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鎏金岁月(三)青春年少</p> <p class="ql-block">风华正茂的少年时代。</p> <p class="ql-block">1958年爸爸在单位的工作特别忙,经常半夜才能回家,住在什刹海就很不方便了,故我家搬到了北京有色院位于北太平庄的家属宿舍。宿舍在北太平庄马路西南角。有色院在马路的东南角,爸爸上下班就方便多了。</p> <p class="ql-block">我家搬到了北京有色院位于北太平庄的家属宿舍。随后我也转学到了位于新街口附近的女十中上初三。那一年由于身体不好休学一年。1959年又复学,仍旧上初三。每天坐22路公交车上学。后来家里给我买了一辆26的女士自行车,骑自行车上下学就更方便了。女十中面临西直门内大街,门前车水马龙,校内典雅别致。一进校门,左边是一个篮球场,右边也是一个篮球场。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四合小院,一个挨一个,有十几处。小院古香古色,曲栏回廊,青砖灰瓦,朱漆门檐,夏可纳凉,冬可避风。院内生长着杨柳、松树、槐树、枣树、海棠等树木。教室就分布在这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里。</p><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是一间能容纳一二百人的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课都在这里上。实验室前边有座假山,上边有被磨得发亮的巨石。两棵大树耸立在假山左右,一棵是榆树,一棵是银杏。到了秋天,银杏树金灿灿的。假山下,还有一座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这山和树,还有横在前边的兵乓球台,总是浮现在脑海。</p><p class="ql-block">课间休息,爱好运动的同学们手持兵乓球拍,在球台上打兵乓球。十分开心!我们班的屈婉玲同学,脑子非常好,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异,又喜欢打兵乓球。书包里总是装着一个球拍,下课第一个冲出教室,到兵乓球台前,和同学们熟练地抽打兵乓球。打球的水平在学校数一数二。</p><p class="ql-block">数学老师(我已不记得她的名字了)每次来教室上课都抱着一摞课本,拿着一盒粉笔一根教鞭。她站在讲台前一笑,我们也跟着笑了,那是因为上一堂课的老师向她反映班里的课堂纪律、考试成绩很好。如果老师在讲台前一沉脸,大伙都明白,上堂课的老师准没讲好话。可在我眼里,老师脸上给人的感觉永远是和蔼可亲。老师上课一点也不枯燥,讲课举一反三,让人触类旁通,一辈子都忘不了。</p><p class="ql-block">冬天要在教室生炉子取暖。那时国家已进入困难时期,学校也要减轻学生负担。体育活动减少了。但教学还是正常进行。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地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建立了团支部。我很快就成为了共青团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成为每一个学生的目标。那时年少记忆力好。上课时集中注意力,每堂课都能记下老师讲的内容。下课作业也能很快完成。石芹侠也是个爱好学习的好学生,我们经常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交流学习体会。直到我们分别考上大学,她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她家在厂桥的一个院子里。假期约在一起相聚。1966年她曾到北京钢铁学院找到我,畅谈大学生活和学习。可惜毕业之后就失去联系。但少年时代的友谊长存。</p><p class="ql-block">学校也有学工课,我记得那是缝纫课。老师教我们学习如何用缝纫机。刚开始用缝纫机不是断线,就是上下线不均匀。经过多次练习,慢慢学会了。</p><p class="ql-block">在学校学习游刃有余。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初三毕业我和石芹侠、屈婉玲一起保送本校。高一的课程也不难,学习依然很好。同时担任团支部的组织委员,配合老师工作,发展团员。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活力。</p> <p class="ql-block">周末爸爸妈妈也经常带我去北海公园、颐和园、香山公园、有时爸爸妈妈陪苏联专家去长城、十三陵、定陵、谭拓寺等地也带着我,使我开阔了眼界,近而认识北京。</p><p class="ql-block">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潭柘寺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人们都说:“先有谭拓寺,后有北京城”。</p><p class="ql-block">当时十三陵定陵刚刚开放,我就随爸爸妈妈一起参观了定陵地下宫殿,观看了展览,看到了明皇帝的金丝头冠和皇后的凤冠霞佩。许许多多的出土文物。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 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p> <p class="ql-block">香山公园是我们经常游览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攀登长城。</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赏花。</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北海公园</p> <p class="ql-block">在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故宫</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p> <p class="ql-block">在北太平庄的家</p> <p class="ql-block">1961年初我家搬到了东单78号。爸爸从这到冶金部上班很方便。这原来是一个古老的大宅院,院内有游廊,屋顶有大大的翘檐。后来从中间分隔成里外两个院。内院有正房和东西厢房。外院是一溜南房。