中,镇守邺城,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发动兵变,攻破开封,推翻后汉隐帝,不久率军抵御契丹,在澶州受部将推戴,黄袍加身,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即皇帝位,建立周朝,史称后周。在位期间,崇尚节俭、虚心纳谏、改革弊政,促进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好转。</p><p class="ql-block">第二、后周国史</p><p class="ql-block">1.后周帝王:</p><p class="ql-block">周太祖郭威、周世宗郭荣(本名柴荣)、周恭帝郭宗训(本名柴宗训)</p><p class="ql-block">2.后周历时:</p><p class="ql-block">公元951~960,共10年</p><p class="ql-block">3后周国都:开封</p><p class="ql-block">4.后周人口:1277万</p><p class="ql-block">5.后周疆域:105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第三、反叛后汉</p><p class="ql-block"> 郭威原本是后汉的巩固大臣,因为辅佐后汉太祖刘知远建国有功,而受到重用,升枢密副使。后来更是履立战功,坐到枢密使的位置,统领全国兵权。刘知远去世之后,成为顾命大臣,辅佐后汉隐帝。</p><p class="ql-block"> 后汉隐帝继位之后,郭威统领全国兵权,与一干老臣都受到新帝后汉隐帝的忌惮。大臣功高震主,对于一位帝王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于是后汉隐帝便密谋想将郭威等一干老臣除掉,这件事情被郭威得知后,直接反叛。郭威一家上下,妻子老小都被后汉隐帝杀害,两人之间的仇恨直接进化到不死不休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郭威后来起兵打着“清君侧”的名义,率军进攻汴京。郭允明将后汉隐帝杀死之后,郭威轻而易举的就进入了汴京。但是他一开始并没有选择登基,而是另外辅佐起了一位后汉宗室子弟,并且推举太后垂帘听政。</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郭威的计谋,在太后稳定局势之后,郭威便发动兵变,威逼太后任其“监国”。后来自然而然的就废除了后汉最后一位皇帝,自己登上了皇位,建立后周。郭威这一系列动作,一环扣一环,排除了登基的许多不利因素。所以在他登基之后,国家稳定,并没有给敌国以可乘之机。</p><p class="ql-block">第四、治国有方</p><p class="ql-block"> 郭威立国后,努力革除唐末以来的积弊,重用有才德的文臣,改变后梁以来军人政权的丑恶形象。他崇尚节俭,仁爱百姓,曾对宰相王峻说:“我是个穷苦人,得幸为帝,岂敢厚自俸养以病百姓乎!”他不但重视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自己带头俭省,下诏禁止各地进奉美食珍宝,并让人把宫中珍玩宝器及豪华用具当众打碎,说:“凡为帝王,安用此!”。郭威去曲阜拜谒孔庙、孔子墓,并下令修缮孔庙,禁止在孔林打柴毁林,造访孔子后裔,提拔其为官,表示要尊崇圣人,以儒教治天下,为周王朝治国奠定了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 郭威在位期间,对改革累朝弊政颇有成绩。免除后汉所设额外苛敛以及中唐以来地方官进奉的“羡余物色”;废止了后晋、后汉一些极残忍的刑法;民众与蕃人“一听私便交易”,诸州所差散从亲事官等,一齐遣散;对累朝极为严酷的盐、酒、皮革的禁令稍予放宽;废除京城内无名额的僧尼寺院等。对恢复农业生产,郭威也采取了有效措施。授无主田土给数十万归中原的幽州饥民,放免其差税。以田分给现佃户充永业 ,使编户增加3万多 。无主荒地听任农民耕垦为永业,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郭威的治国体制,是通过改革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收到了显着的效果。综合起来,主要包括:提倡节约俭朴;整顿吏治纲纪;减轻压迫和剥削;招抚流民,组织生产;治理河患,灌溉良田;准备统一,开展统一战争。郭威的政治、经济改革和统一战争,收到了显着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郭威除了改革利民之外,自己也非常注意节俭,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他生活异常俭朴,衣食住行都很节俭,下诏禁止各地进奉美食及地方土特产品,珍宝就更不用说了。