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这个是我们游历鲁迅先生故居时的顺序。大街旁没几十米,就是寿镜吾先生的三味书屋,过了桥回到祖居这边,再往前走两三百米左右,便是当年儿时鲁迅的居住地及其其乐无穷的百草园。而我们也正是像他一样,先进入学校(学堂)的学习,认识到了他,并探根寻源来到了这。 </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故居座落在绍兴城里,当时他家是城里的大户人家。他的祖上是湖南人,因为做生意来到了这里,据说他们家有良田千亩,太平天国攻下绍兴府时,更是以他们家为临时驻地,后来败退撤走,他们家马上又原地起了新居,家境非常殷实。他的祖父更是在江西婺源一带做过县令。离他们家不远,还有沈园。“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与唐婉著名的爱情绝唱就出在这里。而且不来不知道,周恩来总理的故居也在这里,离他们家不到十里。鲁迅本名周树人,他们这是地道的本家,或许周总理该叫他叔未尝没有可能。</p><p class="ql-block"> 我们顺着粗糙的石板路来到鲁迅故居,迎接我们的是先生巨幅黑白画像。上书他的名言:“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不由心生崇敬,便在他雕像下面照了张相,以示景仰。画像的后面就是他们家祖居,房屋高大宏伟,是木质的旧式房屋,底色都漆成了黑色,里面书房,祭祀堂,会客厅,公子房,小姐房,伙房,膳房,小花园一应俱全,陈设的也全部是老式家具器皿。绣花的帽子,鞋子,土布印花被子……还有许多老什杂物,毕竟是城里,寸土寸金,房子连着房子结构非常紧密。</p><p class="ql-block"> 出来鲁迅祖居,旁边有一条小河,把三味书屋和鲁迅故居分开,说是小河,不如说是大点的沟渠,但水质清澈,在其中可以乘坐乌篷船游览。过了河上的小桥,便是寿镜吾先生的三味书屋。书屋就是他们家的一个大书房,那幅松鹿图还在上方挂着,里面只摆着几张书桌。其中最前面一个角落就是鲁迅先生曾经坐过的。仔细看果然有个稚拙的早字。横平竖直,从字的造型已经看出他小时候的悟性。和所有的小孩子一样,也有顽劣的时候,他自己都说在这里描西厢记,山海经画像都描了不少。传说寿镜吾先生教书很有讲究,收学生从来不超过8个人,也不使用戒尺,只是劝退,为人也很正直,痛恨当时的清政府无能腐败。三味书屋当时是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鲁迅虽然批判封建八股文的教学,但对他先生还是非常尊敬的。他在这里读了7年才走出去。走过几个庭院,我们便出了三味书屋。 </p><p class="ql-block"> 再过桥回来祖居旁往前走一小会儿,是鲁迅故居,房屋布局格式大多相同,我们最感兴趣的当然是百草园。我们走进百草园,这时看这里更像一个四四方方的大院子,边上立了块大石头用绿色书写百草园三个字,没有了高大的皂荚树,碧绿的菜畦,也看不到轻捷的叫天子。只是种满了倒处伸展的南瓜藤。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象,当时的小迅哥儿在房子的森林里,有这么一块相对宽阔的空地是何等的欢喜,难怪要在这里抓油蛉,看黄蜂,还有伴随他的何首乌,木莲,覆盆子,以及让他害怕有回应的美女蛇。对百草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他是何等的眷恋。他的故乡让他怀念,可能几度梦回小时候生活的地方,熟悉的越语侬音,但是鲁迅从那次回乡卖掉故居后,去北京十几年一直到老都没有再回来过。我想他并不是不想回来,家乡再破败,他也是留恋的。家乡的人不地道地说实在不能令人恭维。就说当年在月光下身手敏捷的少年闺土,长成了沿海农民最普通的样子,儿女众多,生活艰难维继,见了鲁迅,最后也是生疏地叫了声老爷,要了他们家的炉灰作肥料以及一个神龛。那豆腐西施更是酸气,说闺土在鲁迅给他的炉灰里藏了碗(其实是鲁迅给他的),而把他家的狗气煞拿走了。他要走的那天,鲁迅是这样描写的:“有来送行的,有来拿东西的,也有既送行,又拿东西的。”真的非常充满市井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从小就是很有志向的,他曾经因为他弟弟玩风筝而一脚踩坏他的(觉得玩物丧志)。后面他弃医从文,医治国人思想上的病。他忧国忧民,针砭时政,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但生活当中的他,非常有幽默感。曾经他去理发,人家有眼不识泰山,毛毛糙糙,马马虎虎给他理了个发,他随手便给了人家几十银元,而当他再光顾时,人家精雕细琢地给他打理。他却认真的给了他们几元,他说你胡乱的给我剃,我就胡乱的给钱,认真的剃就认真的给钱。人家去他家,男士点心吃的多,他就上花生瓜子,女生爱嗑瓜子,那就上点心。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有人设想鲁迅活到现在会停止批判的笔吗?答案是应该不会。只有看到社会的弊病不断改进,国家民族才会更美好,进步。兼听则明,旁听者则暗。老古人说的话一点都没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