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红军长征姐妹 <p class="ql-block"><b>参加88年前长征的女红军约有2000多人,但胜利地走过来,新中国成立后仍坚持在革命队伍里的不足百人。其中,有唯一一对亲姐妹(还有两位红军胞弟牺牲了)姐姐叫蹇先任,妹妹叫蹇先佛。姐妹俩都嫁给了红军高级将领,背着孩子走完充满艰辛坎坷的长征路,被周恩来誉为“长征姊妹花”。</b></p> <p class="ql-block">蹇先任、蹇先佛在长征中。</p> <p class="ql-block">贺龙、肖克不仅是连襟还是八路军120师的正副师长。</p> <p class="ql-block"><b>蹇先任(1909~2004)湖南慈利人。26年加入共青团,27.3/转为中共党员。29.8/参加红军,任文化教员、前敌委员会文书、科长等职,在湘鄂边区转战7年。35.11/带着出生19天的女儿贺捷生(新时期晋升少将军衔)参加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在抗大第四期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女生队指导员兼支部书记。38年赴莫斯科共产国际党校学习。40年返回延安途中,在新疆被反动当局扣压长达1年之久。经党组织营救回延安。42年在中央党校第1部学习后任冀热辽军区任保卫科长,后任围场县委副书记,四海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47年任哈尔滨市区委副书记,沈阳市(中央直辖市)东关区委书记兼区长;49.10/应常德地委要求,任常德地委委员,11月任慈利县委书记兼县长;地委民运部长;50.3/武汉市(中央直辖市)府秘书厅主任,武汉市监委第1副主任兼市纪委副书记;54.6/轻工部任审干委会第1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56.8/中央党校。58.2/轻工部干校任校长兼总支书记。78年任中组部副秘书长,中纪委委员。85.12/离休,享受部长级待遇。</b></p> <p class="ql-block">贺龙生平《美篇—1. 共和国元帅》</p> <p class="ql-block"><b>蹇先佛(1916~)湖南慈利人。7岁念私塾后慈利县女子学校读书。32年长沙衡粹女校艺师班。34毕业参加红军。由共青团转入中共,是姐姐在过草地时为她接生,以坚强的毅力,怀着、带着孩子走完了长征路。她和姐姐蹇先任被称为“长征中的姊妹花”。36.11/军委后方宣传部,陕甘宁边府外交情报处工作。37年春抗大学习。38年底调晋察冀中央分局组织部。39年春后北方分局党校总支书记、冀热察区党委组织科长,华北中央局组织部。49年夏中南军政大学组织部副部长;军训部办公室副主任。燃料部电力设计局副局长、电力部(后水电部)干部司副司长、司长、政治部负责人。78.2/五届政协委员。79.4/电力部副部长、党组成员。82.9/中纪委委员。是中共7、13大代表,人大代表。(丈夫肖克)</b></p> <p class="ql-block"><b>肖克(1907~2008)湖南嘉禾县人。黄埔四期。26年加入中央军政学校教练所、国军补充5团参加北伐。27年叶挺部71团3连党代表,加入中共。参加南昌起义并随部南下。28.1/任宜章县游击队长参加湘南起义。率部上井冈山编入红四军,任连、营长、营党代表、1纵参谋长;30.6/4军3纵司令员、12师师长、独5师师长、红8军军长、红6军团长,参加了历次反“围剿”和湘赣反“围剿”。34.8/率部西征与2军团会合参与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36年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中革军委委员、红31军军长。八路军第120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49.5/四野兼华中军区第1参谋长,50年军训部长兼军校局长、54年训总监常务副部长兼战斗训练部长。55年被授予首位上将军衔,获8.1、独立自由、解放3枚1级勋章及1级红星功勋荣誉章。57年训总监部长,八届中委。59/农垦副部长;72.5~77/军政大学校长(73~82/军委委员)80/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长、77~85/第1政委。10届候补中委、11届中委。5届政协副主席。82、87年中顾委常委。</b></p> <p class="ql-block"><b>肖克晚年致力于军事学、党、军、战史的研究。主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朱毛红军侧记》发表多篇文章。著有《浴血罗霄》获1988年茅盾文学奖荣誉奖。出版《萧克回忆录》《萧克诗稿》主编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b></p> 2. 异姓同胞姐妹 <p class="ql-block"><b>刘思齐是革命老军人张文秋和刘谦初生的女儿。在刘谦初就义后,张文秋独自抚育孩子。直刘思齐8岁那年,张文秋在延安和陈振亚认识后结婚’。生了女儿张少华(也就是后来的邵华)还有小女儿张少林(丈夫李天策做过总参管理局的少将局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文秋是湖北省京山县人,17岁参加革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刘思齐是张文秋的大女儿,在她刚刚1岁时,她的爸爸刘谦初英勇牺牲了;二女儿邵华,是张文秋和老红军陈振亚生的女儿。在邵华3岁那年,陈振亚死在新疆军阀盛世才的手上!此后,张文秋没有再组建家庭,边工作边抚养女儿成长。</b></p><p class="ql-block"><b>2002年张文秋去世享年99岁。</b></p><p class="ql-block"><b>2008年邵华去世享年69岁。</b></p><p class="ql-block"><b>2022年刘思齐去世享年92岁。</b></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毛岸英和刘思齐、邵华姐妹。</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和儿、媳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和刘思齐</p> <p class="ql-block">刘思齐(1930~2022)又名刘松林,刘谦初烈士和张文秋的女儿。