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学习展板制作的故事

知庐小月

我第一次学习展板制作的故事<br> 作者:阴中南(2022年3月12日)<br><br> 展板,俗称版面,是学校、机关单位宣传工作的主要展现方式。这是一项十分实用、十分必要的技能。展版制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那时候可没有电脑喷绘技术。从裱糊展板、刷颜料色块、打格子划线,画报头图案,到用小楷毛笔书写内容,全部是通过手工操作完成。三十多年过去了,展板制作,无论从形式到材质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今展板制作用的是电脑喷绘、kt板材,亚克力材质,甚至将光电、动画、视频效也介入到展板,展版,这种媒体宣传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也越来越高档。如今的展板制作是一门集文字、图片、图案、摄影、美术设计为一体的综合的实用美术。这种综合的技能,一方面需要文字、书法和美术摄影、版式等多种知识的支撑,另一方面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磨练;这种学习一方面依靠自修,另一方面还需要跟着师傅学习。<br> 我时常回忆起自己跟几位师傅学习制作版面的经历。我印象最深的第一位师傅,是林嵩山师傅。1989年,我被分配到临汾市小榆乡界峪初中担任语文教员。五月的一天,赵延明校长问我:“教育局要检查工作,你能做版面吗?”当时我虽然也见过小榆乡联合学校会议室的版面,却不知如何制作,便茫然地摇了摇头。赵校长只好邀请段村的林嵩山师傅制作了。<br> 林嵩山师傅当时70多岁了,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个头不高,十分敦实,满脸布满皱纹,眼睛为三角形,时常眯成一条线,嘴角紧抿着,他表情严肃,给人一种很威严的感觉。赵校长要求我上完语文课,就跟着林师傅打打下手,帮帮忙。我欣然答应了,通过认真观察,我默默记住了制作展板的过程:先用面粉化成稀浆糊,将白报纸裱糊在三合板做成的展版上;待白报纸干透之后,分出标题、内容、几个版块,用广告色刷成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色块;色块儿干透之后,根据标题文字,用铅笔画出方格儿,然后用小楷毛笔在方格里写正文内容;大的方格里,则用油画笔、大楷毛笔蘸广告色写上标题。这一步完成后,根据内容再贴上照片,写上说明词,添画出图案。最后一步,则是给版面四周安装上铝合金边框,整个展版面就大功告成了。以上步骤看似简单,然而每一步都要求十分的精确细致,一丝不苟。比如,裱糊木板这一步,要将湿漉漉的白报纸喷上水,刷上浆糊,要求刷的均匀,裱糊过程中不能有一点气泡;再比如刷广告色,调色均匀,边缘要刷得整齐;又比如用铅笔画方格,要计算精确,不能产生一点误差。至于版式设计、毛笔小楷书写,美术图案的绘制等等,是早应该具备的功夫。至于照片呢,当时照相机极其稀少,一般要请照相馆的人来拍摄才行。 我记得林嵩山师傅来到学校,只喝了几口水,便开始了工作,他十分熟练的裱糊版面,设计稿样。他始终板着脸,稍稍不合他的要求,便瞪着眼睛训斥我。记得在版面上用铅笔打格,尽管小心翼翼,但还是差了半厘米。他立即训斥道:“怎么不操心?搞工艺的人,一丝一毫都不能差。”林师傅干活儿很急,很快。中午,大多数教员们只吃了半碗饭。但林师傅已经在案头工作了。他见我还在慢条斯理地夹着菜吃饭,便朝我吼道:“你快一些,要吃到什么时候?”我心想:自己头昏脑胀的干了半上午,您就这样的逼我,几乎不想跟他干了。晚上,我将这件事情告诉了我的父亲。父亲平静地说道:“你当学徒,不吃苦怎么能行?旧社会,师傅打徒弟也是常有的事。你也该想想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学本事,不吃苦怎么行?”听了父亲的话,我想到自己的种种马虎、拖沓的毛病,也应该改正才好,便欣然地跟着林师傅认真地学习了。三天很快过去,林师傅按照学校的要求,将展版挂在了学校小会议室的墙上。他认认真真地看了版面几遍,始终没有露出一丝的笑容,也没有一句宽慰我的话。和校长交谈一会儿,披上褂子,匆匆地回到村里。 从此,我第一次学习展版制作的经历告一段落。林师傅雷厉风行、吃苦耐劳的作风习惯,严格认真的工作标准,至今留在心里,令我敬佩,催我警醒。我也无比感恩林嵩山师傅第一次让我学习到了展版的制作本领,丰富了促进了我的成长经历。<br>之后,我又认真的跟马跟云老师、赵金锁老师、乔全保老师、孙明章老师学习过展版的制作,他们都是即严格认真,又和蔼可亲的师者,长者。回想林松山的师傅对待徒弟的态度,一则是受封建时代师徒关系思想烙印的影响,二则是一生坎坷的命运使然,三则是他没有受到现代开明教育的影响,因此他对学生对徒弟自然显得严苛。我想,这也不必苛求他老人家。<br><br> 从这次难忘的经历中我领悟到这样的道理:学本事一定要能吃苦,有耐心,多反省自己的过失。同时也告诫自己:做老师:对学生一方面要既严格要求,一方面一定要关心关爱自己的学生,做到爱生如子。我的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br><br>(图片来自网络 图文无关)<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