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画启蒙老师贾浩义(老甲)

莹莹

<p class="ql-block">中经报道简讯 著名大写意艺术家老甲(贾浩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顾问,中央文史馆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老甲艺术馆馆长,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3月11日18时54分在北京小汤山疗养院辞世,享年86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的又一位人生导师,在那个绵绵细雨中离开了我们,告别了他不舍的亲人与他挚爱一生的画!</p><p class="ql-block">那雨是我们的泪滴,是断不了的思绪,那一幕幕师生间的往事,又历历在目、在我的脑海中浮现。</p><p class="ql-block">那还是在1974,贾老师38岁那年</p><p class="ql-block">他在朝阳文化馆工作时,他来到我们插队的朝阳农场,专门辅导我们美术小组,让我第一次见识到什么是国画,什么是国画大写意。贾老师随意翻卷的长发和不加修饰的胡须、还有那具穿透力的洞察一切的眼神——典型的艺术家气质。他一面示范一面讲解,水墨在宣纸上随心驰骋,无拘无束,酣畅淋漓。那时他还进行着大型六集連环画《艳阳天》的创作。我们美术组中有一位学员也有幸跟着他参与了《艳阳天》的创作,真让我们好羡慕,1978年他以独特的功力与画风,进入了中国国画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贾老师的画也经历了从连环画的写实风格到震撼灵魂的黑白大写意的巨变。欣赏他的画、如临十级风暴,如观火山爆发,似雷霆万钧之力,有并吞八荒之势。他的画,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威慑力,是力的宣泄、势的迸发。为了表现这种力量的美、狂野的美,他突破了墨分五色的传统笔墨,用黑与白、红与黒或兰的强烈对比,抽去了中间色调,给视觉以强烈的冲撞和震撼。</p> <p class="ql-block">他不但在用墨上做减法,力求简洁,用笔也同样。他的马和牛,有时看不到腿,只看到四蹄翻飞。他的画以神象形——现实的马与牛成为心中的灵与魂——这就是他的艺术语言,这就是老甲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要找出属于自己的符号”,这是每次与贾老师在一起时他反复强调的内容。在我找不到路时,他鼓励我一直画下去,在不断画的过程中去寻找自己。当我经过千回百转,怀着忐忑的心情拿出第一批画(即中国娃系列)时,他及时地给予了肯定,并加以具体的指导。</p> <p class="ql-block">当我冒昧地提出请老师为我的画展题字时,贾老师当场为我题写了“人之初”几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还亲自带领我的美院同学前来助阵。研讨会上老师的发言,对我寄予了无限的期望:“杨莹莹的画让我回到了童年,人最终都要回归童年,那时他的天地就开阔了,童年就是人之初的感觉,她的路走对了,今后将会有更大的提升,祝愿她更上一层楼!</p> <p class="ql-block">”贾老师针对我的画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你容易激动、感觉灵敏,有很好的素质。但艺术不能只是激动,而是要以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要一幅幅地推敲。你有这样一个起步很好,要完成一个形式的转变,一挥而就是不可能的,要有一个长期的锤炼过程。要创造一种形式,把你的剪纸、国画、生活上的积累拿出来,像揉面一样,揉到一起就成功了。”这就是大师的指导,他给我以激情,给我以动力,给我以方向,把我逐步打造成为一名用灵魂画画的艺术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之后《人之初》这幅题字,刊登在我的个人台历上,伴随我过了十二年的一个轮回,每年过节,我都会拿着我的台历作品去看望老师,老师都会给我提出具体的意见要求并给予鼓励。</p> <p class="ql-block">2014是马年,那年在书画频道在人民大会堂主办的春节联欢会上,贾老师上台现场挥笔画了一匹巨型飞马,下台后,他是强挣扎着与我们合影,只要看看那匹跃然纸上的奔马,就能知道,他是把所有的力量,气与力,用自己的生命,来完成了这张丈二匹的巨幅奔马,那大块的黑墨与红色、一团火似的飞扬的马综,这里面注入了他所有的精气神,他震撼着、冲击着我们的心灵,它那狂奔翻飞的四蹄,展现了时代的特征,这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速度!与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在1990年我的本命年,贾老师也曾为我画过一匹奔马,成为我最珍贵的收藏,如今见物思人,贾老师走了,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与做人的标准:这就是画大写意的画,做大写意的人!</p><p class="ql-block">贾老师您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您的作品将不断激励我们勇往直前,我们永远怀念您!。</p><p class="ql-block">写于2022年3月12日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