他对大臣们说:“朕出身微寒,尝尽人间疾苦,也经历了国与家的灾难,如今当了皇帝,怎么能养尊处优拖累天下百姓呢!”他不仅不让进奉宝物入宫,还让人将宫中的珠宝玉器、金银装饰的豪华床凳、金银做的饮食用具一共几十件,当众打碎在殿廷之上。郭威经常对侍臣说:“那些帝王,怎么能用这种东西!”在治理国家方面,虽然郭威有些能力,但他仍然谦逊地重任有才德的文臣,以行动来改变从后梁以来军人政权的丑恶形象,他对这些有才德的大臣们说:“朕生长于军旅之中,不懂得学问,也不精通治国安邦的大计,文武官员有利国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书言事,千万不要只写一些粉饰太平的无用话。”郭威的精心治理,使后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显露出国富民强的迹象,为后周世宗继续他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第五、人物评价</p><p class="ql-block">人物总评:</p><p class="ql-block"> 郭威生于乱世,长于军伍,勇武有力,豪爽负气,略通兵法,善抚将士,以军功累迁至枢密使高位。终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取后汉而代之,是五代时期军人专权的代表人物。在提倡节俭、严惩贪官、严禁军队扰民等方面,郭威也推行了一些有益的措施,使唐末以来极为混乱的北方社会开始走上安定的道路。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中国长期战乱的局面开始转向统一,开始显露出民富国强的迹象,为周世宗郭荣(本姓柴)和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郭威深爱其妻,在其妻亡后,不再另娶皇后,一方面为了纪念亡妻,一方面也看到柴荣的确有才,所以把帝位传给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其妻侄柴荣。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历史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历代评价:</p><p class="ql-block">薛居正:周太祖昔在初潜,未闻多誉。洎西平蒲阪,北镇邺台,有统御之劳,显英伟之量。旋属汉道斯季,天命有归。总虎旅以荡神京,不无惭德;揽龙图而登帝位,遂阐皇风。期月而弊政皆除,逾岁而群情大服,何迁善之如是,盖应变以无穷者也。所以鲁国凶徒,望风而散,并门遗孽,引日偷生。及鼎驾之将升,命瓦棺而薄葬,勤俭之美,终始可称。虽享国之非长,亦开基之有裕矣。然而二王之诛,议者讥其不能驾驭权豪,伤于猜忍,卜年斯促,抑有由焉。</p><p class="ql-block">赵光义:周太祖为人多任权诈,以胥吏之行,图帝王之位,安能享国长久?</p><p class="ql-block">王夫之:司马昭、郭威虽逆,而固非朱温之暴,可以理夺者也。</p><p class="ql-block">范文澜:对沙陀人的野蛮性政治开始进行改革,使呻吟在战乱暴政下的民众感到有些希望了。</p><p class="ql-block">第六、郭威典故:</p><p class="ql-block">1.黄袍加身</p><p class="ql-block"> 后汉隐帝不听母亲让人下诏与郭威和好的劝告,领兵出征,结果被乱兵杀死,苏逢吉也自尽了。郭威不费什么力就进了开封。聪明的郭威并没有立即称帝,而是让李太后先主持大事,以安人心。他又严禁士兵掠夺骚扰京城,恢复了京城的治安秩序。郭威派人迎接刘崇的儿子刘赟来继位,以此稳定宗室。等一切稳定之后,郭威就将他的称帝计谋实施了:让手下将领发了假情报,说契丹要南下进犯了。然后就奉太后之命领兵出城,到了澶州,数千将士发生兵变,以黄旗加于其身,拥立他为帝。郭威称帝建的国号是大周,因为他说自己是周朝虢叔的后代,历史上称为后周,以便和周朝区分开。郭威仍然以开封为后周的首都。称帝之前,郭威又派王峻杀死了在半路上的刘赟。刘崇因此和后周结下死仇,联合契丹来攻打后周,但在高平之战中被郭威的养子周世宗柴荣打败。</p><p class="ql-block">2.智勇双全</p><p class="ql-block"> 郭威和别的军人不同,他并没有单凭武力发展,他看到了知识的力量,特别是兵书,没事的时候他总是拿着书看,有些文化的李琼见他爱学习,就将自己正读的兵书《阃外春秋》推荐给他看,李琼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这本书里就记载了许多存亡治乱、贤愚成败的事例。”郭威边看边让李琼教他,看得爱不释手,李琼对他的影响很大。