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字原创:司机老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辑点评:七月白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来源:栗城风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背景音乐:咱们说说知心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注:文字和图片场景均无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 人生的岁月很短,但是我们上山下乡的经历却很离奇,它不是故事,都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往事。一件接一件,抹不去的记忆,都在浓浓的岁月里。</p><p class="ql-block"> 三月十日上午,我们话题收到了司机老张的来稿“丁老师的行李”,这是他连载作品“知青岁月(9)”。作者选取了几年知青生活中一件趣事,行文不疾不徐,于不动声色中,娓娓道来。这篇小作品人物有性格,故事有细节,文章把我带进了熟悉的当年,通过文字回味起青葱岁月的朝起暮落,很有感触。</p><p class="ql-block"> 我看“丁老师的行李”这篇文章有头有尾,有枝有叶,便迅速和司机老张联系,说我能不能借他的文章再写一篇文章,他十分爽快地答应了。</p> <p class="ql-block"> 这件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一队知青户是和铁路材料厂挂的钩,材料厂派来一位丁老师当带队干部。丁老师二十出头,能说会道,爱讲原则话,他正努力要求进步,积极靠拢党组织,只要完成一年的带队任务,大队党支部给个好的鉴定,回去便能入党,前程更加辉煌。</p><p class="ql-block"> 一天上午,丁老师从市里回来,准备到公社去开会,他想先到集体户想和大家打个招呼,告知一下行踪。到了集体户,推开男宿舍门,大炕上一男二女三个同学并排躺在那里,身上盖着一张大被,被头上露出三个脑袋瓜,小声地说着话。见此景,丁老师想打招呼的话没说出口便咽回去了,变成了“你们忙,我走了……”</p><p class="ql-block"> 丁老师边走边想,他们怎么能这样,大白天一男两女钻被窝?丁老师想偏了!他不是爱说吗?这话更不能憋在心里。于是,在公社开会时就和许多人说起了这件事,对这种现象不能不声讨。当事情传到公社书记耳朵里,公社书记立马把大队书记叫来,给予批评,责成调查,如属实,严肃处理!</p> <p class="ql-block"> 大队书记第一时间把电话打到大队,大队长派人跑步去一队集体户调查。原来集体户今天轮到这三个同学做饭。早饭后,其他同学都下地了,他们收拾完就等着过一会做午饭。时近深秋,天气渐冷,三人坐在炕头取暖。男生从炕头的行李上拽出一条被,三人盖上,这回不冷了,于是便讨论中午饭菜怎么做。</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丁老师来了,一探头又走了。这事动静搞大了,幸好大队派人来调查,及时汇报上去后,公社书记说:“无则加勉”。</p><p class="ql-block"> 大队长带着调查组离去后,三位知青却彻底崩溃了!男生站在那里,直着眼,发着呆;两位女生早己泣不成声,哭得花枝乱颤。当大队长又代表组织把公社书记无则加勉的指示传达到集体户时,一队知青才舒了一口气。</p><p class="ql-block"> 可是,当天负责做饭的知青己被打击得心情全无。一队知青中午就没吃饭,眼看晚上又要饿肚子了,户长眼睛一闭,计上心来,把全户同学分成五个组,让他们分别其它集体户找饭吃。</p> <p class="ql-block"> 司机老张所在的大队有六个集体户,分布在三个自然屯。前屯是一、二队,东屯是三、四队,西屯是五、六队。这几个集体户的知青下乡前都是一个系统的子弟,不是同学,就是邻居。</p><p class="ql-block"> 一队有三位女同学来到老张他们集体户,户长孙哥听完她们的描述,立刻到生产队要来半盘大豆腐加菜。饭后大家厮跟着去一队,声讨丁老师,半路上,各个集体户的知青也都向一队汇集。</p><p class="ql-block"> 刚到前屯,就见路口大树上,一条棉被挂在树稍上被点燃,那是丁老师的铺盖。当大家看到丁老师骑自行车从公社方向回来时,一齐拥到路口。丁老师远远望见树上点燃的棉被,好像知青的怒火在燃烧,立刻调转车头就跑,慌不择路,还摔了一个跟头。</p><p class="ql-block"> 丁老师后来再也没有回集体户,他一心想镀金后,回厂入党的愿望也暂时落空了,因为一男两女知青中,有位女知青的父亲,就是丁老师单位的书记。以上就是司机老张“丁老师的行李”文章的大致内容。</p> <p class="ql-block"> 由于是连载,“丁老师的行李”开门见山,一开始将三屯六个集体户的情况交待得清清楚楚,又顺其自然引出“带队干部”,侧重刻画了丁老师,突出他年轻气盛,有一张不带锁的嘴。这样文章就不会显得平淡,反而使整篇文章内容更完整,丁老师一系列活动也就顺理成章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话题有些作者写文章喜欢“穿靴带帽”,无论写下乡那一段的故事,前面必带一段12·12最高指示,正像电影《小兵张嗄》中说形势那样,先国际,再国内,最后才是自己。</p><p class="ql-block"> 我常在留评中指出,“包子皮不要太厚,咬开半天不见馅。”这样说后,有些作者还很委屈。上个月一位女作者回复说,她为写开篇这段历史背景,翻阅了大量资料。为此,我建议各位今后写文章,像司机老张这样开门见山,不要开篇写那么长的背景了。《难忘的知青岁月》读者,大都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什么事都经过,一点就通。无需你再做过多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写文章讲究关注首尾,丰润细节。我们有些作者写东西虎头蛇尾,前面呼啦啦说了很多,写到后面文章中没有具体体现,前后不呼应。</p><p class="ql-block"> 还是拿司机老张文章中关于三屯六个集体户的描述来分析,老张文章中有一句“这些知青原来不是同学,就是邻居”,看似闲语,实则不闲,如果没有这一句作铺垫,后面大家一起行动,把齐老师被子点燃了就少了依据。本文的结尾也很独特,写的大家把其它行李烧了,偏偏没烧丁老师的毛毡,而且将它剪成了鞋垫。用“这个冬天很温暖”生动风趣地结了篇。</p><p class="ql-block"> 去年,我曾写过一篇《从‘老吴爱下棋’的诗说起——谈怎样制作美篇‘玻璃版’》,有不少作者尝试用“玻璃版”制作美篇,使自己的作品上了一个档次。今这篇文章刊发后,希望话题內各位作者今后文章更精练,更生动。</p><p class="ql-block"> 当年下乡,有照像机的知青很少,现在有许多作者反映说,自己写的文章找不到合适的老照片。我现编发一些文章,有意使用一些系列旧照,请大家关注,有需要的话,可以从中下载。谢谢各位!(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