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沟博物馆

羊子

<h3>走进赣州福寿沟博物馆 领略古人治水智慧<br><br>来到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慈姑岭传统风貌街区,在古朴的传统赣式建筑群魏家大院旁,一座造型别致的灰色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福寿沟博物馆。<br><br>福寿沟博物馆占地面积15亩,总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2019年底对外开放。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地下排水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它采用独特的展厅布局和多媒体呈现方式,生动全面地展示了赣州福寿沟的修建背景、系统构造、运行原理等,让观众感受赣州先民的智慧与工匠精神,见证古代水利史上的奇迹。<br><br>动人的治水故事<br><br>走进博物馆展厅,首先看到一片有黄绿灯带的城市沙盘,展示了赣州城四周环水、形似龟背的地势。福寿沟博物馆代理馆长曾鑫讲起一个有趣的传说:赣州城底下有一只神龟,每逢下雨整个城市就会浮起来,使百姓免受水患。神龟自是没有,奥秘就隐藏在“龟背”上闪烁的灯带里,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福寿沟——古人打造的地下排水系统,正是它保护赣州城千年不涝,守护一方百姓平安。<br><br>赣南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向东是与福建交界的武夷山脉,向南是与广东交界的南岭,向西是与湖南交界的罗霄山脉。赣南水系由此从东、南、西三面发端,向赣州盆地汇合。赣州古城位于章水、贡水交汇处,地势低洼,虽为交通便利、易守难攻之地,但雨季来临时,拒外水、排内涝成为城市面临的一大难题。<br><br>展厅空间布置和赣州水系走向相似,观众仿佛沿着章水河道前行,“两岸”以艺术模型和动画影像展现了赣州城市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几位主政者及其故事。“我们的展陈特点是以人带事,以事叙史。”曾鑫说。从东晋高琰建城、唐末卢光稠扩城到北宋孔宗翰固城、刘彝修筑福寿沟,再到清代文翼、魏瀛复修,一座城市的发展史与本地官民治水史交相辉映。<br><br>北宋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虔州(今赣州)知府孔宗翰伐石冶铁、浇筑城墙,以防汛期河水倒灌。高大结实的城墙挡住了城外的洪水,但城内积水也被堵住,较易出现内涝。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理学家兼水利专家刘彝主政赣州时,精心设计、修建排水系统,“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启闭之,水患顿息”。展厅中央矗立着一座刘彝的雕像,手执书卷,身侧立一铁铲,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精神。<br><br>“这是清同治时期赣州知府魏瀛写的《修福寿沟记》,记载了官民合力重修福寿沟的故事。”曾鑫指着展板上的文字说。由于福寿沟年久失修,雨季时赣州城又面临内涝的困扰,重修福寿沟整体工程浩大,耗资甚巨,多年来一直未能实施。且沟体多位于民居地下,工役入民居掘地修沟多有不便。后来官府与本地士绅商议,“令各家自修其界内之沟,官但予以期限而责其成,其无屋及公产之地,则官发公项修之”,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重修工程顺利启动,只花了几个月就完成了,所费公款仅五百余缗,赣州百姓对此称赞有加。<br><br>精巧的排水系统<br><br>福寿沟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因其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而得名,它是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活文物”,被誉为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福寿沟博物馆地下一层保存着一段已挖掘的福寿双沟遗址,并通过多媒体展示技术和诸多艺术装置,让观众了解福寿沟的构造和原理。