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林侠

年年有余

<h1><strong>著名邮学家、集邮家张林侠(原名张凌霞),1932年11月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51年参加工作,1955年从北京邮政管理局调入北京市公安局工作,从警25年。20世纪80年代初调回北京市邮政局工作。</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著名集邮家张林侠-王宏伟拍摄</font></h3> <h1><strong>1948年,张林侠先生加入北京邮票会。集邮复苏以来,1983年后,张林侠先生先后担任北京市集邮协会学术部部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北京市宣武区(今西城区)集邮协会会长,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公安文联集邮协会顾问,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顾问等职务。</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张林侠在他赠送给我的</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邮林独语》上题字-余景军拍摄</font></h3> <h1><strong>张林侠先生于1999年至2012年担任北京市宣武区集邮协会(现北京市西城区集邮协会)会长。在此期间,他首创“北京集邮论坛”,承办“奥运百年集邮展览”,编纂《宣武集邮年鉴》,在集邮学术研究、组织集邮活动领域建树颇多。在他的领导下,协会于2002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评为“全国集邮先进集体”。张林侠先生亦于2002年获得“全国集邮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3年获“北京市西城区集邮协会荣誉会员”称号。</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张林侠先生的著作《邮林独语》</font></font></h3> <h1><strong>张林侠先生主集中国邮票邮品,藏品丰富。邮识渊博,有数百篇邮文发表于各级邮刊。张林侠先生集邮文章笔名有“邮石”、“江帆”、“邮半翁”等。其专著《中国集邮与邮政要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11年4月《邮林独语》由群众出版社出版。</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张林侠先生在写作-余景军拍摄</font></h3> <h1><strong>张林侠先生参与编纂有《中国邮电百科全书(邮政卷)》、《中国集邮百科全书》、《中国早期集邮文献集成》、《中华世界邮票目录》、《中国清代邮政图集》、《中国邮票全集》、《实用集邮辞典》、《中国集邮大词典》、《北京集邮史话》、《宣武集邮年鉴》、《中国集邮史》、《郑州集邮史》、《基础集邮学教程》、《集邮学》等书。多年来,张林侠先生潜心研究、执著追求,不慕虚名、成果卓著,为人谦和、乐于助人,深受各界尊敬。2017年5月17日16时08分在京病逝,享年85岁。他的逝世是我国集邮界的一大损失。</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张林侠先生的著作</font></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中国集邮与邮政要览》(1840-1949)</font></font></h3> <h1><strong>北京市西城区集邮协会的博客2017年5月19日发文:<br>北京市西城区集邮协会代表送别张林侠先生<br>2017年5月19日上午7时,张林侠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住院部举行。<br>北京市西城区集邮协会会长罗贻声,副会长顾楠、方广忠,副秘书长张健、周渤海,理事何欣、张涛等同志前往送别。全国公安文联集邮协会副主席,北京市西城区集邮协会顾问、原会长马党生同志,以及在京的张林侠先生集邮界好友等也前往送别。<br>罗贻声会长代表协会向张林侠先生家属送交了唁函,并敬献花圈。</strong></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17年5月28日上午,在北京市西城区第二图书馆召开的张林侠先生追思会上,与会者赞誉张先生晚年出版的《邮林独语》,为集邮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王宏伟拍摄</span></p> <h1 align="center"><strong>张林侠先生追思会在京举行</strong><br></h1> <h1><strong>5月28日上午,张林侠先生追思会在北京市西城区第二图书馆举行,由西城区集邮协会会长罗贻生主持。<br>追思会上,马党生、林丰年、林轩、刘格文、娄惠清等18位邮友先后发言,从各方面回忆了张老的集邮往事。1987年以前,张老在北京市邮协负责学术和宣传工作,是会刊《北京集邮》的实际负责人;带头在北京市邮协成立学术工作部,在全国领先;1985年以来每年召开学术研讨会,出版文集,一直到现在形成了传统;在《实用集邮辞典》、《中国邮票全集》的编辑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张老抓了北京市邮协评定会士的工作,在全国最先评定了会士;在《宣武集邮年鉴》编辑中,张老认真细致要求;张老重视邮展工作,首次组织了全国税票集邮展览;晚年出版《邮林独语》,为集邮界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br>刘格文在发言中说,张老两个特点——认真近乎执著,直率近乎固执。集邮者刘希祥还朗读了悼念张老的诗文。(记者王宏伟)</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张林侠先生的著作</font></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中国集邮与邮政要览》(1950-1990)</font></font></h3> <h1><strong>张林侠先生对博核、疑古、善悟的诠释:<br>曾在《中国集邮与邮政要览(增订版)》自序中如此写道:博核,就是熟读集邮书刊,博览群书,善用参考书,了解集邮事物发生发展轨迹,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疑古,就是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不从人云,对已有观点主张、研究成果,都“允许重新讨论”,只有“讨论到了驳无可驳,论无可论,无懈可击的结论时,才是邮学研究的暂时成功,因为学问是无止境的”;善悟,就是善加思索,反复自问,应“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者”,“最低限度亦要发出几点他人意料未及,心得独到之处的言论”,只要态度求实,“任何邮人都可能有发现真理的一天”。