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湾之美

董金堂

<p class="ql-block">  “龙凤湾”一个多么动听的名字,在众多仰慕者眼里是块靠山傍河、水草肥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从她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距离大青山南麓120公里,平顶山脚下清水河县城向北14公里处浑河岸边;门前河水蜿蜒流淌、身后重山连绵由东向西形成了山环水绕的天然小盆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个地方原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像桂林那种“桂林山水甲天下,”西湖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盛景美誉。而曾经是黄沙肆虐,土地瘠薄,沟壑纵横的穷乡僻壤,后来能被冠以“龙凤湾”这个美称,完全是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力创造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很庆幸出生于此,成长于此,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万分熟悉,抹不掉所经历和感受过那些点点滴滴……留下了惬意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发源于山西省平鲁县,在长城的杀虎口附近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境内先自东向西,然后又折向西南进入清水河县,于岔河口附近汇入黄河的浑河由此经过。在此留下了7.5公里河槽古道,使这里的百姓与浑河相依为命,也印刻下后人追溯的一个个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弯弯河水在一片沙滩前流过,沙滩平卧,河水直流,各行其道,“沙滩不犯河水。”即使是偶尔发生一些相互间的摩擦与碰撞:发起脾气的河水汹涌咆哮,冲刷着岸边的静土;沙滩用呼啸而来的狂风将卷起的沙粒投向河面,以示回击!可当她们平息下来,又会和睦相处,沙滩的安静,河水的温顺,荒凉重山的守望,造就了这道湾的自然一景。</p><p class="ql-block"> “干”,那是人定胜天,改造山河的豪情壮志;“拼”,那是不怕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的年代。开渠引水,引浑淤地,植树造林,改善生态。遍地黄沙被赤土覆盖,强势风暴被树林阻挡;曾经互不相干的河水与沙滩成了相融相生的伴侣,河水浇灌渗透土壤成为滋养田地的甘泉;昔日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成了人们赖以为生的“聚宝盆”。</p><p class="ql-block"> 一种颜色的主观转换,在文人笔下、画家手里很轻巧。可要让一块土地、一座山头变个颜色却不那么容易。就这个黄沙变赤土过程,积聚了多少人的辛劳与奋斗——他们用人生岁月、宝贵时光、身上流出的汗水,甚至用珍贵的鲜血,才能换取……</p><p class="ql-block"> 一道风景的客观存在自然而融洽。“当阳桥”峡谷,如同矗立浑河之中的一道石闸,将河水拦腰截断。柔韧的河水,硬是用柔软而有韧性的耐力,经过无数个岁月不分昼夜刷洗,在坚硬无比的石闸中间冲开一条豁口,形成了南北两岸奇山相对,河水急流而下的壮观美景。</p><p class="ql-block"> “当阳桥”是座桥吗?这个名字究竟从何而来,至今无从考证。但在我的记忆中这里根本就没有桥,只记得小时候人们常常讲述“草船借箭、长坂坡前赵云七进七出、张飞喝断当阳桥”的三国故事。经常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到当阳桥山顶去寻找张飞的踪迹。还真的发现了石盘上留下张飞真真切切、足有二尺多长的脚印和战马的后臀印,而且自然逼真,就好像张飞用力在石磐上踩踏进去,战马后臀坐地而留下的痕迹。丝毫没有显现出人工雕刻的迹象,附近还放着一个用顽石凿刻的饮马槽。那时的所见所闻,占据了我天真无瑕童年时代的整个世界,认定“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三国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直至上学后听老师讲了中国历史才知道这只是个传说。</p><p class="ql-block"> 尽管这是个传说,却带给了所有人一种寓意深刻的精神食粮,留下了神奇美妙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70年代初,当阳桥水库建成,同时架起了一座石拱桥,结束了当阳桥没有桥的历史。随着工程建设和各种设施的扩展,这些古迹被全部占据,就此消失,让人多少有些惋惜。</p> <p class="ql-block">  连接重山的起点叫“石壁山”,是浑河走向又一个拐弯处。陡壁悬崖,鬼斧神工,向西延伸将当阳山向南一甩,如同巨人的手臂将浑河紧紧揽入怀中,便是当阳桥水库建成后的蓄水库区。</p><p class="ql-block"> 传说石壁山有个山洞,住着一位千年神仙,行善好德,挡灾救难,附近百姓如有红白事宴还可来神仙洞借碗借盘,算得上一处神来人往的人间仙境。不知何时这里开山采石,炮声轰鸣,山洞受损,神仙受惊,实在无法居住,只好逃之夭夭。</p><p class="ql-block"> 这则民间故事包含着太多我们平常所说的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她是神仙,有通天的本事,任何困难都能化解;她愿意认认真真共享生态宜居乐园,却很难!</p><p class="ql-block"> 像这则民间故事一样,“龙凤湾”的要旨是追求环境之美。