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说法,尉迟恭镇守白壁关,究竟有没有这个事情呢?<br> 先从志书中找找,《旧唐书》中这样记载尉迟恭降唐这件事。秦王李世民出龙门入山西平刘武洲之乱,屯兵于绛洲柏壁,后击败刘武洲,于雀鼠谷向北进兵浩洲(今汾阳),尉迟恭闻讯来降。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尉迟恭投奔李世民的地方是现在的汾阳城。<br> 那尉迟恭是从哪里出发投奔汾阳的呢?有史书记载,尉迟恭领永安、介休来降。隋朝的永安、介休究竟是现在的那个县市一直争论不休,但大致是在今孝义、介休、灵石一带是无疑的。<br> 也就是说尉迟恭带兵守卫的地域是孝义、介休、灵石一带,离汾阳城很近。也说明了当时有两个地名,一个叫柏壁,在绛洲,一个叫白壁,在浩洲。<br> 咱们在来说说白壁关。汾孝地区有贾壁、辛壁、柳壁、白壁、六壁头等坞壁。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源自汉武帝时期的塞外列城,普及大约形成子于莽天凤年间,当时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坞壁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军事建筑,至少是要早于尉迟恭所在的隋唐时代。 白壁可能是白姓富豪所筑的坞壁,史书记载在县城西二十里,从高德地图上看,此壁应该在今白壁关与临水村之间。比现在的白壁关村要靠西一些。为什么在此地修建坞壁呢?因为此地有东部平川进向西部山区的一条古道,这条古道由旧城经白壁关、临水、高阳、下堡直至大山深处。白壁正处在丘陵地带平川和山区的分割线上。 白壁是什么时候被叫为白壁关,不得而知,白壁上是否有关城也无从考证。现白壁关静安寺有碑文记载,尉迟恭演兵于此,此碑为清代石刻,其可信度有多少还待考证。除这块碑上的记载外,孝义还有村庄东尉庄、西尉庄、尉屯村,相传都与尉迟恭有关,尉姓不是个大姓,因尉迟恭屯兵驻守而得名也在情理之中。 隋唐演义中有这样的一段故事,秦叔宝三鞭换两锏,白马救亲王,话说一天,秦王李世民闲来无事,骑马出的城来,跃马扬鞭一阵狂奔,不远处看到一条河拦住了去路,河滩里正有一人在洗马,洗马之人抬头一看,认出了秦王李世民,此人正是刘武周手下的猛将尉迟恭。这一天,尉迟恭出的白壁关,来到河滩洗马,世间的事就是这么巧,刘武周刚刚吃了败战向北逃了,尉迟恭碰上了单骑兜风的李世民,也可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尉迟恭上的马来,向秦王李世民杀将过来,李世民尽管武功不错,但仍不敌猛将尉迟恭,在这危急时刻,秦叔宝赶了过来,秦叔宝一对鞭,尉迟恭一对锏,尉迟恭打了三鞭,秦叔宝应了两锏,秦叔宝略胜一筹,救下了秦王李世民。二人英雄相息,种下了尉迟恭大义降唐的种子。 现在我们可以回放一下这段精彩的故事,看一看他的可信程度有多少,是不是完全是杜撰的呢?有没有真实的影子在里面。我们把视线回到隋唐时期,当时孝义旧城以东至长黄村一线,再往东基本还浸泡在晋阳湖湖水中,孝河水位线比现在要高不少,在旧城以东孝河算是一个天然屏障。行军打战的道路应该在旧城以西。从汾阳城至高阳、临水、白壁关有古道相通,相距三十里,李世民打马误走白壁关也的确是可能的。 故事讲到这里,尉迟恭镇守白壁关的故事好像有鼻子有眼,唯有不见于正史,史书汗牛充栋,不知道那一天能揭开历史的迷团。现如今只能各执一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