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几天一直在为自己所做的一件事情所困惑:着天写美篇到底图稀个啥?一个“糟老头子”,一分钱不挣,还“倒贴”“护眼液”,是不是“吃饱了撑的”?每当这时,我便安慰自己:辛苦点不算什么,权当作“公益”了!以文字作公益,唤起同龄人的些许回忆,予读者们一点儿思想上的启迪,提供给诸君一些“不太可口”的精神食粮,也是一件不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人至晚年,来日无多,一切早已想开看透。以慈悲为怀,“止于至善”,应该是老人们最愿意的。余也想作点儿公益,但叹于“囊中羞涩”,“没有钱,泪汪汪”……经济是基础,没有基础,一切都谈不上!想来想去,实在没啥子办法,就只能“码字”了,因为这事儿不用钱😘</p><p class="ql-block"> 以“初中肄业”的文化程度“码字”,也真真的算是难为自己了!但想起年轻的时候曾写了十几本日记只有一个人看,情书写到了“信札超重”也只有两个人看,而现在写的东西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看,又感到了一丝欣慰!写点儿就写点儿吧,无非就是在手机屏幕上“杵鼓”手指头,闲着也是闲着😴</p><p class="ql-block"> 说到“欣慰”,这两个字 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在是太重要了。健康靠的是“心理平衡”。“心理平衡”靠的是“欣慰”。中国人的父母真的很伟大,他们为了子女们的前途和幸福,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可以没有自己的生活,可以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可以让自己一无所有甚至“债台高筑”。只要孩子们能“好”,能“成上家”,能“有出息”🙏好像他们与生俱来的义务和责任就是要把孩子们“养育成人”。而且这一观念又根深蒂固,代代相传……几年前社会学家们曾做过一项略带心酸意味的“问卷调查”:如果死亡来临,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结果百分之七十的人回答是:“责任尚未完成”。</p><p class="ql-block"> 从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角度看这样很了不起;从“人无来生”的角度看这样很不值当。我们身边的很多母亲,养儿育女一辈子,白发暮年之时,她们最喜欢的话题就是“唠叨”自己的孩子们。每当谈到子女们的“出息”时,脸上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如果听到他人的一声赞叹,更是感到无比的满足:几十年的辛劳终于换来了一丝欣慰!</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许多人都有同感:累一点儿不怕,脏一点儿不怕,辛苦一点儿也不怕,怕就怕该付出的都付出了,却得不到一句“好”儿!在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的话题:理解与尊重。</p><p class="ql-block"> 余作为一个“党校人”,听了无数“著名教授”讲的“基本理论”,听过无数“一把手”上的党课,也听过无数贪官们的“现身说法”,但到最后却一句也没记住。倒是记住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这个美国老头儿还是有一点智慧的,他提出的“五种需要”确实是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的。其中的第四个是“尊重与被爱”的需要。——是不是被“爱”着就不用管它了,那“玩意儿”有没有都能活。但是被“尊重”的需要却是非有不可的。因为它的前面是“理解”,后面是“欣慰”。一人一家一国,我们无法想象得不到尊重会是何种的感觉和结果!所谓伊人,“生而平等”。历史上的那些英雄豪杰们之所以“伟岸”,是因为我们的仰视,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跪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文化害了中国几千年,国人敢于“平视”的机会太少😇奴隶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我们一直坚持的很不够。</p><p class="ql-block"> “ 被尊重”的感觉莫过于在餐桌上体现的最淋漓尽致了。——在“大师傅”端上最后一道菜时,人情练达的人一定要假装品尝一下,然后即夸“炒的好”,“有味道”。尽管厨艺很一般,甚至忘了加盐。这就是考虑到了做饭人的感受,——忙忙碌碌了好几个小时,如果得不到一句夸赞,就意味着劳动成果被无视。换成谁心里都会不舒服的。至于菜品的味道,已是既成事实,不是因某个人的评价就能改变的……</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人都希望被尊重。人与人相处的第一准则就是互相间放尊重些!只有当我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后,我们的心情才会明朗起来,我们的脸上才会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我们的生活才能展现出应有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