<br><br>步入地下一层展厅,首先被一排拱形光门吸引。“福寿沟的纵剖面就是这样的拱形,高1米到2米左右。”曾鑫告诉记者,砖拱结构能增强沟墙的受力,使用寿命比较长。<br><br>走进一段拱形隧道,仿佛进入福寿沟内部参观。沟内部分砖石上刻有“福”“寿”字样。曾鑫介绍,这样的铭文砖在考古挖掘中确有发现,福寿沟的命名也与此有关。<br><br>从隧道出来,只见展厅墙壁上挂着形似铜钱、大如井盖的装置,这就是福寿篦子,类似于现代的滤水井盖。福寿沟经过之处,路面上或民宅中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铜钱状的排水孔,将水排入沟中。福寿篦子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铜钱造型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吉祥文化。<br><br>一个按照1∶1比例打造的悬空沉井引起观众注意。福寿沟穿沉井而过,沉井比沟体深30厘米左右,过水时可让水中的泥沙、石块、树枝、垃圾等沉积下来。悬空沉井下方的透明展柜内放置着狮子扒等清淤工具。运用这些工具,打开井盖就能清理沟里的沉积物,不必深入沟体内部,极为方便。<br><br>“这个沙盘显示了赣州城内的水塘分布。”曾鑫说,城内三大池塘和几十口小塘通过福寿沟连为一体,有调蓄、养鱼、污水处理利用的综合功效,形成了一条生态环保循环链。<br><br>下一个展厅展示了福寿沟的核心装置——水窗。水窗是一项极具智慧的设计,原理却很简单: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下水道的水力就将水窗冲开,水排入江中。反之,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在水压作用下水窗自动紧闭,以防江水倒灌。<br><br>水窗装置对面有一段约60米长的双排沟,这便是福寿沟的一部分。据悉,博物馆最初选址不在此处,考古发掘这段福寿沟后,便将馆址改到这里,将真实的福寿沟嵌入博物馆内。<br><br>有趣的交互体验<br><br>“没想到福寿沟博物馆这么好玩!”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体验各种多媒体和互动设备,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久久不愿离去。<br><br>“福寿沟能看什么?毕竟这是深埋于地下、无法亲身深入参观的设施遗址。”曾鑫说,鉴于馆藏文物的特殊性,博物馆策展团队引入了360度环幕影院、3D投影、手势交互系统等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丰富有趣的互动体验。<br><br>在博物馆一层的环幕影院,水墨画风格的动画短片讲述了赣州历史上的治水故事。地下一层展厅里,大型艺术城楼3D投影秀正在上演。火红的铁水从湧金门城墙上浇灌而下,再现了北宋时期浇筑城墙的场景。福寿沟内水流奔涌,过度龙桥至城墙上的水窗,再排入河中,排水的过程和原理一目了然。<br><br>孩子们最喜爱的是赣州八景展示区。站在投影地图上,踩到一处景点,旁边的电子屏便会显示景点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水塘沙盘前也有互动装置,点击屏幕上的某处水塘,沙盘上相应区域就会亮灯,闪烁的蓝色光斑显示过去和现在水塘面积和位置的不同。观众还可以体验模拟无人机探索之旅,通过手势控制无人机在福寿沟内的飞行方向和速度,飞行过程中可以停下来,仔细考察沟内的铭文砖。<br><br>除了全面展现福寿沟的历史、文化、科学内涵,博物馆内还有古今中外一些较为先进的排水设施的介绍,如北京故宫排水系统、东京排水系统、巴黎排水系统等,同时还向观众展示了现代赣州海绵城市建设情况。</h3> <h3>同学们,兴高采烈的来博物馆了!</h3> <h3>同学们尽情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br>博物馆的展陈区域由序厅、福寿溯源、福寿智慧、海绵城市、福泽后世、传承后记六大部分组成。【福寿溯源】展区,因为福寿沟的建设史就是赣州城市的建设史,这个展区通过讲述山、水、城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福寿沟为什么会在赣州出现,而不在其他城市?