27年中共第5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见到张文秋说:如果你生了女儿,我们就要“结亲家”。46年毛岸英秘密回到延安。49.10/与刘思齐结婚。50.11.25/不幸牺牲于朝鲜。毛泽东在家书中常常直呼“思齐儿”“女儿”“娃”,有时以“亲爱的思齐儿”相称,意在给“女儿”以更多的父爱,缓解她失去丈夫后的孤寂和苦痛。61.6/在以“女儿”相称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你为何老劝不听呢?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类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信到,回信给我为盼!”这位日理万机的公公,百忙中再度关心儿媳的改嫁再婚之事。且言辞恳切,并作跟踪,令人动容。62.1/得知刘思齐与空军学院教员杨茂之即将喜结连理,毛泽东很高兴。欣喜之余,手书新创作的《卜算子·咏梅》送给思齐,作为给女儿的新婚贺礼。结婚那一天,又派叶子龙给刘思齐送去300元,作为陪嫁的礼金。如此父爱,令人生敬。婚后生有两子两女,长子叫杨小英,是为怀念毛岸英起名的。</p><p class="ql-block">刘思齐生平:</p><p class="ql-block">刘松林原名刘思齐,父亲刘谦初、母亲张文秋在山东被国民党逮捕,30.3/济南模范监狱出生。61.11/入伍,49.10/毛岸英结婚,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在毛主席的关心下,62年与空军学院教员杨茂之结婚。</p><p class="ql-block"><b> 父亲刘谦初被捕牺牲,随母亲张文秋出狱后到上海。抗战时期,随母亲到延安。39年随母亲赴苏途中,在新疆被盛世才扣留。42.9/与母亲一起被关入新疆第四监狱。46.6/被中央援救回延安。先后在延安中学、长治北方大学文学院、石家庄育才中学、北京师大女附中学习,46.10/陕甘宁联防军任文化教员,47.2/撤离延安,10月跟随母亲太行区参加土改。建国后就读于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列宁格勒、莫斯科大学、北大俄语言文学系。毕业后任工程兵科学研究部情报资料处翻译,空军盐城基地管理科会计、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军科院外军部研究员,解放军文艺社丛书编辑部编辑。87.5/离休。</b></p> <p class="ql-block"><b>毛岸英(1922-1950)湘潭人,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30.10/杨开慧被军阀何键逮捕时,8岁的毛岸英也被一同抓进监狱,翌年被外祖母、舅妈带到上海交给毛泽民。被称为“红色牧师”的董健吾从大同幼稚园领回家中,36年托东北军将领李杜将两兄弟带到法国,37年由巴黎送往莫斯科国际儿童院。42.5/伊万诺沃苏雅士官学校,次年毕业获中尉军衔,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在校期间曾到红军坦克连任党代表,参加进军白俄罗斯、波兰和捷克的战斗。46.1/随苏共派往延安的两名医生一同乘飞机回国(临行前,斯大林专门接见了他,并赠送了一支手枪,直至牺牲时,身边还带着这支枪)进入中央机关保卫训练班,在解放区搞土改,做过秘书。49年调中央社会部,同年10月与刘思齐结婚;50年春随李克农访苏当翻译,同年夏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50.10/随彭德怀飞抵沈阳,10.19/随志司赴朝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党支部书记。50.11.25/上午牺牲于朝鲜战场。</b></p> <p class="ql-block">刘思齐由邵华陪伴赴朝扫墓</p><p class="ql-block">1959年,刘思齐向毛泽东提出要前往朝鲜给毛岸英扫墓的请求。</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愣在原地许久,久久不能回神。他缓慢地点了点头,同意了刘思齐的请求:"孩子,这次你去给岸英扫墓,记得代我向他问好。就说:我很想念他,也很爱他,但是也希望他能理解我不能去看他的缘故。""既然你是代我、你自己前去给岸英扫墓的,那么这次扫墓的活动有三个要求:一定不要惊动朝鲜政府;我会吩咐下属不要将此事登报,你自己也不要将此事告知他人;你外出一切的费用都由我私人承担,不用公家的费用。"</p> <p class="ql-block">1974年,母女三人和孩子们合影。前排左起:杨密(刘思齐之女),杨小英(刘思齐之子),张文秋,毛新宇,杨冬梅(刘思齐之女),后排左起:小妹张少林,张少林丈夫李天策,刘思齐,大妹邵华。吴宇森</p> <p class="ql-block"><b>陈振亚(1898~1941)石门人,8岁沦为孤儿,26.5/参加黄公略部队,任班、排、连长,28/经黄公略介绍加入中共。平江起义后任红5军大队长。到井冈山任湘赣苏区医院政治部主任、院长,在撤离苏区的一次战斗中负重伤,左腿炸断,家乡养伤。35.8/红2军团石门进驻,贺龙和关向应同他谈话,介绍他与湖南省委书记王首道取得联系,仍在原地建党扩军工作。37年军委调令和关向应的来信,赴延安,次年任八路军115师后方留守处政治部主任。八路军荣誉军校政治部主任。39.8/军委决定他苏联疗养,装假肢,派遣他爱人携孩子同去照顾他。没想到被滞留迪化。41.5/一座年久失修的小桥倒塌,将正在桥上的陈振亚砸伤在河水之中,送迪化南关医院,因伤重医治无效,在医院逝世。陈振亚牺牲后为他穿上了崭新的上校军服,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陈潭秋写的悼词中说:“烈士的一生,历尽了战场上的出生入死,刑庭上的严刑拷打,敌占区的白色恐怖和伤病中的流血折磨。…烈士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烈士优秀的革命才能和革命修养,以及崇高的革命品质,是永垂不朽和永远值得人们学习与纪念的……”</b></p> <p class="ql-block"><b>邵华(1938-2008)出生在延安,湖南常德人。49年进入中直育英小学,53年保送师大女附中,56年考入北京女一中高中部。59年考入北大中文系。66.7/军科院宣传干事。85.12/总参管理局第一服务处助理员。