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岁月中的铿锵玫瑰——记我的母亲

辉辉姐

我的母亲1953年8月29日出生,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女性,她如同那个时代农村里的大部分女性一样,由于特殊的家庭出身环境(父母离婚,无人疼爱),从小就耕耘在农田间,失去了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在读书改变命运的最好时代,失去了进城工作的机会。<div><br></div><div>她原本是一个小镇上的小学文化农民,因为无人疼爱,无人张罗婚姻大事,谈婚论嫁的时候被迫嫁到了一个大山里的从小丧父、母亲改嫁的大字不识、一无所有而老实巴交的单身男人(我父亲)。</div><div><br></div><div>两个苦难的人儿白手成家之后,燕子衔泥一点点建设自己的家庭,还要反哺各自再婚父母家庭及各种亲属,还要帮助各自同母异父、同父异母的各种兄弟姊妹,家徒四壁中还要承受父亲病痛的折磨(父亲基本从不到30岁的年纪即保守腿脚之痛)。</div><div><br></div><div>母亲终其一生,都是辛勤劳作的一生。从年轻时候的田地间辛勤劳作,再到中年时城里打工的饭店帮厨人员,再到晚年时的帮忙带儿孙,从未清闲。</div><div><br></div><div>母亲作为一个农民、一个打工人、一个家庭主妇,从未有光鲜亮丽的职业加身,也从未有过钟鸣鼎食的生活。</div><div><br></div><div>母亲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一个最最特别的人,她坚强独立,勤劳肯干,她崇尚教育,热爱子女,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培养出了村里乃至当时全黄材区的第一位大学生,后来这位大学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法官,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她敢闯敢做,紧跟时代潮流,也抓住了时代的机遇,紧随改革开放的潮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跳出了“农门”,在城市中过上了小康的生活。她被时代的浪潮推着前进,也在时代的河流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div> 2022年7月2日祖孙三代洪湖水浪打浪 母亲也是具有大局观念、勇于奉献和牺牲的人。来到繁华的都市生活,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吃喝玩乐,从来都是以子女利用为重,勇于牺牲和奉献。<div><br></div><div>母亲从2000年开始照顾怀孕的女儿,2001年开始带外孙女阳阳,2007年开始带孙女斯琪,2012年开始带孙女安安。一个人料理全家几代人的家务,还要带小孩,还要送小孩去学校以及校外培训机构,完全就是里里外外一肩挑,铁娘子一个。在抚养孙辈的过程中,依然是崇尚学习,鼓励家庭教育,外孙女在国内一流大学毕业之后即将去国外一流大学就读,创造了教育的奇迹。<br></div><div><div><br></div><div>母亲的一生就是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的一生,无怨无悔为儿女、为孙辈付出,作为儿女也从未将其当做老人看,总是理所当然享受其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儿女的心中,母亲永远都是年轻能干,是永远的依靠和港湾。</div></div> 得益于女儿就读大学时,学校老师交代的作业:口述史报告,女儿在2020年疫情宅家期间对母亲进行了采访,记录了母亲口述的种种人生经历。 女儿毕竟是名校学霸,即算是一个家庭妇女的人生记忆,带着一些苦涩的原生态回忆,带着一些励志的艰苦奋斗史,经女儿妙笔生花,就是一篇好文:一个人普通人的改革开放史:1953-2020 ——沈新华的口述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写得很棒!外婆的故事非常感人。<br><br><div>以下内容主要来自母亲于2020年3月2日、5月15日、5月16日的口述史。</div> 2022年7月3日参观岳阳楼 幼年:悲惨生活中体会妹妹离去的悲痛<div><br>我出生在1953年农历八月二十九,正值“土改”分田地的时候。因为我奶奶想要一口田,而只有加一个人才能分到那口田,我爸爸妈妈(表兄妹)近亲结婚生下了我。但我爸爸妈妈结婚只是为了那口田,他们的关系并不好,所以我刚出生一两个月的时候,我妈妈就抛下了我回了娘家,留下我被好心人家喂几口奶水长大。后来虽然我妈妈又回来了几年,他们也一直关系不睦。<div><br></div><div>后来到了1956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我们家家户户都被以食堂划分。