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公孙衍因张仪入秦毁了自己继续上进的梦想,怨愤之中回到魏国。搞乱秦国来证明秦国放弃自己是最大的错误,成为公孙衍余生最大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魏武侯和魏惠王两代穷兵黩武,四面树敌,魏国的本钱已经折腾的差不多了,如今魏国被秦国打躺在地上一直摩擦,单靠自身的力量能续命而存就已经不错了。要想重新恢复以往的霸气,就得寻找最合适联盟的盟友。</p><p class="ql-block"> 当年魏国攻伐中原,与诸侯列国颇有仇怨,如何拉拢中原诸侯,就得给足中原诸侯面子和好处。</p><p class="ql-block"> 秦国的势力既然已踏足河东,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也只有齐楚两国。从晋文公称霸以来,晋楚两国一直处在互掐的状态下,进入战国时期,魏国接过原晋主的位子,与楚国继续抗衡,楚国与魏国之间的心结,需要时间来打开,不容易急切成盟。而齐国和魏国同属后起之秀,魏国是三家分晋之主,齐国是田氏代姜而兴,两家在徐州互尊相王,相互交流有共同语言,合纵第一盟,首选应是齐国。但要让齐国相信魏国的诚意,就得给齐国送个甜点外卖。</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子赵雍继位,这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不过,在继位之时,赵国就面临了一场生死抉择。魏楚齐燕秦五国以会葬为名,各派万人精兵示威,欲图赵君年幼,趁机瓜分赵国。赵雍联合韩国和宋国,三家成品字结构,同秦、魏、楚、齐四国搅和在一起,都处在谁先动手谁先遭殃的局面。同时,赵雍重金贿赂越国君王无疆,请其牵制楚国后方注意力;再施重金贿赂草原楼烦王攻击燕国。国内整肃军备,严阵以待,禁止各国精兵入境,只需使者带吊唁之物前来。战势虽一触即燃,但各有顾忌,谁也不想打第一枪!就这样,赵国挺过了这一难关,少年赵雍的临危不乱,起了关键性作用。</p><p class="ql-block"> 五国示威赵国的这事刚翻篇,公孙衍就去拜访齐国大将田朌,鼓动田朌一起出兵进攻赵国,约定只需出兵五万人即可。田朌认为公孙衍是说胡话,把诸侯间开战整得像街头流氓打架似的,说打就打,会惹上大麻烦的。公孙衍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只要打起来了,两国的国君就是不愿意出兵也得同意出兵。果不其然,战端一开,两国国君见自家兵马有危险,都相互派兵增援,赵国被联军打得大败。在公孙衍的谋划下,倒霉的赵国首先成了合纵之策的试验品。</p><p class="ql-block"> 齐国攻占了赵国的平邑和新城,尝到了与魏国联盟的甜头,也让公孙衍的合纵之策在魏国朝堂之上得到支持。魏国相国惠施与公孙衍意见一致,又建议魏惠王拉拢韩国。</p><p class="ql-block"> 韩国自申不害变法失败之后,就被打回原形。因为围魏救韩,魏国损失了庞涓,从此走下了神坛;而秦国也在那时,趁机拿下了韩国军事重地宜阳,韩国时时处在秦国的炮口下,小日子过得哆哆嗦嗦。韩釐侯就此郁闷升天,韩康在公元前332年继位,是为韩威侯。</p><p class="ql-block"> 赵国被魏国和齐国包夹,损失了两座城池,咽不下这口气,便联合韩国,挑选了魏国做为报复反击对象。结果遭到痛击,韩国主将韩举被魏军活捉。公孙衍也学会了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建议魏惠王与韩威侯互尊为王,硬捧韩威侯为韩宣惠王。韩国这下高兴极了,打仗输了也能称王,那能不屁颠屁颠地跟着魏国走。</p><p class="ql-block"> 解决了韩国问题,魏国又约韩宣惠王同派世子入赵国修好。惠施陪同魏惠王,再次亲往山东拜会齐威王。</p><p class="ql-block"> 公孙衍和惠施搞得魏国在中原风生水起挺热闹。秦惠文王觉得魏国这是皮痒痒想挨揍了,便派兵伐魏,魏惠王心惊肉跳,赶紧向秦国示好臣服。但公孙衍不甘心,继续东奔西走游说各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23年,公孙衍拉拢韩赵燕及中山四国,与魏国联盟,史称“五国相王”。影响宋国等一些不入流的诸侯也都随后相继称王,天下诸侯皆称王,一板砖能拍死好几个王,王不再是令人感到敬畏的称号。这里唯独只有一个清醒者,就是赵国君主赵雍,自知称王要靠硬实力,没有附和,仍以赵君相称。</p><p class="ql-block"> 说起中山国,就得往前捣鼓捣鼓。自从魏文侯用乐羊灭掉中山国后,在这块远离本土的飞地上,魏国只占有统治了25年,在魏武侯时期,中山国在姬恒手中复国成功。