88.8/总参管理局营房处副师职助理员;91.2/军科院计组部外联处正师职副处长。93.11/军科院百研部副部长(正军职)95年被授予少将。02.12-08.6 军科院正军职干部。全国政协第7~10届委员,作协会员,中国摄协主席。0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巾帼英才”。</b></p><p class="ql-block"><b>其父陈振亚,湖南人,1927年参加平江起义的老红军,抗战时期,在乌鲁木齐被反动军阀盛世才杀害。其母张文秋,湖北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共,是京山县党的创建人之一。39年邵华随父母途经新疆去苏联,被军阀盛世才扣留软禁在迪化。42.9/盛世才将他们全家及在新疆工作的160多名中共党员关进了监狱,度过4年铁窗牢门的狱中生活。46.6/在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营救下,邵华和大家一起回到了延安。土改时当过宣传员;太行山区扭过秧歌,演过活报剧;在马背上、硝烟中度过了少年时代。</b></p> <p class="ql-block"><b>邵华精心整理毛主席和革命先辈珍贵史料。出版文学作品和研究专著60余部1800余万字,摄影专辑、影视作品20余部。其散文代表作《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曾被列入中学生教科书,《毛泽东之路》荣获中国图书奖。</b></p> <p class="ql-block"><b>毛岸青(1923-2007)长沙人,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次子;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湖南军阀何键捕杀,毛家三兄弟由60多岁的外婆向振熙和她20多岁的儿媳李崇德领着三兄弟坐火车前往武汉,改乘轮船到达上海,送往地下党开办的大同幼稚园。1933年中央迁往瑞金经济资助中断,流落街头。1936年在董健吾为首的地下党人的帮助下,乘东北义勇军司令李杜将军去西欧考察的机会,取道法国,1937年初抵达莫斯科,先后在莫尼诺国际第二儿童医院和伊万诺夫城的国际第一儿童医院等地学习。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毛岸英主动参军上前线,毛岸青参加挖战壕、运伤员等支前活动。1947年毛岸青回国,在大连养病。参加了黑龙江克山县土地改革试点长达8个月。</b></p><p class="ql-block"><b>1949年7月毛岸青回到北京,在中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任俄文翻译,他翻译出版了10多部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并发表了十几篇文章。毛岸青和夫人邵华先后共同主编了纪念文集《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大型纪实文学丛书《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参与策划摄制了《杨开慧》等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纪念文章。</b></p> <p class="ql-block">俄语翻译家毛岸青世于心脏病突发。晚年他在军科院退休,享受副总理级别的医疗,住301南楼。</p><p class="ql-block"><b>毛岸青兴趣广泛,会很多棋类,如围棋、跳棋、国际象棋;会弹钢琴、拉小提琴、拉二胡,在大连八七疗养院时,疗养院的钢琴房经常传出他边弹琴边唱俄语歌的声音。</b></p> <p class="ql-block"><b>1961年毛岸青和邵华从大连回京。毛主席对儿媳邵华说:新媳妇总该认认家门,让外婆和亲友们看看你们吧。就这样,毛岸青带着新婚妻子回到了长沙。</b></p><p class="ql-block"><b>外婆向振熙已经90岁了,当时眼不花耳不聋,看到自己30年前亲自护送去上海的外孙子毛岸青带着老婆回来了,左端详,右瞅瞅,再想起已经壮烈牺牲多年的女儿杨开慧,悲怮大哭……毛岸青紧紧地抱着外婆泪如雨下。</b></p><p class="ql-block"><b>毛岸青领着邵华来到棉花坡祭奠了妈妈杨开慧,想起自己兄弟曾经三个,如今只剩他一个,毛岸青在妈妈的坟前痛哭流涕!</b></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邵华和毛新宇。</p> <p class="ql-block">毛东东名字是他姑奶奶李讷取的。</p> <p class="ql-block">祖孫三代。</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曾孙毛东东,高考650分进人大,19岁照片惊人相似!出生于12月26日巧吧!</p> <p class="ql-block"><b>经中央批准,毛岸青、邵华同志骨灰迁葬杨开慧烈士陵园,永远地留在了妈妈杨开慧烈士的身边。</b></p> 3.上海王氏姐妹 <p class="ql-block">王根英是陈赓大将的夫人。他们的爱情可歌可泣,令人神往。他俩唯一的孩子陈知非(1929~2020)。</p> <p class="ql-block">王根英烈士、陈庚大将生平见《美篇:开国大将(1)》39.3.8/在前线的陈赓收到一封电报。日军突袭,妻子王根英转移后又返回校拿文件,途中遭遇日军,最终壮烈牺牲,陈赓按捺不住悲伤,失声痛哭。他们相识于1923年的上海。为此,陈赓特地学会了上海话,还经常去看望王根英父母。抗战爆发后,一个是386旅旅长,一个是129师随营学校指导员。可惜的是,王根英牺牲时年仅32岁。直到3年之后,守节期满,陈赓遇到了傅涯。在傅涯面前,陈赓毫不避讳自己对王根英的感情,这让她感受到将军对感情的忠贞。陈赓对王根英家人照顾备至。对王根英的父母特别孝敬,有时间便去看望他们,每个月还寄去生活费。1961年陈赓临终前嘱咐妻子傅涯,要替他照顾好王根英的母亲。傅涯遵遗愿,每月都给王根英烈士母亲邮寄生活费,直到老人家去世。转眼到了2011年,陈赓去世50年后,他的骨灰从八宝山移出,按照将军遗愿,葬回了湖南老家。与此同时,妻子王根英和傅涯的墓也迁了过来,伴随陈赓将军左右。</p> <p class="ql-block">王璇梅(1922—2010)出生于上海杨浦区。