我们搬来之后房子向南开了窗户,采光好多了。妈妈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家里布置的十分温馨。到了新年我们就把彩灯挂在客厅。彩灯、玩具、礼物挂在家里养的松树上。放着优雅的交响曲。一家人围坐在客厅里,充满了幸福快乐。大年三十晚上我们步行到大华电影院看幽默喜剧电影。虽然那时物质供应稀缺,也挡不住一家人欢乐地在一起,欢声笑语永远充满了这个温馨的家里。</p><p class="ql-block">东单菜市场就在路口,有时我们去菜市场排队买鱼和螃蟹。我记得螃蟹八毛钱一斤。一次只能买两斤。过年有时不用记副食本可以买半斤花生,妈妈喜欢吃花生,我就排两次队,买一斤回来。妈妈身体不好,有好吃的都紧着妈妈吃。在家我们互相惦记,相互谦让深入骨髓,成为一生的好习惯。</p> <p class="ql-block">家搬到东单后,为了上学方便,我转到女十三中学上高二。北京女十三中学位于东城区崇文门地区,是一所百余年悠久历史的名校,始建于1872年,其前身是与汇文中学齐名的慕贞 女中,1952年更名为北京女十三中,成为对外开放的市重点学校。</p><p class="ql-block">毕业于上海泸江大学的王敦蕴老师教我们俄语,她是一个认真教书育人的好老师。同学们都喜欢上她的课,她朗诵的课文娓娓动听,语法知识讲的那么清楚。我们下课认真复习。俄语变格复杂,是不太好学的一门课,很难获得满分100分。考试稍不注意就被扣一至两分。但我们班的同学刘国君同学竟然回回考试100分,让大家瞠目结舌、赞赏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语文程真淑老师讲课清楚,尤其是古文更是明了,分析课文、讲解虚词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同学们很容易接受。作文课也是循循善诱,让我们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同学们的作文内容不断丰富,成绩也不断提高。</p><p class="ql-block">物理陈老师,也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每次上课都让我们拿出一个小条,考一道题目。不断学习、不断巩固。同学们成绩斐然,在你争我抢中不断提高。</p><p class="ql-block">化学老师讲课清楚,三酸三碱的工业生产流程讲的一清二楚,学生门都牢记于心。尤其是化学实验课,又是那么有趣。</p><p class="ql-block">李凤梧老师是高三物理老师和班主任教学质量上乘,逻辑思维缜密。讲解通俗易懂,同学们都喜欢上他的课。</p><p class="ql-block">有这么多的的好老师教学,同学们都自觉学习,课堂上争先孔后地回答问题,成绩是一个比一个强。个个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直到现在也忘不了老师对我们的淳淳教导。</p><p class="ql-block">高三毕业考大学同学们都考入了心仪的大学,同学们分别考入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第二医学院、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解放军军事外语学院等,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们的教诲和培育。</p> <p class="ql-block">我们班是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大家互相帮助,互助友爱。一人有事大家帮助。每天班长周志明在黑板的一侧用漂亮的板书清清楚楚地书写当天老师作业。学校在崇文门内,放学时城内和城外的两帮学生分别同行而归。班里许多同学初中就在这里上学,也有家里有好几个姐妹都曾是女十三中学生,对学校充满情谊。同学们都能歌善舞,自编自导许多节目。国庆期间白天参加国庆天安门游行,接受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检阅;晚上参加天安门广场的狂欢。是那么美好,那么幸福。直至夜深同学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天安门广场陆续回家。大家都能唱许多流行的苏联歌曲。有时下课我们大家就欢迎孟书云唱一首悦耳的刘三姐电影里的歌。姐妹们在一起无限美好。退休之后也一起回学校看看。回忆青春美好时光,回忆老师上课的情景,回忆学校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女十三中百年校庆同学们纷纷聚在学校,为学校庆生。欢聚在曾经学习过的教室里。在操场、校园、雅思教堂到处都有同学们的身影。<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师和我们共同祝愿学校成立的125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退休后,有了空闲时间,大家一起去公园走走逛逛。中学时代同学们一起学习、生活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我们走到哪里都有许多人投来羡慕和好奇的眼光,有的同学会自豪地说:我们这些年长的人是一群中学同学,经常聚在一起啊!</p> <p class="ql-block">2005年同学们到颐和园聚会,大队长刘慧珍吩咐我在城里买了面包、香肠、水果等吃的东西,我一个人拿不动。在黄寺接上二班周志明一起去,与同学们在颐和园门口会合。<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颐和园迎春亭附近比较宁静的假山上野餐。大家围在一起边吃边聊。</span>黄平来时背还了一个大西瓜🍉,给大家分享。吃饱喝足后,一起愉快地在颐和园游览、照相。</p> <p class="ql-block">2016年我们再次回到向往已久的校院,走遍了当年学校的个个角落。木质地板踩上去依然咯咯作响,在走廊的一端仿佛听到当年同学们在教室朗朗读书的声音。同学们在音乐老师钢琴伴奏下,唱起悦耳的歌声。在物理化学实验室认真地做着实验。青春是多么美好,那是充满激情的和梦想的美妙时光啊!</p> <p class="ql-block">大家分别到同学家做客。回忆中学时代。仍有说不完的话题。友谊地久天长。</p> <p class="ql-block">2005年我和时朋一起看王敦蕴老师,1970年以后她就教英语。照样是顶呱呱的英语老师。80多岁的老人,天天用英语写日记,是多么了不起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