</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张林侠先生的著作</font></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中国集邮与邮政要览》(1840-1995)</font></font></h3> <h1><strong>2014年9月,我出差天津开会。期间于会议间隙,9月21日专程从天津赶到北京拜访张林侠先生,之后再返回天津。这次拜访还要感谢北京李浩先生的前期安排。</strong></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林侠先生的参与编纂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国集邮百科全书》</span></p> <h1><strong>我与张先生之前从来没有联系过,但我们都在彼此关注着对方。2005年,张先生在《中国集邮报》上发表文章还再次提到我的集邮学术研究。尽管如此,我因为工作繁杂一直没有机缘拜会他。这次专程拜访,他担心我不认识路,还专门到位于全国总工会附近住地的街口迎接我。</strong></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林侠先生的参与编纂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实用集邮辞典》</span></p> <h1><strong>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见面竟成为我与先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见面,虽然我回广东后还多次与先生通过电邮、电话联系,但一直没有再去拜访他。</strong></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林侠先生的参与编纂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中国邮票全集》(清代卷中华民国卷)</span></p> <h1><strong>张先生嘱我将他的一篇<font color="#ed2308">立论准确、论述严谨、结论科学,始终以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为客观要求</font>的集邮学术论文<font color="#ed2308">《我国解放区邮票要正本清源》</font>交给中国香港特区邮学会会刊发表。这是一篇曾经在2010年10月《中国集邮报》发表,2014年10月重新修订的,<font color="#ed2308">对我国区票研究具有深刻指导意义,以科学严谨的治学理念与态度,而不是以感情用事与盲目乐观的似是而非看待我国解放区邮票</font>的带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文献。</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张林侠先生的参与编纂的</font></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中国邮票全集》(解放区卷)</font></font></h3> <h1><strong>今年是张林侠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与大家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我觉得,学好用好<font color="#ed2308">《我国解放区邮票要正本清源》</font>这篇文章就是对张林侠先生最好的纪念。</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张林侠先生的参与编纂的</font></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中国邮票全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卷)</font></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font color="#ed2308">我国解放区邮票要正本清源</font></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张林侠</strong></h3> <h1><font color="#167efb"><strong>我国解放区邮票,是新中国成立前,由我党领导的各革命地区政权的交通或邮政部门独立自主发行的邮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内外集邮领域不断掀起收集、研究解放区邮票热潮。各种版本的“区票目录”以及编着的“区票史”,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收集研究的成果。但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解放区邮票(以下简称“区票”)发行年代久远,发行地区和发行单位繁多,相关档案史料尚未被完全挖掘出来,解放区邮票最终底数不明,收集研究中的诸多歧义问题还未解决。其中主要涉及区票与新中国邮票的分界线、区票与其他签证的区分、区票的认定标准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理性思考,广开言路,科学研讨,正本清源。</strong></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张林侠先生的参与编纂的</font></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中国邮票全集》(邮资封片简卷)</font></font></h3> <h1><strong><font color="#ed2308">一、新中国新解放地区邮政部门售用的邮票,不是“区票”</font><br><font color="#167efb">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新的国家政权诞生。新中国成立前我党领导的各个解放区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组成部分。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朱学范为邮电部部长,12月10日召开首届全国邮政会议,很快统一了全国邮政和全国邮政资费,新解放地区的邮政随即被纳入了国家邮政管辖,实行全国统一的邮政资费。当时由于全国邮政通用邮票未能及时供应到位,除原解放区的邮票继续使用外,新解放的云、贵、川、粤等省邮政部门为应业务急需,或自行将库存邮票加字改值继续售用,或印制发行新邮票售用,以保通信畅通。