1927年姐姐王根英与陈庚结婚时,王璇梅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也曾为姐姐、姐夫的地下工作做出了很多贡献:放哨、送信、打掩护。抗战后王璇梅才知道姐夫陈赓还活着。在组织安排下,王璇梅陪着陈赓的长子陈知非来到解放区,才知道姐姐王根英早在7年前已经牺牲…陈庚按排王璇梅进入北方大学医学院读书。陈赓一直都关心着这个小姨子。49年毕业后参加了南下工作团,从长沙经过南京时,请假回沪看望母亲。没想到姐夫陈赓也到了上海。陈赓见到已经出落成大姑娘的王璇梅说:“先别走,我给你介绍个对象。”那时,同样来自“二野”、有“两陈”之称的另一员战将陈锡联也渡过长江住进了国际饭店。陈锡联的夫人48年春病故,留下3岁的儿子,陈赓于是想把王璇梅介绍给陈锡联,王璇梅相信姐夫做媒,在陈赓热心撮合下,同年俩人完婚。以后的岁月里,王璇梅一直喊陈赓还是“姐夫”。</p><p class="ql-block">△ 陈锡联(1915~1999)红安人。29年红军。30年入党。31年红四方面军连指导员,33年30军88师263团营、团政委,红4军10师副师长、11师政委。129师385旅769团团长。37.10/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日机24架,是129师出兵第一仗。38年起任385旅副旅长、旅长,太行3分区司令员。43年中央党校学习后任晋冀鲁豫3纵司令员;49.2/二野3兵团司令员,兼重庆市委第1书记、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50年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院长。59.10/沈阳军区司令员、东北局书记处书记,68.5/辽宁省革会主任,71.1/辽宁省委第1书记;73.12/北京军区司令员,74年为军委6人小组成员、军委常委{76~82.9/替代叶帅(休养)主持日常工作}国务院副总理。是八届候补中委、中委(68年补)9~11届政治局委员,12届中顾委常委。55上将,获1级8.1、1级独立自由和1级解放勋章,1级红星功勋荣誉章。</p> 4.浏阳李氏姐妹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把上将军衔授予甘泗淇,把少将军衔授予李贞。周恩来握着李贞的手说:“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与甘泗淇也是唯一一对‘夫妻将星啊!”</p><p class="ql-block">李贞(1908—1990)55少将。浏阳人。红6军团组织部长,晋绥军区、西北野战军、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行政8级,副大区级。丈夫甘泗淇(1904—1964)55上将。宁乡人。红2方面军、八路军120师、晋绥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总政副主任。8大候补中委,荣获1级八一、独立自由、解放勋章。</p> <p class="ql-block">组织上打算将李贞留下照顾快要临产的三妹李新兰,那时已经是王震的夫人了。李贞立马跑回去找到了任弼时劈头盖脸的就问:</p><p class="ql-block">“弼时同志你说说,当前是打仗重要,还是照顾妹妹重要。”“我是来参加革命的。妹妹生孩子不能影响我的工作,她可以请当地老百姓照顾。我不能留下。我不能离开红军队伍!”任弼时笑了:“好!你要不愿意留下,我看可以一起走。但李新兰生孩子也是个大事,要妥善安排好。”李贞立马松了一口气,她知道任弼时只要答应了自己能够走成。她能够走了,可是又有一个问题,有位领导关切的让李贞带走她的四妹。</p><p class="ql-block">李贞知道领导是关心她,当时的四妹是在被服厂工作,部队转移了,四妹随被服厂被留下了就十分危险,但是想到上级领导没有让被服厂转移,自己又如何能够带走自己的妹妹,于是她说:“那不行,我不能私自把她带走哇!”</p><p class="ql-block">四妹得知部队将要转移的消息以后也找到了姐姐,要求带自己走,李贞却恳切的希望妹妹留下了在厂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斗争。部队走了以后,四妹被反动派抓住,饱受折磨,九死一生才活了下来,解放以后,四妹见到李贞还很是抱怨,但是李贞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她一直不认为自己有错,四妹如此,三妹更惨。</p><p class="ql-block">三妹留了下来,遭受的更加悲惨的命运,部队走了,她留了下来,在老百姓家中生下来一个儿子,可是历经九死一生也没有保护住自己的这个儿子,儿子丢了,和王震也失去了联系,那时人们传言她已经死了,但是依旧活着。解放以后王震才知道她还活着,此时都已经组成了新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1969年国庆节,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同王震握手。</p> <p class="ql-block">王震(1908~1993)浏阳人。27/入团转党,29/红军。铁路长岳段纠察中队长,湘鄂赣赤卫支队长兼政委,红军湘东独1师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兼8军代政委,湘赣军区代司令员。红6、2军团政委。359旅副旅长、旅长兼政委。41/屯垦南泥湾兼延安地委书记、军分区、卫戍区司令员。44/南下支队司令员。中原军区第1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北野战军2纵司令员兼政委、军长兼政委,1野兵团司令员兼政委。49/率部进疆,任新疆分局书记,军区第1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政委。53/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55/副总长。56/农垦部长。75/国务院副总理。78/军委常委。82/中央党校长。85/中顾委副主任。88/国家副主席。第7届候补中委、8~10届中委、11、12届政治局委员,人大代表。55上将。获1级8.1、独立自由、解放勋章。1级红星功勋荣誉章。逝世后捐献了眼角膜。骨灰撒放在新疆天山。</p> 5. 河北申氏姐妹 <p class="ql-block">申戈军(1918~1989) 河北魏县人。幼丧母,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是清末秀才,从小得到传统文化滋养,37年大名第五女师毕业;日军的铁蹄已践踏河北,于是对姐姐申晓普说,河北不能待了,还是到河南吧。