这是赣州天时地利人和的一种共同的因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的《管子》当中就有记载,选建城市,应选择依山傍水的环境,会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所以赣州古城的数次搬迁,都在江边上;赣州古城始建于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距今有2226年历史,位于章江边上的盘龙一带,第一次搬迁就搬到了赣江的边上的葛老城(现在的虎岗一带),东晋永和五年的郡守高琰为了城市的发展,把赣州城迁到了三江交汇处的三角洲,但是城市没有修好防洪排涝系统,为了躲避水患,把城市短暂的迁到了七里一带,到了南朝时期又把城市迁回到了三江交汇处,之后城市就没有再换过了。我们右边这张图也可以看到赣州周边的地形,赣州市的东边是和福建省交界的武夷山脉,西边是和湖南交界的罗霄山脉,南边是和广东交界的南岭山脉,赣州市中间是一块盆地地形,又处在三江交汇处,到了每年的梅雨时节,赣州的降水量特别大,常年会遭受水患的困扰,就需要历朝历代的官员来到赣州执政的时候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慢慢的就形成了福寿沟这一伟大的防洪排涝系统。</h3> <h3>我们赣州被誉为“江南宋城”,自古以来商贾如云、货物如云。宋城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明、阳明文化相得益彰,共融发展。</h3> <h3>我们国内的水利教授吴庆洲总结的以福寿沟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防洪方略主要是防、导、蓄、高、坚、护、管、迁八个字。这八个字,主要指采取城墙防洪、福寿沟疏导、水塘蓄水、利用地势高差选址、及时维护城墙和沟渠系统、根据需要迁变等措施和方法。</h3> <h3>福寿沟博物馆始建于2018年6月,2019年12月第二届章贡区文旅节对外开放,建筑面积10871平方米,采用钢结构形式,由清华大学设计,建筑高度最高为19米,外形上看起来就像是放大10倍的福寿沟。坐落在罗家巷段的福寿沟上, 2019年10月,福寿沟被评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br><br>孩子们最喜爱的是赣州八景展示区。站在投影地图上,踩到一处景点,旁边的电子屏便会显示景点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水塘沙盘前也有互动装置,点击屏幕上的某处水塘,沙盘上相应区域就会亮灯,闪烁的蓝色光斑显示过去和现在水塘面积和位置的不同。观众还可以体验模拟无人机探索之旅,通过手势控制无人机在福寿沟内的飞行方向和速度,飞行过程中可以停下来,仔细考察沟内的铭文砖。<br><br></h3> <h3><br><br>除了全面展现福寿沟的历史、文化、科学内涵,博物馆内还有古今中外一些较为先进的排水设施的介绍,如北京故宫排水系统、东京排水系统、巴黎排水系统等,同时还向观众展示了现代赣州海绵城市建设情况。</h3> <h3><br>福寿沟的LOGO,沟渠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又因为在福寿沟的内部发现历朝历代刻有福寿两个字的铭文砖;但当地民众的得名解释是:因福寿沟解决了居住区的防涝防疫问题,为人民带来幸福长寿,因此,具有造福百姓、延年益寿的寓意。<br><br><br></h3> <h3>【沟渠原理】我们先来了解六大功能中的——通,也就是福寿沟沟渠。为了保持福寿沟的流速,避免垃圾沉淀,福寿沟的内空是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最大的高约1.9米、宽约1米,小的则高宽比都在1米以内,常见的主沟大多为高1.5米,宽为0.75米。构筑材料都是砖石,多为底部用石,上部用砖。沟顶结构,大多用青砖砌筑券拱,但也有用大石板平盖的。我们古人也特别聪明,他们通过地势高差来改变沟渠尺寸的切面大小,来增加水的流速,保持水流的高速运转,防止沟渠的淤泥堵塞。</h3> <h3>【沟渠原理】我们先来了解六大功能中的——通,也就是福寿沟沟渠。为了保持福寿沟的流速,避免垃圾沉淀,福寿沟的内空是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最大的高约1.9米、宽约1米,小的则高宽比都在1米以内,常见的主沟大多为高1.5米,宽为0.75米。构筑材料都是砖石,多为底部用石,上部用砖。沟顶结构,大多用青砖砌筑券拱,但也有用大石板平盖的。我们古人也特别聪明,他们通过地势高差来改变沟渠尺寸的切面大小,来增加水的流速,保持水流的高速运转,防止沟渠的淤泥堵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