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减负不减质,教学有法无定法——“双减”线上培训有所得

芳隐疏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双减”减负不减质,教学有法无定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双减”线上培训有所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光乍现的周末,一场语文教学的盛宴,让饥渴的向学之心饱尽美餐。五位专家的课例各具风味,报告既有理论又含实例,可操作,可借鉴,值得反复咀嚼。</p> 学有所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夏寿:得法课内延课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夏寿老师秉持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迁移用的理念,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学到的预测方法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中将学到的预测方法进行运用和实践。这节课当中,何老师设计了三处预测:根据故事内容的预测,对“鸟太太”的故事,对故事结尾的预测。课文的最后一个环节落实了课后第二题,设计了一个“送魔袋”的情境,学生看书名猜内容,把书送给学生,让学生去读书,然后读完与学生交流自己的预测,将预测引向了更广阔的真实的阅读情境。这样的教学给了我们一点启示——略读课文不是全然放手,随学生读成什么样,而是要把它变成一座桥,实践阅读方法,联结课内与课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打开语文要素》报告中,何夏寿老师说,统编教材更中国、更语文、更儿童了,存在双线组元、先识字后拼音、特殊单元、长课文增多、阅读表达并重、关注文体六大变化。语文要素让老师能更好地树立目标意识,使整个单元教学形成合力,让教什么变得愈加清晰。要用好统编教材,就要关注课后习题,关注生活经验,关注高频词汇,关注学段要求,将语文要素细化,并有计划地融入教学设计中,使学生能够亲历能力的提升,学习中获得,运用中强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薛法根:素养为本教做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薛法根老师执教的《黄河的主人》,从一个个意象串起课文,引领学生品读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筏子“小”“清”的险、“我”的“胆战心惊”“提心吊胆”、乘客的“谈笑风生”“从容淡定”,体会到艄公技术的高超,是黄河的主人,体会到作者对艄公小心大胆的赞美。课堂中,薛老师一步步追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让学生有疑、有思、有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薛老师所做的《素养导向的语文学习任务设计》报告,立足教育新时代,推测语文新课标,给出了教学设计的新思路,即秉持素养”为本、教人做事的设计理念,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以能做成事的结果为导向,通过细化课堂的时间管理、指令管理、分合管理,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薛老师提出,有效的任务设计,要以角色代入,凸显真实性,通过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抵达真学习;要用复杂环境,增加挑战性,提出“非常”问题,设置多重关卡、多条“岔路”,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催生学生的学习智慧;要用语文做事,回归学科性,语文学习任务设计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质,要做语文的事,用语文的方式做事;要连成任务群,突出整体性,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融合在学生的语文经验与生活经验中,是在经验的土壤里生长与拔节的,“做事”就是“长经验”的过程,就是语文素养的“内生”过程。薛老师所言,正是以学习任务驱动有效学习,让学习在学生身上发生,进而达到“少教多学”“提质增效”的“双减”预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潘文彬:问学课堂新样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潘文彬老师执教的《表里的生物》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内容通俗易懂,潘老师从教材编排的意图入手,联系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孩子阅读文章,发现文中三处语言描写的妙用——构成矛盾、推动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进而体会到文章就这样借助具体事例了表达观点的。又在结课时回扣导语,激励学生做“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应和单元的人文主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潘老师的报告《为了儿童的学习》,首先提出好的教育应该是“眼中有人,心中有本,手中有法”,“双减”不减学校的责任,不减教育的质量,不减生命的成长,呼唤课堂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潘老师提出“问学”课堂的理念,并重点阐释了“问学”课堂的意蕴与实施,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问,善于引导学生问,善待学生的问,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土壤、阳光和雨露,让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言智慧在“问”与“学”相生中来回行走,生长、丰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肖绍国:句段教学显诗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肖绍国老师执教的《红楼春趣》,不执著于字句情节,以一种宏观的角度去读《红楼梦》,把“红楼春趣”投入到整个“红楼大梦”中去鸟瞰、去过渡,引导学生通过联通古诗佳句,体会“蝴蝶”、“凤凰”、“大鱼”、“大雁”等特有意象的象征意义,感悟中国文化中“生命”的境界,体会“雪泥鸿爪”的人生哲理。立意之高,让人不禁疑问,这样的课讲给小学生是否合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其后的报告《整本书阅读的“句段”教学法》中,肖老师给出了答案。他说,他开发的是名著启蒙课,是站在文化传承的审美高度,引导学生感悟中国文化,并不冀望孩子听完课就去把《红楼梦》读完。报告中,肖老师还分享了“句段”教学法的具体操作,从诗画的审美角度选材,通过小处着眼、中国思维、母语表达和融会贯通进行文本细读,让学生在精致的课堂学习中领略到汉字表达的美轮美奂,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进而增强文化自信。这样的报告,让我们自惭形秽的同时,也忍不住想要靠近美、探寻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捷:口语交际不简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何捷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课《商量》。何捷老师的课,总是让人惊艳。这一次,何老师教学生“商量”,“商量”时时刻刻都渗透进教学的各个环节,老师随和、自然、一直在场,学生放松、愉悦地尝试商量,通过绘本的穿插、不断升级的任务,一步步抵达交际目标的实现。整节课,师生双方都真诚投入,既不机械操作,又借助项目,让学生在交际中走向思维深度。课堂上,何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挑战交际任务,还让学生明白商量要选择对象,要审时度势。这样的课,指向了语言训练,指向了中国传统文化,指向了审美观念——商量不得再商量,实在不行好好干,更指向了思维训练——此路不通变化路径,此计不成改变策略,让我们不禁感叹,口语交际教学,原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捷老师所做的报告《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雷区”回避》,也让我们对口语交际教学有了更明晰的了解。何老师从陈阿土出国的故事引出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一是总是强调“讲礼貌”,二是没话找话说,进而指出,口语交际教学的两大“雷区”——交际中的身份丢失与交际困难预计不足。确实,我们平时的口语交际教学死板、僵硬、走过场,“不教似乎还会说,教了就不好好说,教后变得不会说”,这正是问题所在——为教而教,刻意为之。口语交际是训练表达的,但更重要的是训练协调能力,协调“人”“时”“事”。口语交际应当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进行,应当把交际情境放归到生活“场景”中,这就要求教师设计有层级的任务,应用“打排球”策略,组织学生交际,使学生能具身在场,真实交际。口语交际,是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场,也是协调力的实践地。正如何捷老师说的,我们的口语交际课不能僵化,应该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把学生放归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情境、明确任务,看到学习和进步,学了以后真能用。</p> 反听内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双减”之下,我们该怎样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专家的课例与讲解中,我认为当从三方入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理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方向不对,再多努力也是白费。面对“双减”政策的实施,面对即将颁布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时刻关注前沿教育教学学术期刊,学习最新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努力践行“双主体 双养成”的生态课堂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设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效的课堂教学,源于适切的教学设计。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以旧知识为源头,设计目标明确的学习任务,给出序列分明的学习路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逐步深入学习探究,知识方法学了有用,学了会用,学了能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课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设计,还要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要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起点、差距,以学生之疑为始,因学定教,因材施教,所有的任务目标直指学生的素养提升,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学习行为可见,学习结果可见,学习之后可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需要一线教师适时变革教育观念。五位专家的课例和报告,给了我们良好的示范和指导。未来的路,要靠我们自己,不断复盘专家的思想,结合实际,在工作中积极实践,秉承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双减”真减,让教学高效,让学生真实学习,充分发展。</p>

学生

交际

老师

语文

教学

学习

口语

双减

课堂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