38.2/莘县任小学教导主任,当地妇救会任命宣传部长。39.1/加入中共任冀鲁豫妇救会宣传部长。40.9/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报务员兼文化教员。43.1/军区政治部干事。44.9/延安教导1旅政治部妇教干事。46.5/热河军区1纵政治处干事。48.6/野战育英学校教员。49.10/19兵团直属政治部办公室组织秘书,组织科副科长。51.2/兵团后方办事处政工科副科长。志愿军19兵团直工科副科长。80.3/武汉军区直属政治处主任。总参53研究所副军职顾问。85.12/离休。</p><p class="ql-block">丈夫是有名的开国“三杨”之一杨得志,将军中等身材,敦实健壮。祖传黑发,青丝如墨,茂密如蓬,年逾花甲仍如是,人称“青春不老头”。杨得志将军指挥作战,关键时刻有主意,每临大事有静气。下命令,作动员,不慌不忙,慢声细语,山崩于前地裂于后而面不改色。53.10.1/杨得志率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参加国庆观礼。毛泽东于观礼台向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领导介绍曰:“此人大名叫杨得志,当年强渡大渡河的红1团团长,如今是志愿军的副司令,德怀的助手。湖南人氏,我的乡里呀!”毛泽东继曰:“此人一直是志愿军,上井冈山就是志愿的,就是志愿军!”</p><p class="ql-block">杨得志(1911~1994)湖南株洲人,铁匠世家。母生子女14人,活3人。8岁随父学打铁,11岁帮人放牛,14岁与兄赴安源煤矿打工,16岁至衡阳做挑夫,能挑160斤货物,赤足行走四五十里地。28.1/随兄杨海堂参加红军,留师里当通信员同年加入中共,参加湘南起义随部队到井冈山。30/红4军11师通警排排长、特务连、炮兵连长,32/15军45师93团长,1军团7师20团长、1师1团长。组织“17勇士”强渡大渡河;到陕北后任红1师副师长。36/东征后任红2师长,37春/抗大队长,学习后任343旅685团长,参加平型关战役。38/344旅副旅长和代旅长,39春/冀鲁豫支队长,40/八路军2纵、冀鲁豫军区司令员,44年率部返回延安任陕甘宁教导1旅长。45.8/晋冀鲁豫1纵、晋察冀1、2纵司令员,47.6/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48.5/华北19兵团司令员,50/兼陕西军区司令员,51.2/志愿军19兵团司令员,志司副司令员、司令员,54年入军院战役系兼该系主任。55.4/任济南军区司令员(58/省委常委,67.5/省革会第1副主任,69/军委委员)71.4/山东省委第1书记、省革会主任,73.11/武汉军区司令员。1979.1/昆明军区司令员,指挥云南方向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80.3/国防副部长、总长,军委常委、副秘书长,8届候补委员、委员,9~12届委员,11届书记处书记,12届政治局委员。87年中顾委常委。</p> <p class="ql-block">1937年申戈军约姐姐申晓普一起去河南,嫁给了卢绍武,比妹夫杨得志大5岁,是杨得志的部下。</p><p class="ql-block">卢绍武(1906-1978)广西武鸣人。26年加入国军7军参加北伐,29年加入中共参加百色起义,红7军19师56团排、连长,指导员。31年秋红3军团13团教导营长、团参谋长兼3营营长,4师12团参谋长,25军225团参谋长,15军团75师参谋长;115师344旅688团参谋长、旅参谋长。39.5/冀鲁豫支队参谋长、八路军2纵兼冀鲁豫军区参谋长。45.6/南下3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晋冀鲁豫1纵参谋长。四野38军副军长。武鸣地委书记、专员、分区司令员、政委,广西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广西自治区副主席兼体委主任,区政协副主席。55少将,获2级8.1、1级独立自由、解放勋章。1~3、5届人大代表。</p> 6. 塞外李氏四姐妹 <p class="ql-block">“李氏四姐妹”——李剑鸣、李佩卿、李玉芝和李玉林,出生在塞外重镇张家口南部的蔚县。父亲借《岳飞传》让她们看,常教学文化,报效国家,母亲也不让她们裹小脚。姐妹三人都毕业于师范;西合营师范是早期革命的摇篮。34.10/二姐李佩卿由该校创始人张苏介绍入党,成为蔚县首个女党员。37年独立团长杨成武率部收复蔚县城。三姐妹全部参军(此时四妹6岁)姐妹仨是管蔚县大北仓粮库、开仓济贫,发动妇女做军衣军鞋。</p><p class="ql-block"> 在山西灵丘县,李玉芝与团政委邓华结成伴侣,团长杨成武积极张罗邓华的婚事,为二人布置洞房(借老乡的仓库当洞房,拆下两块门板就是新床)。</p><p class="ql-block"> 39.5/晋察冀军区决定,在医务训练队的基础上,由江一真负责筹建军区卫校。白求恩为卫生顾问,并为学校捐赠了从加拿大带来的显微镜、小型X光机和书籍。39.11.12/白求恩因在手术时手指感染丹毒而逝世,军区决定学校改名为白求恩卫校(后来成为白求恩医大,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学校引人关注的“李氏三姐妹”——李剑鸣、李佩卿和李玉芝。她们能骑马、会打枪。三姐妹都是活跃分子,开朗、热情,能歌善舞,分别是3~5期军医班学员,都是党员学干。得到白求恩的亲自教授。抗战3年来,三姐妹首次团聚。41年夏一位带着相机的老干部来校看病,三姐妹终于有机会拍了一张合影。</p><p class="ql-block"> 李佩卿所在班提前毕业,到晋察冀1分区卫生部第2休养所,投入到救治伤病员工作。44年被评为军区模范工作者,与老领导方国华结成伉俪。</p><p class="ql-block"> 三姐妹自从参军后,都挂念父母和弟妹,母亲不幸病故好久,李剑鸣知道了这个噩耗。便托战友将比自己小18岁,只有11岁的四妹李玉林接到部队,成了抗日小兵。大姐将她送到子弟学校,后随二姐参加解放太原的战斗,最后转业石家庄。大姐李剑鸣调到晋察冀分局城工委卫生所任所长。与军区兵工部长刘再生结婚,成家最晚的。</p> <p class="ql-block">大姐李剑鸣和四妹李玉林</p> <p class="ql-block">大姐李剑鸣(1913~1987)原名李玉峰,毕业于张家口高级师范学校。丈夫刘再生(1909—1987)河北滦南人。24年毕业于河北省立高等工业学校。