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由苏轼的“寂寞沙洲冷”,到后来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读懂了什么?

王绍军

<p class="ql-block">  人生很漫长,而其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如何面对逆境,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p><p class="ql-block"> 苏轼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名人,在词、诗、赋、书画等多领域有了不起的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苏轼20岁就高中进士,并获得欧阳修的赏识,仕途也因此而一路通达。但因为年轻气盛又个性耿直,他在北宋朝堂上得罪了很多人。因为亲眼看过王安石变法对百姓的损害,苏轼曾连续上书请求废止新法。而后来,苏轼又因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得罪了本来支持他的守旧派。</p><p class="ql-block"> 这种两边不讨好、两边都不站队的行为,被他的侍妾朝云讥讽为“一肚皮的不合时宜”。</p><p class="ql-block">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43岁的苏轼被政敌投入了大狱,就连宋神宗也想拿他开刀,以一儆百。</p><p class="ql-block"> 宋朝的祖宗家法和许多人的求情,最终还是救了他。苏轼捡了条命,被贬到黄州,从此开始了多年的贬谪生涯。</p><p class="ql-block">在这种巨大的人生落差之中,苏轼尝尽了人世间的凄凉,但他最终还是勇敢的走了出来。从最开始那个顾影自怜的中年失意男人,他成长为我们熟知的那个潇洒豪放、魅力四射的“苏东坡”。</p><p class="ql-block">这中间,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人生谷底</p><p class="ql-block"> 苏轼曾经写过几首讽刺王安石变法的诗,而这些诗经过政敌们断章取义,就变成了讽刺宋神宗的反诗,这就是“乌台诗案”。虽然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但性质却十分严重。</p><p class="ql-block"> 苏轼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甚至把后事都安排好了,但最后还是老天帮了他一把。在渡过了一百多天牢狱生活以后,苏轼最终得以起死回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而初到黄州,苏轼的生活困难重重。</p><p class="ql-block"> 第一,在原来的“朋友圈”之中消失。苏轼落难,许多原来的同僚好友因避祸而不再与他联系,这就是生活中的世态炎凉。</p><p class="ql-block">而为了不再连累亲友,苏轼也主动断绝了与他们的来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第二,不敢再显露自己的诗文。苏轼被贬黄州,苟全了性命,但他的政敌们仍然关心着苏轼,看他有没有借诗文发牢骚。</p><p class="ql-block">因此,在很长时间内,苏轼不再写文字,即使忍不住写一点,也小心翼翼,生怕再被对手拿去做文章。这是一种无法表达的苦闷。</p><p class="ql-block"> 第三,贫病交加,生活困苦。北宋元丰年间的黄州(今属湖北黄冈),多自然灾害,生活条件艰苦。苏轼水土不服,因此还患上了多种疾病,甚至几乎右眼失明。更艰难的是,他的物质生活还无法得到保障。因为收入微薄,他甚至每月都要把钱吊在梁上,精打细算的花。</p><p class="ql-block"> 第四,内心的悲凉与无奈。苏轼初到黄州,写过这样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第一句就给人一种冷清凄凉的画面感。他把自己比作是无处安身的孤鸿,想找人诉苦却“无人省”,想要高洁的活下去,却又发现在现实中就已无处安身立命。</p><p class="ql-block"> 年过不惑之年的苏轼,心情低落到了极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人生由苏轼到苏东坡—破茧成蝶</p><p class="ql-block"> 面对逆境,如果苏轼的心境再这样阴郁下去,那么,中国词坛上估计会再多一个“李煜”,而不会再有豪放的“苏东坡”。</p><p class="ql-block"> 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无常,超高的苏轼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继续顾影自怜。</p><p class="ql-block"> 1、苏轼选择用身体力行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p><p class="ql-block">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用那双拿惯了毛笔的手,扛起了农夫的锄头,开垦出来一片数十亩荒地。这片地就是他的“东坡”。</p><p class="ql-block"> 在农人的指点下,他还知道了如何种庄稼,如何才能有更多收获。他终于可以用劳动消解经济上的困难。于是,苏轼赠给自己一个“东坡居士”的雅号。</p><p class="ql-block"> 一个殿堂级的文人和原朝堂上的大官,肯放下架子和面子,亲自躬耕于荒野,和普普通通的农民一样戴斗笠、扶篱笆,苏轼终于完成了身份上的转变,实现了生活层面上的突围,一个崭新的“苏东坡”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2、在完成了身体上的解放以后,苏轼又去寻找心灵的慰藉。</p><p class="ql-block"> 苏轼一生与佛有缘,早在杭州时期,他就常常与僧人交往,写下了许多与“禅”相关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被贬黄州后,由于生活的巨变,他更体会到了人生如梦与生活的无常。于是,苏轼开始在禅宗身上寻找解放自己心灵的钥匙。</p><p class="ql-block"> 通过修行,苏轼深刻体会到:原来的我只是“故我”,而不是现在的“今我”,只有放弃昨天那个追逐功名的“故我”,才能找到当下这个追求纯真的“今我”。</p><p class="ql-block"> 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返璞归真,回归最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心态改变,成就艺术巅峰</p><p class="ql-block"> 在完成了身心的解放后,苏轼不仅解决了生活上的拮据,也在苦中作乐的过程中,找回了往日的闲适心情。于是,他开始关注身边的自然,关注山山水水,关注清风明月,他吟啸徐行,竹杖胜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心灵解放:耕作之余,他也抛弃了初来黄州时的那种拘谨,开始寻僧问道、饮酒赋诗、游山玩水。</p><p class="ql-block"> 一个深夜,苏轼饮酒晚归,见家门已关、敲门不应,于是便一个人来到江边,看着这夜阑风静的江景,苏轼吟出了那首著名的《临江仙》,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成为千古名句,而这也是他已经超然豁达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又一个秋夜,苏轼与几个朋友乘一叶小舟,游于赤壁之下。看到那水光接天的美景,他乘着酒兴,写出了名垂千古的《赤壁赋》。</p><p class="ql-block"> 同年的一个初冬之夜,苏轼意犹未尽,再次来到了赤壁之下,又写下了名篇《后赤壁赋》。</p><p class="ql-block"> 而那首震铄古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在同一年写就的。如今提到苏东坡,相信几乎每个知道他的人,都会下意识的来一声“大江东去”。</p><p class="ql-block"> 从最初的“寂寞沙洲冷”,到后来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用自己超强的“逆商”,完成了人生的蜕变,成为艺术史上那个永恒的“苏东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