在刘知远任后晋侍卫亲军都虞侯时,他主动投到他的手下。刘知远很喜欢这员干将,视为心腹,不管刘知远到哪里任职都把他带在身边,让他督率亲军。郭威临事很有计谋,刘知远设法争取过来的吐谷浑部驻扎在太原,军队实力很强,也有不少财物,刘知远想据为己有,也为了防备以后他们再反叛投奔契丹,就想赶走他们,但又没有好办法。郭威就献出计策,让刘知远找个罪名除掉其首领,然后将财物和军队收纳,不但能除掉这支反复无常的势力,还能补充军需。刘知远照计行事,如愿以偿,扩充了自己的实力。在契丹灭后晋的时候,郭威和史弘肇等人劝说刘知远称帝,因而成为后汉的开国功臣。国家初创,郭威在各方面都为刘知远出谋划策,使后汉政权很快稳定下来,作为重臣郭威在刘知远临终时被任命为托孤大臣,隐帝继位后,让郭威任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p><p class="ql-block"> 不久后汉就发生了三镇叛乱,三镇即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市)、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永兴(今陕西省西安市),朝廷先派了白文珂等人去平叛,但都没什么成效。于是郭威就受命出征,他平易近人,广交将士和文臣,两军交锋时又身先士卒,亲冒矢石,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立功他马上赏赐,负伤的他也亲自去抚慰。不管是谁提的建议他都能虚心接受,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他也不计仇,终于使将士和睦上下一心,提高了士气和战斗力。郭威虚心听取将领们的建议,博采众长,制定了先攻河中的策略,然后用围困打消耗战的办法与敌对垒,一年后,在城中粮草已尽,士气丧失的时候一举攻陷,李守贞和妻子自焚而死。其他两镇也先后平定。</p><p class="ql-block">3.淡泊名利</p><p class="ql-block"> 在平叛三镇后,郭威又为后汉的稳定立下了大功,但他并没有借此要高官厚禄,而是借机提高自己的威望:当隐帝要赏他时他说破贼不是他一人的功劳,朝中的将相安定朝廷供给军需也有功,于是要隐帝赏赐史弘肇等人,他又说大臣们也有功,苏逢吉等人也因此加官进爵,郭威又说各地驻军将领和州县官吏也有功劳,让隐帝嘉奖他们。郭威不贪功,但却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和一般人相比,他的谋略要远大得多。此后,隐帝又将北方的邺都也就是魏州驻守防御契丹的重任交给了他。在他赴任前,朝中为他是否带枢密使之职离京发生了争执,两派大臣矛盾激化,虽然史弘肇坚持要隐帝同意让郭威带枢密使赴任,但郭威对朝中之事很不放心,临行时恳切地对隐帝说:“苏逢吉、史弘肇都是先皇的旧臣,都很尽忠为国,希望陛下推心任用,必当无事。边疆之事臣一定尽忠报效,不负陛下重托。”隐帝也有点不愿郭威出京,他对郭威说:“朕夜里梦见你变成了驴,驮着我升了天,等我下来后,你又变成了龙,离开我向南去了。”郭威听了抚掌大笑。大概隐帝这时已经担心郭威对他皇位构成的威胁了,所以在郭威不在的时候才诛杀史弘肇等人,然后又派人去杀他。郭威到任后,积极备战防御契丹,但他出来不久朝中就发生了大事,隐帝没有听他的话,而是相反,听从了舅舅李业的挑拨,诱杀了史弘肇等人,听到郭威起兵的消息连他的家属也全部杀死。然后命另一个舅舅李洪义到邺都去杀郭威等人。李洪义和李业不同,他不想加害郭威,就将消息告诉了他。郭威听从了亲信魏仁浦的计策,倒过来用自己的官印假造诏书,说是让郭威杀众将,以此来激怒他们,众将果然听命于郭威,以诛杀奸臣清君侧为名杀向了京城。</p><p class="ql-block">第七、读后周国史有感</p><p class="ql-block"> 郭威是后周的建立者,建国时间为公元951年,定都在东京开封。郭威本人在位仅三年,时间虽短但是他找到郭荣这个人才,死后将皇位传给了养子郭荣(本名柴荣)。郭荣是五代时期第一名君。他励精图治、勤政爱民、致力于统一大业,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后概括为“三十年使天下平定富足”的宏伟目标。</p> <p class="ql-block"> 后周作为五代时期最后一个朝代,周世宗郭荣具备了千古一帝的所有素质,他建了一支强大的禁军,削弱了藩镇割据,以一人之力几乎一统天下,突然英年早逝,让赵匡胤捡了便宜,成就了大宋几百年的国祚。后人总结为“汉承秦制、唐承隋制、宋承周制,”习惯说“秦汉、隋唐、周宋”也即如此。说中国历史是由秦、隋、周这三个短命王朝塑造的也不无道理。</p><p class="ql-block"> 扬我郭威,耀我中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