28年赴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工学部机械系学习。32年学成回国教学。37.10/陕北公学和抗大学习。38.4/加入中共,到晋察冀军区修械所筹建军区兵工部任部长、工业部部长,晋察冀边区政府工业局副局长、工矿管理局长,兴华实业公司经理;华北联合大学工学院长,天津军管会工业接管处长兼天津纺织公司总军事代表。建国后任纺工部华北纺管局长,山东省科委副主任。62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长兼党委书记。80年后兼任109厂党委书记。在开创中国半导体科技,领导大规模集成电路攻关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李佩卿(1915~2010)河北蔚县人。原名李玉寰,毕业于蔚县的最高学府——西合营师范,姐妹三人积极参加抗日亡并先后加入了中共。解放战争期间,晋察冀野战军曾办过一所有名的育英学校,李佩卿就是这所学校的筹建人,并先后担任副校长、校长。49.5/李佩卿随育英学校迁至太原。丈夫方国华。</p> <p class="ql-block">方国华(1904~1984)贵池人。7 岁丧父。读过5年书, 25 年乡村师范当了校役。27年春参加北伐,编入3军9师27团当兵。29.10/所在班集体参加红军,31年入党。红12军政务处科员,红22军64师、1军团1师政务科长,地方工作科长。抗战时任独立团地方工作团长、晋察冀1军分区3团政治处主任、军区教导团政委、军区组织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19兵团组织部长。华北军政大学干部总队政委;军训部干部处长,公安部队干部部副部长,河北省军区副政委。63 /离休。55年授予少将 。</p> <p class="ql-block">李玉芝(1919~2017)河北蔚县人,34年小学毕业考取蔚县西合营师范,在大姐李剑鸣、二姐李佩卿的影响下,37年夏师范毕业后与两个姐姐加入115师独立团方国华领导的蔚县妇救会同时参加八路军,成为载入史册的“李氏三姐妹”。37年加入中共,在杨成武司令员和蔚县县长张苏的促合下邓华结成夫妻。38年任独立师译电员随四纵邓华支队参加震惊中外的冀东暴动。后也到白求恩学校四期学医,任青年学员队长。四分区、延安教导2旅医生。45年在家照顾女儿。48.4/东北野战军36后方医院所长,沈阳铁西医院副院长,50年后天津、广州市立医院军代表,57.10/沈阳第5医院副院长,59.8/分配到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任副院长,78.10/中国医学院情报所顾问,80.9/军科院离休干部。</p> <p class="ql-block">邓华(1910-1980) 郴州人。25/长沙求学,27.3/入党 ,湘南起义后任7师干事,红4军11师33团连党代表 、团干事、3纵组织科长。参加古田会议。30/起红12军教导队、1纵3支队、36师、2团政委,2师政治部主任、政委;115师685团政治部主任,独立团政委、晋察冀1分区政委、平西支队司令员兼政委,38.5/八路军四纵政委,40.3/组建晋察冀5分区任司令员兼政委,44.3/率部延安改教导2旅政委。党校学习/东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卫戍司令。45.12/辽西(改辽吉)军区司令员,47.4/辽吉纵队(7纵)司令员,48.11/44军长,49.5/15兵团司令员兼广东军区第1副司令员,组织海南岛战役;13兵团司令员。10月志司第1副司令员兼第1副政委,停战谈判首席代表,52.6/代司令员兼政委、53.7/司令员兼政委。参加所有战役指挥,为抗美援朝建立了卓越功勋,获朝鲜1级国旗、1级自由独立勋章各3枚。54/东北军区第1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副总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55.11/执导陆海空辽东半岛登陆演习。60/四川副省长,77/军科院副院长、军委委员。8届中委、9~11届候补中委。55上将,授予1级8.1、1级独立自由、1级解放勋章。</p> 7. 鄢陵籍姐妹 <p class="ql-block">这两位虽然不是名人,但她俩出身书香门第,十几岁参加八路军,都嫁给了开国将军。郑坚岩原名郑经文,生于协和医院取名京文。祖籍闽侯,其父晚清翰林院,北洋国会议员,早年受聘山东省民政厅长。祖上郑成功的支脉,清廷恩惠盐业(豫鄢陵县定居,现鄢陵县委、县府所地)还是商务印书馆的创始股东。第1位妻子育一女郑桂文,第2位是晚清女师毕业,育三女一男(男孩十岁病亡)同父同母的姐姐郑籀文曾获远东运动会女铅球冠军,后学医回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同父异母的姐姐郑桂文上海音专学校学声乐,上海滩也有名气。郑桂文抗战间与一个献诗赋词的臧克家博取了她的心,有了第1次婚姻。有一个儿子是台大海洋研究所长。郑京文入党后瞒着家里把胞妹郑织文带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建国后在云南省委组织部和总政工作。妹夫金如柏少将行政6级。郑桂文丈夫陈潮源国军少将,曾任国防部联络局长,驻法使馆武官,中法建交后不敢回台,在宋美龄干预下留美、法,会讲英、法语,钢琴也弹得好。蒋去世后才回台定居。郑京文36/加入民抗队,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37.9/入党赴延安,在西安得疟疾,多亏同学王里岩(谭甫仁夫人)相助。</p> <p class="ql-block">姐姐郑坚岩(1919—1993)河南鄢陵人。她17岁就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37.9入党,39.1入伍。40年与周纯全结婚,历任区队长、科长、组织部长、军委办公厅秘书、总参管理局离休干部。</p> <p class="ql-block">周纯全(1905-1985)黄安人。26/入党,27/参加黄麻起义。28/信阳县委书记,鄂豫皖特委常委、保卫局长、省工会委员长。31.5/鄂豫皖游击总司令。32.10/红四军10师、红四军政委,34/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第1副主任兼川陕省委书记、游击总司令,四方面军后方纵队政委,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31军政委。39/抗大1分校副校长、校长。