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潘新,是豫南的一座小镇。</p><p class="ql-block"> 豫南地处江淮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北朝、五代十国、宋金等割据时代,南北方大多以此为界,经常展开拉锯战。北方政权要南下攻伐,首先要占据淮上;南方霸主要稳固江山,也要抢占此地,兵法有云:守江必守淮。朝代鼎革之际,豫南亦多为主战场,元未朱重八、明未的李自成、张献忠都曾侵掠此地。战略要冲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多是生灵涂炭,以致于战乱过后,人口锐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据老家县志记载,明乱之后的清顺治年间,全县丁口只有两千左右。为了恢复社会秩序,发展生产,明清初际都采取强制移民措施,从江西等地迁丁入淮,后来又先后有迁自湖北的零散移民,前前后后,历经数百载。镇上很多人家在江西都有亲戚,同辈邻居间以“老俵”互称,村塆居户族小姓杂,诸如此类,从语言文化到风俗习惯,都有很重的移民文化的印迹。听老人讲,潘新原叫潘店,地名源于镇上的大姓——潘姓。其时镇上有两大姓,俗称“潘胡”二家。潘姓从何而来不详,胡姓始迁于江西南昌,后又陆续自湖北麻城、黄陂上溯迁入,聚族而居。两家都恪守耕读传家的族训,次递繁衍,人丁旺兴,历经百年,渐成大户,清末民初乃至解放后的一段时期,在本地政、军、文、商界,出了不少有头有脸的人物。1980年代潘家有个叫潘万堤的诗人,在诗坛上曾赫赫有名。两家争风,潘姓略为居上,地名自然以潘姓冠之。因为是移民之地,本地地名,约定俗成,稍大一点的,多采用某姓+店的方式命取,如“彭店”“曾店“”杨店”“高店”“尤店”等,小一点的,以某姓十庄(塆)命名,如“杨庄”“王塆”“方塆”等,姓氏特征明显,简单直白易记。新中国成立后,“潘店”改名叫“潘新”,“彭店”改名为“彭新”,以体现与旧社会的区别。土改时,“潘胡”两个家族中划为地主的有不少人家,后来恢复高考第一批考上大学的,以两家的子弟居多,看来文脉的传承不是那么容易斩断的。</p><p class="ql-block"> 改开之前的潘新墟镇,面积不大,只有一条主街,呈“L”形分布,北至食品公司,南至南门布匹门市部后拐向西南直至西墩。主街的东边,只有一条叫东街的巷道,没有门市,两边住着居民。这也是我的出生之地,世事沧桑,十多年前曾去找寻过旧居,却终难觅其迹。墟镇有四个地方,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一是西街的渔行,小镇售买河鲜的地方,彼时生活物资匮乏,鱼虾就算是大菜。一大早南北东西的渔夫就将打捞的鱼虾来此售买,由行夫统一称秤,并高声诵唱报数,尾音拖着老长,充溢着交易后的喜悦。行夫有权威,公平性自然不受质疑。售买的鱼货随季节和时代不时有些变化,曾经“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一度占主流,改开后,小鱼小虾、泥鳅黄鳝、水鱼硬壳等野生鱼鲜主宰市场,品种选择的这种变化,体现出时代的变化,侧面反映出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其二是柴火行,是一处露天的空场子,占地约两三万平方。逢集的时候,供南边的柴客堆柴售买,另一个用处,是用作会场,也是让“地富反坏右”们闻风丧胆、鬼哭狼嚎的地方。wG时的万人批斗会、革命样板戏等曾在此轮番上演,隔三差五就有一场。那时动不动就组织召开万人大会,也没有什么应急预案,也没听说过踩死过人,可能一是真的不懂,二是人命不值钱。第三处是粮管所,占据差不多半条街。每个农民一生中差不多年年都要同这个地方打交道,一方面“皇粮国税”必须要交,另一方面余粮也要售买,以换取油盐花费钱。秋收时节,四邻八村的农民,或肩挑箩筐,或拉着架子车,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此,想着怎样将一年的收成卖个好价钱。卖粮的队伍排成长龙,高峰时长达数里,成为深秋街头特有的景象。粮管所的职工,当时是含金量较高的工种,位低权重,对粮食等级的认定有直接的话语权,因而易成为风暴眼。现在看来,粮食评定的标准主观性强,不够刚性和细化,随意性大,制度方面有缺失。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市场经济时代自然失去生存的价值,粮管所的职工下岗也是时代使然,真乃此一时彼一时也!第四处自然是大礼堂了,为风格基本雷同的罗马式建筑,高耸的罗马柱曾是小镇为数不多的地标。它既是开会的会堂,又作为放电影的影院。虽然有些简陋,地板也是土铺的,但其作用不容小觑。那是小镇文化窗口,透过这个窗口,精神贫瘠时代的人们知晓外面还有更精彩的世界,哪怕那时外面的世界也很灰暗。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考场就设在这里,说不定,从这里走出过巨匠文豪、良将富商呢!</p><p class="ql-block"> 故乡临水,因水而设,因水而兴。发源于北庵山北坡的九龙河,蜿蜒流淌,不择细流,经蔡楼、彭新,曲折向东,在故乡汇流成河,澎湃不息。九龙河下行约三十里,在周党的龙镇汇入竹杆河。竹杆河是淮河的支流,古称谷水,五代十国时曾为北周、南唐的界河。故乡的这段河段,是九龙河最好的河段。因下游修水库筑坝蓄水,九龙河在此段水深面阔,水流平缓,清澈见底,水质纯净,之前住在河边的人家,都是早早起来担河边的水吃。河水冲涮沉积在两岸形成了平原,丰腴的土地成就了故乡的富足和安乐。