中山国的历史一直是断断续续的,有的说是在二代姬窟手里被灭的,三代姬恒隐忍二十五年后复国;有的说是在三代姬恒手里被灭的,姬恒逃离隐居世外二十五年后,自己再努力创业复国。这故事差别就是中山国这父子俩传接位时的那三年!在谁手里灭的,在这里已经没有探讨的必要了,要说明的是中山国又活了,而且,活得挺精彩。</p><p class="ql-block"> 姬恒被后世称为中山桓公,自复国后,就一直与赵国搏斗生存。中山国经历赵敬候、赵成侯、赵肃侯三代攻击而屹立不倒,与中山桓公的文功武德是分不开的。经历了磨难的中山桓公在坚韧意志力方面,超越同时期的世家子弟!中山桓公寿终76岁,在位近四十年,一生对抗魏、赵两个诸侯大国,使天下诸侯为之刮目相看。你不敢说中山国是一个北方强国,至少也得认定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p><p class="ql-block"> 魏文侯将乐羊封于中山国灵寿,是顾忌乐羊食子之惑。乐羊是离魏庭远了,但乐氏后人在中山可就发展起来了。被姬窟烹煮的乐羊之子乐舒留下一子,名叫乐池。正是乐羊的这个孙子,成为中山桓公时期的支柱!先为大将,抗击魏赵两国兵马;后为相国,治理中山国政。公元前353年,姬成接位,是为中山成公,仍用乐池为相国,继续中山强国复兴大业。《史记•秦本纪》中也有一个乐池,曾被秦惠文王补缺为相国替代张仪。后世将此乐池看做是同一人,从年代归属感来看,似乎不可能。原因是前后时间跨度太大,乐羊攻破中山国都时,乐舒已经有了儿子乐池,此时乐池在秦惠文王时期出现,将会是百岁老寿星。所以此乐池非彼乐池,今人切不可因同名同姓视为同一人!之所以在这提一下乐羊后人,那是因为还有一个更加厉害的乐羊后人即将出世,那就是诸葛孔明经常自比的人物乐毅。</p><p class="ql-block"> 中山成公在乐池去世后,拜司马赒为相,司马赒三平燕国内乱,拓土开疆,水淹鄗邑一战更是让赵国心惊肉跳。公元前328年,中山成公去世,姬厝继位。就是这位中山国主参与了公孙衍的“五国相王”活动,自此称为中山王厝。中山王厝感激祖父两代的执政贡献,追赠为王,立鼎铭记:昔者吾先祖桓王,邵考成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忧劳邦家。</p><p class="ql-block"> 公孙衍、惠施发起的“五国相王”活动,看似挺热闹,却惹闹了齐楚秦三个大国。齐国一直认为中山国是戎狄之国,不属于中原名门系列。这一下被整成同一个档次了,齐威王火大了!直接通报魏国要进行干涉,废中山国称王。得知消息的中山王厝派张登出使齐国贿赂田婴,让其劝说齐王同意中山国称王;张登从齐国出来后,再到赵魏燕三国游说编排齐国的不是,取得赵魏燕三国的坚决支持,齐威王就剩干瞪眼生闷气了。</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些虾兵蟹将呜呜渣渣的,楚国挺干脆,只要秦国说声打,立马就开揍!秦惠文王派张仪到楚地啮桑约见齐楚两国相国,达成一致意见后,张仪返回秦国,定下了破除合纵的连横之策。</p><p class="ql-block"> 秦惠文王公开宣布开除张仪国内外一切职务,暗地里仍是秦国相邦待遇。张仪开始外出打工,首先来到魏国,一通哭诉衷肠,魏惠王觉得可怜,留在魏国朝堂。这下魏国朝堂热闹了,新老朋友都见面了,秦国的大兵也压境了,齐楚两国也跃跃出兵欲试了!</p><p class="ql-block"> 魏惠王紧张地问策于张仪,张仪说都是魏国掀起“五国相王”活动惹的祸,只要魏国改正错误,率先臣事秦国,并引导其他诸侯效仿,魏国就可以躲过这一劫,平安生存。此时,魏国朝堂展开激烈争吵,这一下子把魏惠王的脑子整得嗡嗡的!</p><p class="ql-block"> 秦军进展非常顺利,攻克魏国曲沃、平周,继续东进。魏惠王是真懵圈了,宣布开除惠施国内外一切职务,任用张仪为魏国相国。惠施出走楚国,公孙衍辞职去往韩国为相。张仪一明一暗身兼魏秦两国相位。公孙衍、惠施图谋的“五国相王”合纵伐秦计划流产。</p><p class="ql-block"> 五国合纵伐秦计划虽然失败了,但不影响想称王的继续称王过家家。张仪掌控的魏国朝堂实际上已变成了秦国的朝堂,从这里发出去的指令,五国该遵守的,继续遵守,魏惠王感觉挺乐呵!还有诸侯听从魏国指令。这货也是老糊涂了,诸侯实际上听的是秦国的指令。</p><p class="ql-block"> 凡事别太过,过头了,就容易出岔子!秦惠文王此刻志得意满,见各路诸侯都已掌控在秦国手中,唯独齐国不阴不阳地不搭理秦国。秦惠文王很是不高兴,生气了!于是,通过张仪这个魏相发出一道指令,韩魏赵宋卫等各诸侯借道,让秦军通过,去东方会一会齐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23年,秦军突入到齐国西南重镇亢父,图谋出其不意地直插齐国腹地。