45/滨海行署副主任兼秘书长,46春/辽东省实业厅长兼本溪煤铁公司总经理,辽南行署主任,辽南省委副书记,东北民联后勤部东线战勤司令员,野战军后勤部副部长、第二部长、部长,中南地区支前司令员,51/志愿军后勤部政委。53/总后第1副部长兼副政委。55/监察部第1副部长,授予上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妹妹郑织文,1923年生,河南鄢陵人,39.5/抗大5期1大队学护理,建国后,先后在成都、昆明军区、云南省委、总政工作。丈夫金如柏。革命老人郑织文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飘落的日历》她的儿子金一南将军在该书前言中写道:“这本《飘落的日历》记录了母亲及这个家庭的非同寻常之处,历史将证明,中华民族的崛起实际上从父亲母亲那一代,面对危难依然跨出家门的时刻已经开始。”</p> <p class="ql-block">金如柏(1909-1984)江西永丰人。30年参加红军入党,任红3军收发股长,永丰县军委秘书,指导员,科长,33/湘赣军区独立3团政委。34.10/2军团6师宣传科长。36.7/红二方面军宣传部长。38年任358旅716团政治部主任、政委,39.9/359旅政治部主任。47.7/晋绥独3旅政委到西北军区军政干校任政治部主任。50.3/组建空军预科总队任总队长;51.4/调13军政委兼滇南工委书记;54.5/云南军区副政委,55.3/昆明军区副政委兼云南省军区副政委,59.11~63.10/昆明军区第二政委。65.6~67.11/最高院副院长兼军事法院长,75.10/二炮顾问,77.9~82.8/炮兵政委。55/低授少将,获8.1、独立自由、解放三枚1级勋章。当选第4、6届全国政协常委。</p> <p class="ql-block">郑织文晚年于两个儿子留影。</p> 8. 广东傅氏姐妹 <p class="ql-block">傅霞,祖籍广东南海,1926年3月出生在上海。18岁那年从上海转程安徽投奔新四军。分在7师沿江支队,因有点文化,在机关刻钢板,办部队小报。黄火星在工作中互有好感,1945年6月在安徽无为结成了革命伴侣。妹妹傅雪嫁给了王集成。</p> <p class="ql-block">黄火星(1909~1971)抚州人。7岁随父母逃难景德镇。母故无钱安葬卖身给黄家,2017/烧瓷学徒,读私塾。30.10/参加红军,次年入党。任弋阳游击大队政委、纵队政治部主任,独10团政委,10军82团连指导员,33.1/11军31师95团政委,福建军区3分区政委,闽西2纵政委。新四军2支队3团长,40年新编2支队政委,皖南事变突围后19旅55团政委,7师政治部代主任、含和支队政委、19旅政委。7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49.1/25、29军政委。10兵团兼福建军区政治部主任,厦门市军管会主任。54/江苏军区第2政委,最高检副检察长兼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兼军委总直属队政治部主任。55中将,2级8.1、1级独立自由、1级解放勋章。</p><p class="ql-block">王集成(1907—1983)上杭人,29.7/上杭赤卫军第13大队运输员,红12军2纵5支队宣传员入党,红4军12师35团指导员、1军团直属队总支书,长征任2师6团政委,35.2/6团智取遵义城,为遵义会议创造条件,任军团政治部巡视主任,15军团224团政委、75师政治部主任。37.1/延安抗大学习后绕道香港,任闽粤赣军区政治部主任,改编闽西南游击队为新四军2支队,任政治部主任。开赴苏皖前线。40.1/江北工委书记、游纵政治部主任。43.2/新四军7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兼沿江支队政委、地委书记,7师政治部主任,45.10/纵队政治部主任,新1师副政委,参加苏中“七战七捷”。47年4纵政委,49.3/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50.1/华东航空处政委、上海防空军政治部主任,华东空军政委。57.1/铁道兵副政委。11届3中全会后,行政6级,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55少将,获2级8.1、1级独立自由、1级解放勋章。</p> <p class="ql-block">9. 第1少将解方和贾陶连襟</p> <p class="ql-block">解方(1908—1984)辽源人。原名解沛然【毛泽东为其改名解方(放)】30/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任东北军参谋、副旅长、师参谋长。36.4/加入中共,41年赴延安任军委情报部三局局长,中央党校军训班秘书长,358旅参谋长,东北民联副参谋长,辽宁军区副司令员,12兵团参谋长,40军副军长(海南岛战役)50年志愿军参谋长,开城停战谈判中朝方代表,53年总参军训副部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副院长。党的7大代表。55年被授予少将之首,获1级独立自由、1级解放勋章。6届人大常委。</p> <p class="ql-block">闫闾(1917-2007)旅顺人。37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共。在陕北公学、延安鲁艺、延安中国女大,延安情报部工作。曾任天津敌区地下情报员。东北人民政府荣军工委人事股长、组教科长。建国后任沈阳机械制造学校基建科长,沈阳机电学院总务科长。行政13级,1983年离休。贾陶(1909~1976)开原人。27.8/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科。东北军山炮连、曲射炮连少校连长。编写出版《迫击炮操典及迫击炮射击教范》30.5/天津市公安局督察处长,保安总队中校教练官,大队长。35.春/辞职去汉投奔解方。36.4/中共东北军工委军委委员,张学良卫队团长兼2营长孙铭久,副团长兼3营长贾陶率部参加西安事变,并受中共党组织指派,负责保卫中共代表团驻地和周恩来的安全。37/10师629团上校团长,主办进步刊物《尖兵》调51军341旅副旅长,率部参加徐州、台儿庄战役。39.6/延安马列学院学习。41.6/军委四局教育科长、副局长,编写《 国民党军概况》42.12/120师独1旅参谋长。中共7大代表。46.2/东北民联炮兵旅长兼炮校副校长、炮兵副司令员兼炮校校长,四野炮兵纵队后方留守处主任、党委书记。朱瑞炮校校长、党委书记。49.3/特种兵副司令员兼防空学校校长。50.8/炮校校长。