这里一年两熟,春收小麦秋收稻谷,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这里的人们机巧灵秀、沉静平和、知足常乐,与九龙河的特质有几分相似。</p><p class="ql-block"> 窃以为,故乡是老家最美的乡镇,没有之一。老家县里有近20个乡镇,但真正临水而建的,只有故乡。小镇沿九龙河北堤岸枕河而建,街铺后面直接临河,高于河面一两丈。在沿河的街面,辟设南门,向南经三十多步台阶直通河面,旁置码头,供船停靠。此处水色黑幽,深不可测,四季不涸,本地人称“潭涔子”。每到梅雨时节,连日的雨水使这里的水位到最高点。站在南门下瞰,河水奔腾泡哮,汪洋恣肆,激荡拍岸,如雷霆万钧,汹涌骇人,别有一番气象,“南门观澜”因此得名,为小镇十景之一。南门也叫英雄门,名字源于一段红色历史。1948年,新四军新五师一部与盘踞在潘新的国民党尹德佩保安团展开激战。新四军从对岸河滩强攻,保安团居高临下,沿河固守。仗打了一整天,场面非常惨烈,子弹象雨点一样不断向下倾泻,新四军战士一排排倒下,鲜血染红了河面。黄昏时分,新四军从下排水道突袭成功,全歼了守敌2000多人。战后,牺牲的40多名烈士被集中安葬在丁岗的烈士陵园。上世纪70年代,发小们在下面河滩玩耍时,不经意间还能捡拾到锈蚀的手枪和手榴弹残片。</p><p class="ql-block"> 九龙河静静流淌,润育和造就了故乡美丽的风光。小镇春有百花,夏袭凉风,秋飞黄叶,冬飘皑雪,四季分明,景色宜人。更有十大胜景,景状各异,让人流连往返,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十大胜景,幼时曾不时听老人们说起。除了“南门观澜”,另外还有九景:</p><p class="ql-block"> 一为北堤浣纱。小镇水清清,满目皆丽人。清晨或傍晚,沿街北岸,石阶或礁石处,总有三三两两的女子在浣洗衣物。她们时而揉搓,时而捶打,时而漂洗,时而低语,时而朗笑,将美丽光鲜的身影不时倒映在水中,如置身小镇摩登时尚的“秀”台……</p><p class="ql-block"> 二为柳林春晓。沿街对岸有一片野生的柳树林,初春时节,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万物尚在萌动,柳林己生染一片鹅黄,如丝如烟,让空寂的大地率先呈现一丝春意。柳浪闻莺,麻雀啁啾,生机昂然。</p><p class="ql-block"> 三为渔舟漾日。春夏时分,草涨水满,鱼翔浅底。东方既白,渔人们在大桥旁宽阔的水面上,不时撑船撒网,摇浆击舟。俄而旭日东升,在河面镀上一层金边,却被滑动的船儿激起的浪花瞬间击碎,消失在浪花里……青山、绿水、朝阳、柳林,还有撑着船的渔人,共同构筑了一幅晨早捕鱼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四为竹林听涛。郭畈河段,河流弯转,由窄向宽,丰水时节,水流哗哗,涛声訇訇。北岸地平如砥,修篁成林。仲夏之夜,邀三五好友,携少许点心,来此席地而坐,眼望满天星斗,耳闻如诉涛声,身拂习习凉风,顺水而漂,击掌而歌,亦不失人生快事。</p><p class="ql-block"> 五为西墩望月。西墩为墟镇的高处,下临河坎深壁。仲秋之夜,月皎如盘,轮升高悬,此时憩坐西墩,仰望蟾宫金桂,俯视水中月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相照,清风弄影,抚今述古,思接千载,顿有今夕何夕之概。</p><p class="ql-block"> 六为虹桥卧波。潘新大桥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当时的地标建筑,后在原址重建。此桥为拱桥式样,主拱跨度较大。远远望去,大桥飞架东西,如虹凌于水面,波平浪静,倩影倒映,若虹卧波,在小镇人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游子回乡,大桥是必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七为沙滩语鼎。秋冬季节,河水涓细,南岸的河沙滩,成为自发的市场。卖熟食的,卖菜的,卖衣服百货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沙滩上人来人往,语声鼎沸,颇有“清明上河图”中的景致。只是此露天市场解放后被废止了,热闹的景状亦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八为秋荻飞雪。沿河北岸东行约二里,有大片的苇林,深秋风瑟,苇荻花开,白花花的,片片相连,随风晃动,仿如漫天飞雪。</p><p class="ql-block"> 九为碉楼北固。镇北北山头有一座碉楼,也有人说是用于防匪的炮楼,没人知道建于何年何月。这种很特别的建筑,卓尔不群,不经意成了风景。</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旧事不再,十景中的景状,有的早己了无踪迹。十多年前,沿河东向二三里处修筑了滚水坝,水位上涨,河床抬高,很多胜景己不复存在。北山头的碉楼听说也夷平了。</p><p class="ql-block"> 五年前回故乡,曾写了一首《回乡偶感》的诗:“北去回乡路茫茫,水山改了旧时妆。寄住他乡身是客,悄然故乡己他乡。”也许,故乡只是留存在游子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壬寅二月初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