环境之美离不开生态保护,特别是自然生态之美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也表达了“龙凤湾”人对生态环境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有据可寻,留痕为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人们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采取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拙劣做法,向既不反抗又无言语的自然资源发起挑战……撕下你的外衣,划破你的躯体,那响亮的炮声,不是为你祝寿的献礼,而是切割你的追魂三响;那震耳欲聋的机械,不是抬你入席的花轿,而是搬运你换取人民币的渠道。无休止的糟践,使石壁山前,当阳桥后,整个“龙凤山”左右变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虽然进行了象征性填埋和植被恢复,但千百年来造就的自然和原始之美已从我们身边轰然消失,再也无法挽回,多么令人怅然若失。</p><p class="ql-block"> 千年神仙无奈地走了,那些头顶光环,手握重金的权贵,你们才是真正的大神,能够将静谧的山体变成钟鸣鼎食的资源。可叹的是“得益于一时,不能立足于长久”。等到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凡夫俗子”逃离之时,大神捂胸反省忏悔的时候,带来的不仅仅是叹息,而是一场灾难。</p><p class="ql-block"> 大神啊大神,你们摧残的是神圣而悠久的自然生命,湮灭的是祖先历尽沧海横流保存下来了的一份家业。的的确确可以看到,完整的山体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深坑,雄伟的石壁已残缺不全,美丽的自然体貌被极端开采,留下遍地狼藉,是生态保护的最大威胁。恳求尊贵的大神们,能否手下留情不再伤害?把目光投向其它行道,把手眼通天的本事用在创造财富上来;给子孙后代留点庇荫空间,给大自然留个安歇的余地。</p><p class="ql-block"> 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所有人向往的目标。但要建立在美丽与安居之上,追求富裕一定要遵循秩序。不错,人类生存需要创造,社会进步需要经济发展,但不能因为这个理由而失去理性,绝不能对大自然太过嚣张。创造要与大自然保持和谐,而不是靠出卖大自然而实现发财致富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比如说:如果当年我们把老牛湾的“牛鼻子”割掉,会有今天这“天下第一湾”的壮观吗?假如我们过去将“大龙眼”、“二龙眼”损坏,能打造出八龙湾旅游景点吗?</p><p class="ql-block"> 直抒胸臆会讲出真话,道出实情,揭示不雅,揭开掩沙。但我实在找不出委婉的陈词来讳避这粗暴的事实,也为“美中不足”这个成语找到了一个最佳落位。</p><p class="ql-block"> 我庆幸出生于此,生长在这个年代。也懊恼自己无能为力,该说话的时候却唯唯诺诺,想阻止的时候觉得自己太过渺小,你又算老几?对此也只能摇头沮丧,发出微弱的呼唤,又能如何呢?</p> <p class="ql-block">  还好,虽然角落里是阴暗的地方,但阳光总会普照大地。当春风浩荡,万物苏醒,群鸟舞歌,柳绿桃红的时候。当阳桥水库水碧沙明,风景秀丽,重山倒映格外耀眼;铁路大桥、公路大桥腾空飞架,掩映着历史的沧桑,现代的壮美。大自然描绘的这幅繁花图卷,让人心醉情驰。</p><p class="ql-block"> 孔孔窑洞明亮整洁,座座院落错落有致,勾勒出特有的山乡之美。</p><p class="ql-block"> 一条大渠好似玉带缠绵,随湾涌流;流淌着奋斗者的汗水,也流淌着龙凤湾的幸福之美。</p><p class="ql-block"> 千亩水浇地旱涝保收,绿色农庄正在崛起;乡土中心汇集奋发向上,共创辉煌的时代魅力,凝聚成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龙凤湾精神”之美。</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跟进,人们的思想在改变,这里的面貌在改变。不同时期她的名字也在演变,由起初的“天暴湾”、“后湾”到农业学大寨时期的“小江南”,再到改革开放时代的“龙凤湾”。这些变化都蕴藏着龙凤湾人勇往直前的意识之美。</p> <p class="ql-block">  我不得不感慨龙凤湾独特的地理环境,从“石壁山”到“当阳山”,一路向西有“史人石岩”、“三架石悬”、“阳石站”等一个个朴素而通俗的地名组成了一道小小的山脉,就是如今的“龙凤山”。又与“阳南湾沙坝”、浑河、当阳桥水库遥相辉映;还有“圆旦儿峁”象征“官帽”的精神向往,“大阴湾”水神石守护平安的寓意典故。这种天然地理结构和风趣文化为这里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p><p class="ql-block"> 这些民间传说、人文地理、民居特征、风土人情,以及山山水水,既有诗情画意,也包含岁月中的历练。历史沿革让这些地理优势、乡风民俗和生态物产转化为一种特有的地域文化,具有开发农耕文旅的广阔前景。</p><p class="ql-block"> 也许,这些成就还不够惊艳,这些故事也不够精彩。但树虽小,不足以招风,却能留下一片影子;山虽低,不能够与群峰比肩,却是平地中凸起的山包,衬托出大自然之美。</p><p class="ql-block"> 滚滚春雷惊醒沉睡的冬天,温暖阳光融化覆盖塞北的积雪,神州大地奏响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旋律;把清水河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蓝图正在编织……</p><p class="ql-block"> 饱经风霜的浑河被列为“国家浑河湿地公园”,贴上了“生态保护”的标签,沐浴这祥和静谧的温馨。愿青山永驻,蓝天更蓝;愿绿水长流,环境更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董金堂,男,汉族,内蒙古清水河县人,高中文化。民间文学爱好者,致力于本土文化作品创作。清水河县作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员。作品多发于《清河创客》《华人头条内蒙古频道‖呼市文联·文艺之窗》《中国阴山作家网‖华人号》【百花文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