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古诗

孙晓维

<p class="ql-block">  最近读古诗十九首,想起中学语文老师经常说,作文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觉得古诗词里也藏有这三要素,给人品读咀嚼的空间,找出文字里边的信息,就觉得挺有意思的。比如其中的第七首:</p><p class="ql-block">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p><p class="ql-block">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p><p class="ql-block"> 古诗十九首,没有创作的具体时间和诗人信息,但可以解读推断。仿若和诗人对话,走进诗境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诗中玉衡,指的是北斗七星,北斗星由勺子和勺把,也叫斗和斗炳组成。它以北极星为圆心,像钟表的时针一样,逆时针旋转,斗柄就相当于时针的针尖,假设你有一块透明玻璃表盘的石英钟,轴心对着北极星,北斗星的斗柄就像表针一样,每两个小时逆时针转动一格。观察一昼夜,二十四小时转完一周。其实不是北斗星在转,而是地球在自转,视觉上北斗星就像日出月落一样,绕着北极星转。而北极星视觉是不动的,因为它在地球自转轴的延长线上,就像看着轮胎旋转而车轴不动一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北极星的位置很好找,没有斗柄那侧,构成斗边的两颗星,连城一线并向斗口方向延长五倍的斗边长的距离,有一个星星,就是北极星。</p><p class="ql-block"> 在一年的时间里,古人每天黄昏八点,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观测北斗七星,发现斗柄指针四季会在不同位置,一年整好绕着北极星转动一周。春夏秋冬,指针对应南北东西。也就是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那一天的晚上八点,北斗星斗柄正好指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这是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引起的。这就是《滕王阁序》里说的:“物换星移几度秋”。每个季节有三个月,比如冬季,每月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即立冬到立春的阴历十,十一,十二月。</p><p class="ql-block"> 玉衡指孟冬,说的就是立冬后的阴历十月,此时诗人于黄昏后八点左右,向北方眺望,看到北斗星在北极星左下方,斗口朝西,斗柄向下,指向西北方向。古代观测北斗星位置,确定四季时间的星象历法,都是以黄昏八点左右为准,所以诗人能判断出,北斗指向孟冬,一定是晚上八点左右。</p><p class="ql-block"> 而八点就出来月亮了,依据月相知识,一定是上玄月,因为上玄月才在上半夜出来,所以是十月的上半月,但不是月初,月初的上玄峨眉月,不可能有明亮的皎洁的月光,也不能是月中满月,八点钟不能升起那么高,所以应该是十月初十左右的大半轮月,既有皎洁的月光,也升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推断出,这首诗作于两千多年前的阴历十月初十左右,黄昏一过,诗人来到园中,看到大半个月高悬西面空中,明亮皎洁,北斗七星的勺子在上,勺把向下,呈竖状闪耀在北部天边,这是诗作时间。</p><p class="ql-block"> 促织鸣东壁,阴历十月份上半月,还有蟋蟀鸣叫,一定不是华北东北,而诗人强调鸣东壁,证明天转凉了,昼短夜长,蟋蟀才会在有夕照的东墙躲藏,气温应该在十度左右,所以地点应该是黄河以南的中原大地。这是地点。</p><p class="ql-block"> 诗中说: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是采用比赋兴手法,引出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用原来同在一棵树上鸣叫的蝉和燕子,因为季节不同,时代变了,一个还留在树上,在寒冬即将来临之日,艰难地生活,一个则远走高飞,有了温暖舒适的栖息地,而燕子不再怀念和蝉一起鸣叫的日子了,所以说,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诗人是游学求官之人,但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所以诗人是一位,有很好的学识,因得不到飞黄腾达的同学举荐,而落魄于京都洛阳的愤青,这是人物。</p><p class="ql-block"> 跨越两千年,去结识一位落魄愤懑,郁郁寡欢的才子,赏他的明月,看我的星斗,听他的蝉鸣,度我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杨林小维于哈市 </p><p class="ql-block"> 2022.3.12</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2年3月20日,正好是春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晚八点半,</span>拍摄北斗星于哈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