51.4/军委炮兵参谋长,52.5/高级炮校长、党委书记。55年授予少将,获2级独立自由、1级解放勋章。57.9/炮院副院长、副书记。60.11/炮兵科研院长、党委书记。65年离休。</p> <p class="ql-block">10. 汕尾籍姐妹花</p> <p class="ql-block">郑继斯(1914~1967)广东海丰人。14岁考入海丰初等师范时改名郑继斯。16岁在广州孙逸仙医院当杂役同时在该院护校读书。35年参加“12.9”运动次年入党。37.7/同济医院护士党的地下工作后延安抗大9队组织委员,38.5/3大队5队指导员后党校学习。41年与军事学院执教的宋时轮结婚后调八路军门诊部协理员。后在北平军调部人事处工作后任胶东莱东县、渤海高苑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长,渤海高青县委副书记、代书记兼组织部长。上海沪东区委委员兼组织副部长。51.6/中组部工作次年沪开展“三反”“五反”后调南京,任江苏省重工业副处长,南京机床厂党委书记,南京监委副书记,江苏省工业副厅长。58.9/2机部12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2机部党委副书记、组织部副部长。年仅51岁时病世。妻子临终反复叮嘱,希望宋时轮能够照顾妹妹,并将妹妹接到北京来住。对于这个小姨子,宋时轮再熟悉不过了。她叫郑晓存,比姐姐小了整整24岁。宋时轮顿时觉得不合适,自己已经年过花甲,而小姨子正值青春,年龄差异未免有点太大了。而年龄差异的背后是思想和生活习惯的差异。1971年夏为落实郑继斯的遗愿,宋时轮将军把郑晓存接到了北京的住处。1972年经组织上批准,两人正式结婚。时年宋时轮65岁,郑晓存32岁,一个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个是正值青春的少妇。很多老战友见了对宋时轮说:“老宋,你很福气啊!”将军笑而不答。随后两个很快有了一个女儿。郑晓存和宋时轮两人一起过了19年,巧合的是宋时轮去世时,她刚好51岁,而她的姐姐郑继斯是在51岁时离开了宋时轮。在这个巧合的数字里,我们在一些资料是看到,宋时轮将军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宋五一。我们不知道宋五一这个名字是不是与“51”这个数字有关,却知道“51”对于郑晓存和姐姐郑继斯,以及宋时轮将军来说都是生死离别的“痕迹”。1991年底,郑晓存从军科院机关幼儿园园长岗位上离休,享受副军级待遇。</p> <p class="ql-block">《长津湖》原型之一“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将军的女人缘</p><p class="ql-block">宋时轮将军一生颇有“女人缘”,一生之中曾娶过三位妻子,后两位还是一对亲姐妹。曾与上海滩传奇女子,锦江饭店的老板,巾帼英雄董竹君(1900~1997,江苏海门人)有过一段传奇的交情。</p><p class="ql-block">1925年,18岁的宋时轮娶同乡“邹氏”为妻,婚后不久,考入黄埔五期,加入中共,正当他大展拳脚,要有一番作为时,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政变”,宋时轮受牵连入狱。为不牵连妻子提出了离婚。29年出狱来到上海秘密寻找党组织;在街上遇到了狱友李堂萼地下党员,素与锦江饭店老板董竹君相识,修书一封,让宋时轮去找。董竹君看了旧友李堂萼的信,赶紧请他上楼,拿出一大笔现金资助宋时轮,靠这笔钱,回老家浏阳,组建起游击队,和中央红军会合后,编入了红6军。</p><p class="ql-block">1950年董竹君作为改制后的锦江饭店总经理,应邀参加上海市府工农商企业家年会,任9兵团兼淞沪警备区司令员的宋时轮上前一把握住董竹君的手,激动地问道:“董先生,您还记得我吗?”</p><p class="ql-block">董竹君望着眼前这位气宇轩昂的司令员,似曾相识,疑惑地问道:“你是?”“是我啊!大姐,20年前曾经到锦江川菜馆向您寻求过资助的宋时轮啊!我今天是特意来向您致谢的啊!”“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董竹君先生惊讶于缘分的奇妙,哪想到匆匆一别,当年那个落魄,身形消瘦的年轻人,如今变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宋将军和董先生,此后几十年里一直保持着友谊,董先生听说宋将军,要领兵去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特意将一把珍藏多年的日本指挥刀转送于他,祝愿他在朝鲜再立新功。</p><p class="ql-block">1991年84岁的宋将军寿终正寝,91岁高龄的董先生,含泪写下一首悼诗祭奠旧友:“六十年前沪识君,微薄奉赠奔前程。戎马一生功卓绝,将勇风范启后生。”</p><p class="ql-block">宋时轮生平:1907年出生于醴陵,就读于醴陵县立中学。1923年长沙吴佩孚军官教导团学习。</p><p class="ql-block">1926年考入黄埔五期加入共青团次年转党被捕。29年组建游击队编入红6军。任湘东2纵政委,红校4分校校长,红35军参谋长,独3师师长,红21军参谋长兼61师师长,江西军区作战科长、红大2大队长,34年军委干部团教员。15军团作战科长。36年任红30、28军军长率部东征、西征。120师358旅716团长,雁北支队长兼政委。4纵司令员兼12支队司令员挺进冀东,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40年到延安入马列学院和党校学习。45.9/随陈毅赴鲁任津浦前线指挥部参谋长。年底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处长。解放战争任山东野战军参谋长、渤海军区副司令员,10纵司令员,49.2/三野9兵团兼淞沪警备区司令员。50.11/志愿军9兵团司令员兼委,志司副司令员兼9兵团司令员和政委。52.秋/总高步校长兼政委。55年授予上将,获4枚1级别勋章。57.11/任军科院第1副院长兼计划指导、外国军部部长;72.10/任院长。78年任军委教训委主任,80年起任大百科全书总编副主任和军事卷编委主任、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主任。84.2/军委战史、军史编审委副主任。中共8、10届候补委员、11届中委和军委委员,中顾委常委。1991年9月17日在上海病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