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张 扬”

文苑

<p class="ql-block">  “张扬”之意:宣扬;声张。张扬有鼓舞士气,壮大声势的作用。若张扬过分,多半会自食苦果。</p><p class="ql-block"> 人往往在得胜获益之后,便飘飘然起来,不顾客观现实,“张扬”行事,其结果却不尽人意,以致灰头土脸,以失败而告终。</p><p class="ql-block"> “赤壁之战”,便是例证。</p><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征伐不休。公元200年,官渡一战,袁绍战败,曹操获胜。战后,曹操消灭、收编了袁绍的残部和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p><p class="ql-block"> 公元208年,曹操亲统20万大军南下,征讨东吴,欲统一南北。曹军声势浩大,直抵长江北岸。为“张扬”其雄威,曹操声称“雄兵百万,战将千员。”似乎得东吴易如反掌。江南的孙刘联军,不畏强敌,团结协作,沉着应战。诸葛亮、周瑜密切配合,统领三军,凭借坚强的信念、必胜的斗志,巧妙地借天时,用“火”攻,使用灵活的战略战术,仅以五万许兵力的孙刘联军,力挫曹操20万大军,曹操仓皇、狼狈地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取胜而告终。</p><p class="ql-block"> “淝水之战”与“赤壁之战”相似,亦是以少胜多的战役。</p><p class="ql-block"> 公元四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p><p class="ql-block"> 公元383年,苻坚征集80多万兵力南下,欲一举消亡东晋,统一南北。王猛临终前告诫苻坚,不可轻易征讨东晋,宜坚固国力,安民生息。多数大臣也反对进攻东晋。但苻坚自恃兵多势强,一意孤行。神气十足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以江,足断其流。”秦军前锋与晋军8万人隔淝水对峙。面对强敌,晋军严阵以待,不惧其浩大的声势,全军上下无畏地抗击秦军。最终东晋仅以8万军力战胜80万的前秦大军。</p><p class="ql-block"> “张扬”的敌人是“纸老虎”,不可怕。当年,拥有美式装备的国军,不是被“小米加步枪”的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吗?以美国为首的26国联合军,也不是被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击溃了吗?美国人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毛泽东在1946年就提岀著名的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p> <p class="ql-block">  “张扬”有时表现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其结果则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p><p class="ql-block"> 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曾犯过“左”的错误。中共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急于发展,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思想急进者曾提岀这样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天等于二十年”、“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等。在“左”的错误影响下,还有当时遭遇的自然灾害等因素,我国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为此,1961年春,党和政府审时度势,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经过努力,不久就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时,也涌现出不少求真务实、默默无闻的实干家,如“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这些先进人物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岀了卓越贡献,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两名学生求学历程值得我们深思。甲学生家庭富足,经济宽裕;乙学生家境贫寒,生活拮据。读小学时甲、乙二人在同一所学校读书。甲学生聪明好学,活泼开朗,能言善语,处处表现在人先,还担任班长。乙学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二人的共同点是学习成绩都很优秀,连年被评为“三好生”。为此,甲学生的家长逢人便夸其孩子,这好那好样样好,将后定是清华的好苗苗。甲学生的家长的确也为其孩子能考入清华、北大付出了许多。乙学生的家长只是平和对孩子说:“咱就是这样的一个穷家庭,你一定要好好地学习,要踏实用功,将来为咱家争口气。”</p><p class="ql-block"> 上初中,甲学生的家长想办法、找门道,让其孩子到市里有名气的学校就读。乙学生就在当地的学校就读。</p><p class="ql-block"> 上高中,甲学生的家长又想方设法,选择了市重点高中就读;乙学生是以其优异的成绩被市重点高中录取。</p><p class="ql-block"> 高考揭榜,乙学生以高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而甲学生只勉强考住个一般大学。</p><p class="ql-block"> 学子的“高分”好成绩是“张扬”可获得的吗?清华、北大仅凭“张扬”就能入其学府吗?“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对孩子的重视,“张扬”孩子的优秀,是否会加重孩子的身心负担呢?时不时的夸耀孩子,是否会助长孩子的虚荣感呢?若孩子追求虚荣,能踏实潜心用功学习吗?追求虚荣是要消耗时间和精力的。看来,默默无闻的“心劲”还是厉害!乙学生正应证了“贫门岀贵子”的老话。</p><p class="ql-block"> 做学问应以此联语为诫:</p><p class="ql-block"> “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p><p class="ql-block">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p><p class="ql-block"> 求学者以此联语勉励:</p><p class="ql-block"> “ 立志宜思真品格;</p><p class="ql-block"> 读书须尽苦功夫。”</p><p class="ql-block"> 做人做事,应谦卑、低调为好。内质空虚,张扬其辞,未必能壮大。</p><p class="ql-block">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p><p class="ql-block"> 公元2022年3月12日</p><p class="ql-block"> 壬辰年二月初十 草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