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实践—反思—交流 ——学共体再认识

隐形的翅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于漪老师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做学做教师”。意思是作为教师,要诲人不倦,就要学而不厌,一位教师,没有较好的学问,就无法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用理论武装头脑,自己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给学生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理论要反复学,教材要深入学。教,要教在学生不知道的地方,教在他们似懂非懂之处,教师只有用丰富的智力生活,才能点燃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也才能让孩子在每一堂课都兴趣盎然的吮吸到精神养料。教育事业是实践的事业,教育不是说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怎么做,用什么理论来指导,非常重要,理念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标,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生态,迫在眉睫。</p><p class="ql-block"> 关于学共体,我们已经阅读了几本理论书籍,在教学中也按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实践,有很多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不可能千篇一律,在课堂中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疑惑不能应对,说明我们对理论理解还是有偏颇,未能灵活运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利用假期时间,我又反复读了陈静静博士《走进学习共同体》一书,再次阅读,果然理解有所提升,相信,在知行合一的行动中,对于学共体的理解会有更深的思考,只要坚持就定有收获。</p><p class="ql-block">一、学习共同体到底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 通过再次阅读陈静静博士《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一书,以及深度学习共同体公众号里专家的文章,我对学习共同体有了新的认识。学习共同体它没用统一的模式,它是一种精神气质,温柔而坚定,它是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学习共同体中的协同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所不同,合作学习大多数是统领的关系,是优生的主场,话语权在优生手中,互教,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不平等,意味着尊卑关系,这样的关系很难产生真正的尊重和关心,这样的教是灌输,是被动接受。协同学习是平等尊重促进和谐的关系,学困生主动求助于优生,会求助的学生最会学习。优生耐心帮助学困生,不是讥笑,不是霸权,是理性的帮助。在主动求助别人时,得到的帮助,倾听是真诚的,是柔软而耐心的,只有倾听,才能听到自己原本不会的,不懂的内容,和自己的思维进行碰撞,真正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长期求助成功,就会使学困生感觉到一种温情的存在,让每一个孩子在他人生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想到我有同伴,我有团队,我们是一家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难的时候,有存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在最难时刻,才可以找到前进的方向,这也就是学共体的意义所在。这种关系不是到工作岗位马上就能建立起来的,是我们从小到大的一种协同合作的习惯,孩子从小养成的学习态度,会影响到他对待身边人以及社会的态度,我们有这个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利用学共精神,提高孩子们的人生幸福指数。</p><p class="ql-block">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愿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高品质学习权,能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热爱生活,成为一个幸福的人。</p><p class="ql-block">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标志: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的学习机会。</p><p class="ql-block">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追求:不落下任何一个孩子。</p><p class="ql-block">二、如何保障每一位学生的高品质学习,实现学共体的愿景</p><p class="ql-block">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段旅程,那么这段旅程刚开始的绝大部分,都是在学校的课堂中度过的,儿童会在不知不觉中长大成人,而每个儿时的生活质量将决定他一生的质量,没有当下,就没有长久的幸福,童年不快乐,人生就不幸福,那么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他的生命质量就是由每一天、每一节课决定的,而每一天是否开心快乐,每一节课是否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就是决定他是否快乐的那个人。</p><p class="ql-block">1、了解学生,是教师教学的真正起点</p><p class="ql-block"> 学生来到学校就是学习的,而学生真实的学习到底发生在什么时刻,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学习是从未知走向已知之旅,学生开始产生疑问,形成新知,这无疑就是学习的开始,而我们教师的教学起点应该是真正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要使教学真正产生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到底哪些内容是不熟悉的,哪些内容是模糊的、误解的、困难的,容易产生迷思的,哪些是必须由教师点拨和提炼的,还要清楚哪些是学生已知的,对他们来说是容易的,清晰的,没必要重复的,我们就不要在这些内容上花太多的时间,比如,在学习15-9这个例题时,教师要知道学生已经在上学期的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时,学会了15-2这样的不退位减法,但是时间太长,学生有点遗忘,我们应该从不退位减法的复习入手,让学生回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过程,可以动手摆一摆小棒,出现错误或完全忘记的,让会的孩子讲一讲,他也就明白了,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的基础上再教学退位减,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和容易的多,新知的学习,需要教师用旧知为他搭建一个脚手架,如果不真正掌握这些学情,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可能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我们绝对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想象孩子的思维,而要真正了解学生的最佳途径:(1)做课堂观察员,平心静气的坐下来,真真切切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习生活,这个世界是真实的,需要我们去敬畏。(2)通过设计预习单,预习任务,让自主学习具体化、成果化。