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

东升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东升/图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生有许许多多的结缘,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父调西北边防后,我与一位长者结下了亦师亦友的忘年交。</p><p class="ql-block"> 当时物质匮乏,交通不便,当地种啥吃啥,粮食供应玉米面占到50-75%,窝头、发糕成了主食,这对南方吃惯大米的我近乎于生无可恋。</p><p class="ql-block"> 1971年,部队后勤生产办公室开始组织农副业生产,随父从铁军调来的机关干部都是川籍,多种稻子成了共识。</p><p class="ql-block"> 一年之计在于春,部队领导在四川云南种过水稻,深晓农时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三月初,安排某连用手榴弹炸河里的冰,引水到地里。第二天地里结了手指厚的冰,寒彻肌骨的高山雪水,人下到田里很快冻得腿发紫,经过半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稻种撒了下去,官兵皆大欢喜地憧憬着稻花飘香。</p><p class="ql-block"> 五月份,听说从兵团农五师生产科长期聘用了一位石河子农学院毕业叫康镜清的农业技术员,负责部队农业生产田间管理,后勤安排其先去指导定苗。察看稻田后,说那一片片寄于希望的嫩绿都是稗子,这不是南方,节气到了地温不到,稻种下的太早全冻死了。</p><p class="ql-block"> 后勤处长听说后大惊失色,紧急安排了复种。</p><p class="ql-block"> 行家里手的康技术员首次亮相就赢得了官兵的满堂彩,朝思暮想米饭的原因,大院孩子也对他心生敬意。</p><p class="ql-block"> 不久,部队在礼堂西面搭了个棚子,有三五个木匠忙这忙那。驻足观看,有位穿蓝色解放服的中年男人,手拿圆规、角尺在简易工作台上画图。</p><p class="ql-block"> 是一个圆筒横置在两个三角形架子中间,标有Φ、L 、W 、H等数值。</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电机的图形注有M 什么的。</p><p class="ql-block"> 放学路过每每瞧几眼,一来二去的熟悉了,知道设计者就是康技术员。</p><p class="ql-block"> 新组建部队没家底,主要是体制原因没经费,小农具都是自己制作,康技术员设计的是脱谷机。</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老远看见木工棚子有好些人围观,不时听见电机转动的声音,近看脱谷机已试制成功。康技术员在向生产办公室的人员介绍没电的情况下,人工脚踩也可以脱谷。</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爱凑热闹,时常路过木工工棚,桌子闲着就落坐。电锯、凿子、刨子声听着,木工、电工、康技术员干的活看着,手里的作业时断时续地做着。</p><p class="ql-block"> 偶尔题做错了,康技术员看到都会指点辅导,此外,还常出些生活中的数学、物理题目让我计算,那种感觉如同师生,或许是有了康叔叔这位“家教”,我的学习成绩排名始终靠前,印象最深的是物理考试的应用题,总有被康叔压中的意外惊喜。</p><p class="ql-block"> 时年我13岁,康叔叔33岁。亦师亦友的相处,渐成忘年之交。</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养鸽子热,我亦跟风,弄了个木条箱子请木工班改造。</p><p class="ql-block"> 康叔叔问我“:你有鸽子?”</p><p class="ql-block"> “没有”</p><p class="ql-block"> “养信鸽还是观赏鸽?”</p><p class="ql-block"> “都可以”</p><p class="ql-block"> 康叔叔传授了一些饲养知识,听起来不像来自书本。</p><p class="ql-block"> “康叔叔您养过鸽子?”</p><p class="ql-block"> “是,现在还有几只。”</p><p class="ql-block"> “孵出小鸽子给我一对好吗?”</p><p class="ql-block"> “看你这么喜欢,给你一对大的。”</p><p class="ql-block"> “好啊!好啊!”</p><p class="ql-block"> “我有两对鸽子,一对白色短嘴毛爪子的“大自白”,一对瓦灰色的“翻翻”(也叫翻子)。都属于观赏鸽,只是一静一动,你看上哪个抓哪个。”</p><p class="ql-block"> 当天下班骑自行车跟康叔叔到他家抓鸽子,记得是在农五师师部东北角的一栋东西向的平房,房沿下挂着的一个小木箱子就是鸽子窝。</p><p class="ql-block"> 恰巧,两只“翻翻”在湛蓝的天空翱翔,时而垂直拉高翻筋斗旋转,时而俯冲飘落低空飞掠,自然而然地想起空军眼花缭乱的特技表演。</p><p class="ql-block"> 后看了房檐上全身白羽的“大自白”,娇小身形的雌鸽慵懒地缩着脖颈闭目小憩,健硕雄鸽优雅地单足站立,伸出一支翅膀享受日光浴。</p><p class="ql-block"> 虽说都喜欢,只能二选一,夜幕时分抓了“翻翻”。记得在屋里用医疗胶布粘翅膀时,鸽子脖颈羽毛的光泽是那种奇幻的美丽。</p><p class="ql-block"> 之后,康叔叔又向我传授晒房(认家的意思)、放飞、饲养、繁殖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新疆对“翻翻”鸽子的评价,不是看正面翻的筋斗而是看侧面旋转。即平飞时突然加速大仰角上飞,冲到高点有个停顿的同时,鸽翅在背后并直,以身体为轴做圆周旋转,圈数多者为上品,一圈360°、两圈720°、三圈1080°,动作以清晰、准确、稳健为好,与体操运动员难度系数动作质量平判同理。</p><p class="ql-block"> 我这对瓦灰色鸽子的公翻,在部队大院乃至农五师炮营、水泥厂、面粉厂、大修厂这片空域都能数得着,经常能转三个圈。不知是我养的不好,还是鸽子年龄大,两年的时间里仅繁殖了一对小鸽子。那个年代,鸽子好也招贼,后来那对“翻翻”被人偷了去。</p><p class="ql-block"> 1975年部队整编,康叔叔回原单位工作。康技术员走后,身为部队领导的我父亲常常感念:“那些年,就老康这么一个技术员,两千多亩地的农业生产辛苦他了……”。</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我在当地报社工作时,有过几次对农五师的采访,问及有关方面,褒奖甚多:老康1959年支边进疆,1960年考入石河子农学院,1963年毕业,在单位以勤奋好学、潜心科研备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后来还听说康叔叔任农艺师时关于《玉米杂交制种及引种推广》《推广高产优质小麦》两项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农五师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康叔叔的女婿是我的同学,每当谈及老人我总是由衷地感谢他的师恩。</p><p class="ql-block"> 我任副主编的疆字905部队回忆录《铸剑阿拉套山》2019年在京出版后,虽好评如潮,但农业生产的内容因康叔叔已于2003年故去,没有亲历技术人员的回忆深感缺憾。</p> <p class="ql-block">上图:康镜清科研照片</p> <p class="ql-block">上图:康镜清科研照片</p> <p class="ql-block">上图:康镜清获奖证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