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节的前一天,我爸从供销社买来一大堆祭祀用的黄纸,让我在纸上打钱孔。那时不像现在商品丰富,黄纸也缺少,更没有印刷的烧纸、纸钱,所以都是自己在纸上打钱孔。打钱孔的工具是自己用木头制作的铜钱形状的模具,放在纸上一排排挨着打孔,一个孔只打一次,不能重复打。从上小学开始,年年的清明节用的烧纸都由我来打孔。纸张太厚就打不出钱孔,所以我就五张五张的打,打完后两张两张的叠起来,以便次日用。</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早晨,天刚蒙蒙亮,我妈就开始做饭,炒四样菜,炖猪肉酸菜粉条,并准备白酒、茶水、烧香等祭祀用品;忙完后叫醒我们兄弟姊妹起床,洗漱完毕都到前院菜地等祭祀开始。这时我爸和哥哥在供桌上摆满酒、茶、饭菜等祭祀用品,抬到前院干净的地方堆放木柴,开始烧纸。首先我爸向天、地、祖先敬酒敬茶,接着我们跪在供桌旁磕头。在一旁,我哥点燃鞭炮,弟弟妹妹们都捂着耳朵躲开。这时太阳刚刚从村东南冉冉升起。</p> <p class="ql-block"> 早饭后,我爸领着我和哥哥拎着祭祀用品,扛着铁锹前往离村二里远的祖先坟茔地。我家在村西头,南邻供销社,西挨着学校,学校北侧是公社。我们村不大,有七、八百人口,但是外地人来了后觉得我们村可大了,因为我们村在中间,东西两边各有一个村,三个村基本上挨着,分不清三个村。刚一出村,就看见村里很多人带着孩子,拎着祭祀供品,扛着铁锹都往北方向赶路。一路上,我爸给我们讲爷爷、太爷爷他们的故事,不一会就到了坟茔地。一看来了不少人,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还有我爸的叔叔、当喇嘛的爷爷。我爸给我们介绍他们是附近村来的家族人,每到清明时节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来坟茔地上坟,一来祭拜祖先、二来大家也借这个机会见见面、叙叙旧。这时爷爷嘛嘛给我哥俩讲我们家族是在太爷爷年轻时来到这儿,请来风水先生选中的墓地。所以家族里有人去世都安葬在这里。我听了后仔细一看,坟茔地背靠长满榆树丛草的大坨地,在阳面地方已经长出三寸大小草,东、南、西一片平川,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墓地有十来个用水泥、砖起的,其余都是堆土起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爷爷嘛嘛从京城归乡后给他父母、爷爷奶奶的坟墓用水泥、砖重修的。</p><p class="ql-block"> 大家相互交流之后,在各自的坟墓上坟。我哥俩跟着爷爷嘛嘛和爸摆上祭祀供品,又捡来了干树枝堆在一起开始烧纸、敬供品。爷爷嘛嘛和爸爸二人在嘴里念叨着孝敬祖先的话,祈求祖先英灵保佑下一代平安健康。上完坟后,我们走到其他坟墓上坟。大家上完坟后,都各自回家。这时爸爸领着我们哥俩前往离这儿四、五里远的奶奶的坟茔地,给奶奶的坟上坟(我爷爷在三十多岁时病故,因而我奶奶改嫁)。我一边赶路一边欣赏路两旁茂密的树木和偶尔跑出来的兔子、野鸡、黄鼠狼等野生动物。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目的地,给奶奶上供品,上坟。这时已近中午,我们就往回赶路回家。</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到家族的坟茔地上坟,我才感受到人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亲情”二字。活着的时候,离不开“亲情”,去世后也离不开“亲情”。平时我们都忙于各自的生活、劳动,但是到了清明节时大家都不忘给祖先坟墓上坟,更不忘亲人们在世时对我们的关怀照顾。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父母,所以我们从小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好道德情操,不能忘本。</p><p class="ql-block">是啊!我们都是来自于父母生养才步入社会的。在清明时节给祖先亲人扫墓、上坟,提现了我们健在的人对已故亲人的尊敬和怀念之情,使孝敬父母亲人的传统美德一代代相传下去。</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离开家乡已有三十多年,从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在这期间,父母相继去世。考虑到路途遥远,加上我也逐年变老,不可能年年的清明节回乡上坟,于是在十几年前和兄弟们一起用水泥、砖修建了父母的坟墓。每到清明节,我就坚持以往的传统,带着儿子们从远方祭拜父母和祖先。这几年国家号召文明祭祀,绿色清明后,我也放弃了过去那种烧纸钱祭祀的传统,融入到文明祭祀,保护环境的新理念。</p><p class="ql-block"> 春风春雨绵绵,花草树木芳香。当阳春四月的暖风吹来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时,我以这篇散文表达对父母和祖先的思念之情,但愿远在天堂的亲人们没有病痛和忧愁,祈求祖先的英灵保佑我们平安健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