这些邮票具备如下特征:1、事先已经向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或大行政区邮政管理部门请示备案,或事后向上级做过备案;2、邮票面值基本是按全国统一邮资标准进行加字改值后售用的。足以证明这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地区的邮政部门及时地接受了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的统一领导,并在邮电部统一领导下开展了邮政业务。其间自行加字改值的邮票或印制发行的邮票,无疑应归属新中国邮票范畴。</font></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张林侠先生的参与编纂的</font></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中国邮票全集》(附录卷)</font></font></h3> <h1><strong><font color="#167efb">但是长期以来,集邮者的收集习惯一直将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的云、贵、川、粤等地区邮政部门发行的邮票列入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邮票的范畴。各种版本的“区票”目录和“区票”史也一直在依袭集邮者的收集习惯进行编录。这种不顾新中国邮政史实,以集邮行为随意将新中国时期发行的邮票划归为新中国成立前的解放区邮票,实际是在颠倒中国的邮政、邮票发展历史,这种违背历史发展观的集邮行为,在集邮界是不应该被提倡的。</font></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张林侠先生的参与编纂的</font></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中华世界邮票目录》(亚洲卷)</font></font></h3> <h1><strong><font color="#ed2308">二、非邮资凭证应从“区票”中剔除</font><br><font color="#167efb">邮票,是现代邮政国家或地区为推行邮资制度而发行的,是寄件人缴纳邮资的一种凭证。任何国家或地区邮政部门都是制定邮资制度在先,发行邮票在后,邮票是为邮资制度服务的。这是自1840年英国发行世界第一枚邮票至今的任何国家、任何政权发行邮票的目的及其功能都没有改变过,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包括我国解放区发行的邮票同样也是为解放区实行邮资制度服务的。</font></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张林侠先生的参与编纂的</font></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中华世界邮票目录》(欧洲卷 上)</font></font></h3> <h1><strong><font color="#167efb">考察它是否是解放区邮票,先决条件就是要考察它的发行地区是否已在执行邮资制度。如果没有邮资制度,其党的交通部门所印发的各种票证只能是一种非邮票性质的票证,不应该被视做邮票。这是集邮者在研究我国解放区交通、邮政史、邮票史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常识。</font></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张林侠先生的参与编纂的</font></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中华世界邮票目录》(欧洲卷 下)</font></font></h3> <h1><strong><font color="#167efb">在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一些地区党的交通部门为适应当时的抗日环境,不断采取措施整顿和改善党的交通工作,保证交通通信工作的畅通。苏中区交通总站曾于1942年11月1日至1945年3月在通信中陆续贴用过各版“<font color="#ed2308">平</font>”、“<font color="#ed2308">机</font>”、“<font color="#ed2308">快</font>”、“<font color="#ed2308">内平</font>”、“<font color="#ed2308">内</font><font color="#ed2308">机</font>”、“<font color="#ed2308">内快</font>”字样的标签:皖东津浦路东交通总站、淮南交通总站、盐阜区党的交通部门曾于1942年年底至1944年年初在通信中陆续贴用过各版“<font color="#ed2308">平</font>”、“<font color="#ed2308">机</font>”、“<font color="#ed2308">快</font>”、“<font color="#ed2308">稿</font>”、“<font color="#ed2308">秘密</font>”字样的标签,目的是为当时各交通部门识别不同传递要求使用。淮南交通总站直到1943年8月、盐阜区交通总站直到1944年2月、苏中区交通总站直到1945年3月15日才开始决定实行“有价邮票的制度”,并规定出了邮资和发行邮票的种类。不难看出,上述地区是从1943年8月开始陆续实行的邮资制度,并发行了真正意义上的邮票。那么,这些地区的交通部门为什么在没有实行邮资制度之前,要仿照邮票样式印发使用不同字样的标签呢?原因主要是为规范党的交通通信工作。自1941年以来,淮南、苏中抗日根据地正处于反“清剿”、反“清乡”的残酷斗争中,党的交通通信工作只能在秘密隐蔽的状态下进行,为简单迅速传递信息,如“苏中交通总站规定信封缩小至火柴盒大小,信内字须用蝇头小楷书写,必要时由收发机关自行规定密写办法。情况严重时,为防止文件失落敌手,采取由交通员默记传递口信的办法”(参见《中国集邮史》第5卷第188页)。同时由于“递送的文件、信件越来越多,甚至部分机关、部队干部的私人信件也逐渐混入公函中交寄,这不仅增加了交通工作人员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重要文件迅速、准确地传递”。(同上,参见第185页)当时为了减轻交通人员负担,迅速准确传递重要文件,防止私人信件混入的情况下,淮南、苏中交通站分别下发了带有“<font color="#ed2308">平</font>”、“<font color="#ed2308">机</font>”、“<font color="#ed2308">快</font>”、“<font color="#ed2308">稿</font>”等字样的卷标,这种卷标不含任何资费,免费领取,使用时按文件类别传递要求分别在信封上贴用,以保证交通员识别并做好传递工作。历史证明,在使用这种标示性签条的时期,还没有实行邮资制度,因此卷标不具有邮票的功能,不能把卷标与邮票混为一体。