齐威王任用匡章为将,在桑丘迎战秦军。</p><p class="ql-block"> 孤军深入的秦军无任何后续支援,到齐国并非真打,只想虚张声势威胁一下齐国,让齐国领教一下秦国兵马威武,让天下诸侯也看看秦国说得到,就能够做得到。</p><p class="ql-block"> 可是,匡章可不惯秦国这熊孩子毛病,憋足了劲要好好教育一下秦惠文王这冲动的想法。匡章充分利用秦军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在开战前夕,让双方使者多次互动来往。借机变更了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让他们混杂到秦军当中,等待配合齐国的主攻部队破敌。在这期间,齐国朝堂污蔑匡章通秦降秦的奏章也是频频上报,齐威王概不接纳。布局挖坑成功之后,匡章的战刀挥舞,混进秦军营内的齐军士兵和匡章的主力部队内外夹攻,来此战意就不清晰的秦军一触即溃。</p><p class="ql-block"> 这下好了,原本张仪的连横破了公孙衍的合纵,压制住了反秦的力量;秦惠文王一冲动,不远万里,跑到齐国家门口耀武扬威,结果吃瘪了,挨了一顿胖揍!合纵的力量又看到了曙光,开始蠢蠢欲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说了这么多合纵连横,可能还有人弄不明白这是啥意思?其实这都是针对秦国而言。秦国在西方,中原各国在东方,相对于秦国,中原各国土地都是南北相连,他们之间的合作伐秦,称之为合纵;相对于中原各国,秦国与各诸侯结交,自西向东为横向,称之为连横。一纵一横之下,各国产生了诸多玩谋略的口条,一条条舌头挑动天下乱纷纷!</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薨,魏惠王这一生,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年,好大喜功,直接把魏国从霸主之位带到了沟里面。他在史册上留下了魏惠侯、魏惠王、梁惠王等三种称呼,关于他的轶事可以在《孟子》的专门章节中慢慢品味。总之,魏惠王就是典型的没事找抽型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魏嗣继位,是为魏襄王。魏襄王上位的第一步就是将张仪驱逐回秦国,迎回力主合纵的公孙衍担任魏国相国。期望通过合纵,夺回被秦国侵占的河西、河东之地。</p><p class="ql-block"> 公孙衍有了相国实权,这回总结教训,就不玩虚的了。公孙衍先后出访赵韩燕楚四国,游说诸国与魏国联合,目标是共同对抗秦国。在得到列国首肯后,以楚怀王为纵约长的合纵联盟再次形成,公孙衍担任联军统帅,组织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的兵马,联合出兵攻打秦国。</p><p class="ql-block"> 同时,公孙衍也下了血本,在秦国的老窝子里培育扶持义渠这支队伍,为义渠提供中原物资和军事补给,请义渠国在关键时候,向秦国背后捅刀子。公孙衍提醒义渠君,按照惯例,秦国和东方各国交战时,一定会奉送重礼安抚义渠;与各国和平时,就会不搭理义渠或者掠夺义渠。公孙衍与义渠君约定:只要见到秦国送给义渠重礼的时候,就是义渠出兵捅刀子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17年,配五国相印的公孙衍迎来了其个人声望的顶峰,率五国联军向秦国函谷关进发。虽号称五国联军,实际上还是原三晋的魏赵韩兵马为主。燕楚两国的兵马只不过是观察团而已,擂鼓助威打锣的干活。</p><p class="ql-block"> 秦惠文王派庶弟樗里疾领兵迎击,并按惯例,向义渠送去文绣千匹、女人百名。义渠国接到财物,果如公孙衍所言,趁机攻打秦国,在李帛大破秦军,秦国腹背受敌,一时陷入两难之地。</p><p class="ql-block"> 秦国对义渠只能采取守势,苦苦顶住拖延,为东部战场决战争取时间。好在五国联军一盘散沙,各怀心事,被樗里疾擒贼先擒王,先痛击魏军,一战将五国联军打散,斩敌八万余人,五国合纵伐秦成为气泡,稀碎!</p><p class="ql-block"> 腾出手后的秦军,转身回援,对义渠展开反击。至公元前314年,秦国对义渠发起大规模反击,从东、南、西三面进攻义渠,夺得义渠二十五城,打得义渠狼狈逃窜,再也无力参与公孙衍所组织的联合攻秦行动。</p><p class="ql-block"> 而发动五国攻秦失败的公孙衍,不再受魏襄王信任。张仪趁机再回魏国说服魏襄王退出合纵,魏襄王请张仪从中调解,再次臣服秦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