教师在新授课之前,可以为学生设计预习单,通过分析学生的预习成果和学生提出来的真实疑问,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困难,以及学习需求,从学生的需求和疑问出发设计学习单,这样设计的基础和挑战性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才能事半功倍。(3)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特别是让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要仔细倾听,耐心解答,只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想法,提出真实的疑问,真实学习才可自然发生,这就是教学的真正起点。</p><p class="ql-block">2、勇敢的说出“我不懂”,是学生学习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很多学生不论是倾听了老师的讲解还是同伴的想法,都是一脸的迷茫,可是还会随声附和“懂了”,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的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状态呢?我认为,可能是老师或同学的一次不经意的批评,同学们一次不经意的嘲笑,由此让他产生畏惧和自卑的心理,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能用虚假去掩饰,用抄袭去欺骗。一个学生的学习,是从疑问开始,不敢说出自己的疑问,一节课都在糊里糊涂中度过,可想而知,学习真正发生了吗?我想,解决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安全、安心、安静的学习氛围,为此,我在制定本学期学习愿景的同时,制定了学习公约和教师公约,我们互相监督,共同努力,让班级成为一个和谐、润泽的学习磁场。其次,没有什么比教师的倾听姿态更美的,教师用柔软的姿态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意见,无论是两个人的互学,4人的研讨,还是公共发表,都本着互相尊重,互相倾听的原则,,以一种自然而平和的心态看待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勇敢地说出“我不懂”,“我还没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当学生敢于说出来时,教师一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每一个学生就会放弃自负或自卑的心里,敢于说出自己的疑问,并寻求解决,学习就真正开始了。</p><p class="ql-block">3、冲刺与挑战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深度学习发生</p><p class="ql-block"> 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建立良好的倾听关系,创设安全、安心、安静的课堂氛围,平等尊重每一位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力,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这一切都是高品质学习的前提和保障,而尊重学科本质,挖掘学科的核心素养,设计高品质的学习任务,提出冲刺与挑战的问题,则是保障学生高品质学习的关键。想要设计出一个高品质的问题,精心备课最重要,我们钻研教材时要在深入上下功夫,在浅出上做文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也就是再创造,不能单纯去教教材,应从多个角度去研究教材。</p><p class="ql-block">1.研读教参,明确编者意图。</p><p class="ql-block">2.研读专业书籍,把握学科本质。</p><p class="ql-block">3.多种版本对照,博采众家之长。</p><p class="ql-block">4.名师课例分析,开阔教学眼界。</p><p class="ql-block"> 上好一节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p><p class="ql-block"> 1.本节课主要知识点有哪些。</p><p class="ql-block"> 2.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3.教材的编写遵循了哪些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p><p class="ql-block"> 4.教材中潜在的思维价值与教育资源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仅仅满足于书上的例题讲过,课后练习题练过,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课堂上教学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知识化,而应该让学生智慧化,要提升学生的智慧,就要做到,能够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尽可能延长学生的学习触角,对所学知识适当的拓展延伸,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收获更多的能够带得走的东西,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为新知寻根。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数学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么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么获得和应用的,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必要性和价值。比如:教学量角,不要光去认识量角器,而应该让学生想想量角器是怎么发明的。学习知识,教师首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教材提供的是基本的素材,真正上课的时候,教师不要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复制、粘贴,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真正的经历做数学的一个学习过程。比如:分数的意义一课,在学习分数单位时,书的左边出示了12块糖果,让学生填一填,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这些糖果的( ),平均分成3份,2份是这些糖果的( ),如果仅限于把这几个括号填上,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理解还不够,我们应该设计一个挑战的问题:把糖果再增加12块,括号的答案会怎么变化?把糖果变成桔子,数量变成90个,又会怎么变化?先让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协同研究,全班交流,最后发现无论增加多少,只要平均分成两份,一份都是这些糖果或桔子的1/2,增加了这样的挑战问题,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才理解得更加透彻。</p><p class="ql-block"> 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要做一个有心人,每天阅读一点点,思考一点点,记下一点点,每天你就会进步一点点。</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用享受的目光来看待我们的教育时,我们就会多一些生活的诗意,我想,我们教师都应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一支是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一支是对自身经验的不断超越,我们有了这样一双翅膀,我们就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p>

学生

学习

教师

我们

教学

教材

共同体

课堂

真正

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