</font></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张林侠先生的参与编纂的</font></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中华世界邮票目录》(美洲卷 上)</font></font></h3> <h1><strong><font color="#167efb">但是,苏中交通总站当时却把这种标签当成了“邮票”,并在1942年10月5日印发了《关于领取和使用邮票手续的通知》(同上,参见第374页)。可是从通篇通知内容中根本没有提到已经或准备实行邮资制度,邮资的种类与邮资金额,而是误将标签称谓成“邮票”。这份通知不仅犯了邮政邮票常规错误,此次也成为集邮者收集淮南、苏中“区票”的误区和研究“区票”的障碍。“区票”目录的编制、“区票”史的编着也简而从之的跟着误导集邮者,并把它冠名为“无面值邮票”、“单位邮票”、“邮资总付性质的邮票”等等,借此巩固它的“邮票”地位。在“区票”中,将标签与邮票混为一体的错误,不能再延续和混乱下去。为维护我国邮政邮票的历史尊严,必须以集邮者的博大胸怀,出于公心加以纠正,以正我国的“区票”史。</font></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张林侠先生的参与编纂的</font></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font size="4">《中华世界邮票目录》(美洲卷 下)</font></font></h3> <h1><strong><font color="#ed2308">三、严格把好“区票”准入关</font><br><font color="#167efb">我国“区票”的总数到底有多少?到目前还没人能把它说清楚,只能说经过考证能够确定的有多少。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国内集邮热潮的兴起,收集研究“区票”的人逐渐增多,“区票”成为国内外集邮的一个热门。多年来,在集邮界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区票目录”的编制和“区票史”的编着工作,成为收集研究“区票”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标志。</font></strong></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刊有张林侠先生这篇重要论文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香港特区集邮会刊》(2016修订版)</span></p> <h1><strong><font color="#167efb">但在收集研究“区票”过程中,由于集邮者存在不同集邮理念和不同的利益追求,其心态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将自己持有的“身份不明”的票设法在“区目”中安家落户,以示“正宗”;有的将“某地”非我党政权邮票,以各种理由混入“区目”,披上“区票”的外衣;有的发表文章,对他人持有的“区票”新发现,无根无据的大呼“宁可信其无”;有的为维护门户之见,利用在集邮界的地位,同时串联一些集邮界有名望之人,对他人持有票,联名制造舆论进行“封杀”,造成一些票在尚未考证清楚之前便“胎死腹中”;有的以组织学术座谈为名,对他人持有票只追问其流传过程,违心地认为只有从名人手中流传出来的才是真票,从非名人手中流传出的一定为假;<font color="#ed2308">有的将“区目”中的某种票,吹捧成“区票红印花”、“珍邮”、“孤品”,大肆炒作,借此抬高市场价值。</font>这些表现的存在,反映出“区票”收集研究领域内各门户权益的相互博弈,如此放任自流下去,不仅干扰了正常的“区票”收集研究活动,同时也在严重干扰着“区目”的编制和“区票史”编着工作在科学状态下的正常进行。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font></strong></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刊有张林侠先生这篇重要论文的</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香港特区集邮会刊》(2016修订版)版面</font></div> <h1><strong><font color="#167efb">我们应该注意到,“区票”与我国清代、民国、新中国邮票相比较,“区票”在挖掘整理上还有很多的事情要我们去做。主要是:<br>1、“区票”的界定原则。我们对已经确定的“区票”概念,是否要坚持: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地区临时售用的邮票(不含继续售用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发行的邮票),是否应该从“区票”中划出:新疆伊塔阿地区邮票如何处理;等等。</font></strong></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林侠先生在其书房兼卧室-余景军拍摄</span></p> <h1><strong><font color="#167efb">2、“区票”的认定标准。认定一枚“区票”,必须具备和坚持哪些条件;对有争议的,如何处理;仅有“名人”回忆,没有可靠(第一手)历史旁证材料,如何处理;等等。<br>3、“区票”在我国邮票史上的地位。是中央政权邮票,还是地方政权邮票;在我国邮票史的编制中是从属民国时期(1912-1949)邮票,分别将中华邮政邮票、解放区邮政邮票单独编序,还是不从属民国时期邮票,仍按中国人民革命时期邮票独立编序,如何符合我国的近代史观等等。</font></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张林侠与余景军,2014年9月21日于北京</font></h3> <h1><strong><font color="#167efb">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唯物史观,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排除偏见,破除门户,纠正错误,积极维护我国邮政邮票史实,我国解放区邮票正本清源的工作才能有效的进行。(全文完)</font></strong></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2021年11月16日,香港集邮协会会长梁永棠先生主办的该会会刊第192期中“邮谊剪影”栏目发表“2014年9月张林侠与余景军”照片。</font></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怀念张林侠先生的意义在于:实事求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怀念张林侠先生的真谛在于以张林侠的旗帜引领今天的集邮研究者要以科学严谨的治学理念与态度,而不是以感情用事与盲目乐观的似是而非看待我国解放区邮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