我们家中一间房因为年老失修,被大雨冲垮了,我和我妹妹(比我小一岁多)以及我妈妈调到了二食堂的一户人家中居住,而我爸爸则按家中地址被分到三食堂,从此我们的生活就分开了。</div><div><br></div><div>因为在那个时候需要出集体工,我妈妈没法照料我妹妹,所以照料我妹妹的重任就落在了我身上。我们寄住的家是我和我妹妹的恶梦,他们家五个兄弟出集体工,一个奶奶在家带着十几个孙子。因为我们年幼,又是两个女孩,所以在家里会被十几个男孩子打骂,我只能抱着我的妹妹坐坐在田埂上,每天等到晚上九、十点钟,等着我妈妈一起回家。我白天抱着我的妹妹去食堂打饭,但因为当时也不懂事,性格老实,所以有时被欺负了,只得了一小碗饭,也只能先喂给我妹妹,自己饥肠辘辘地坐在田埂。</div><div><br></div><div>后来我妹妹得了蛔虫病,每日面黄肌瘦,成天拉肚子拉出蛔虫,由于家里贫困,我母亲不愿将她送到卫生院治疗,我自己尽力照顾,她还是在我四岁半时离开了我。她下葬那天,我爸爸被别人喊回来参加她的葬礼,我眼睁睁地看着她的木板棺材被钉上,在小小的年纪却也感到悲痛欲绝。自此之后,我们家彻底分裂了,爸爸到远处的雪峰山去当了生产队长,妈妈带着陪嫁品离开了。<br></div></div> 带着童年的苦难记忆依然热爱生活 童年:困难却快乐的小学时光<div><br></div><div>1958年下半年,在我快满五岁的时候,我和妈妈换到了另一家居住,我不再受到同龄男孩欺负,日子好过了不少。因为白天我一个小孩在家没人照顾看管,寄住的人家送我去小学读书。<br>我们家虽然不是特别贫穷,但因为我爸爸妈妈离异的原因,没人愿意给我交学费,我在学校里的地位比较尴尬,但我还是很享受小学里的时光。</div><div><br>每次老师收学费时,都会说:“今天没带学费的,先回家去找爸爸妈妈要过来。”这个时候,我都会和没交学费的同学一起走出教室,但我也不会回家,因为我知道回家也不会有人给我学费,我就坐在教室门口,在门口接着听老师的授课。</div><div><br>我学习用的本子和笔都是我自己挣来的。我把上体育课跳绳或者打球的机会让给同学,他们就会给我本子和笔作为回报。我每天还会替同学写作业,我有时候能写三四份,可以看他们的书做题,他们也会给我纸和笔。我的成绩很好,考试的时候,老师就会欢迎我坐到教室里,也主动给我纸笔让我考试,我能上拉整个班的平均分。</div><div><br>到小学毕业的时候,我考了整个黄材区(当时分的“黄材区”指的是现在的黄材镇,包括其附近各乡各村)的正取 11名(当时初中录取学生设立正取榜单和备取榜单,当正取榜单中学生无法入学时,备取榜单中学生顺位录取)。 但那时我爸爸已经娶了后妈,他们不愿再供我读书,我只能回归最普通的农耕生活,还要做家务,照顾之后的妹妹们。<br></div> 认真的母亲连旅游都认真 青少年:白天平凡的农田耕作与夜晚激情的夜校生活<div><br>辍学之后,我跟着生产队一起劳作,同时担任队里的小会计,计算每人的劳动成果,日子就这样平凡地过了一阵。很快,社教、四清运动就来临了。在这期间,湖南大学的一名知青下乡到了我们村,在我们那里开设了夜校。</div><div><br></div><div>可能是因为我的讲解能力比较强,下乡的知青选我做了夜校的“老师”。我每天晚上给大队里没读过书的男人、妇女、儿童讲解《毛泽东自传》 (包括四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主席语录》等,从晚饭后一直讲到大约十点钟。</div><div><br></div><div>紧接着就是文革了,我们村里也开始了一些运动。“红卫兵”,“造反派”,“湘江风来”,这些都是我们当时鼎鼎有名的组织群体名称。 后来“复学闹革命”(196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复学闹革命的通知),那时候,几乎所有我的同龄人都回到学校里去了,那些原来没有考上初中的同学,也都有了机会去初中读书。但因为我父母的强力阻止,我还是无缘初中。</div><div><br></div><div>因为没有初中毕业证的原因,后来有几次黄材区的工作调动,上面想把我调到医院当护工或者去外面工作,我的档案都在最后被退回了。<br><br></div> 对美好的无限向往 谈婚论嫁:高不成低不就,草草出嫁<div><br>我的政治条件很好,我们家是“烈士家庭”、“中农阶级”。抗日战争期间,我爷爷身为一名重机枪手,在战场上为了救下自己的一名部下,背着沉重的机枪和受伤的部下撤退,最终因体力不支被日本人追上击毙。</div><div><br></div><div>爷爷去世牺牲后,我们家获得了“烈士家庭”的荣誉,又因为家中剩下的人大多为老弱妇孺,缺乏劳动力,所以尽管我们家的家产之大已经符合了“地主阶级”的标准,我们还是被评为了“中农阶级”,并未受到任何政治上的歧视。</div><div><br>1970年时,我曾被介绍给了一个男孩,见过几次面后,我们两情相悦。但我的一个叔叔知道了那个男孩的身份,他说:“我们是烈士家庭,不能嫁给一个地主崽子,臭了沈家的牌坊!”所以这样一门两厢情愿的亲事就泡汤了。</div><div><br>过后两三年,曾有过几个人喜欢我,但他们的家里都反对娶我,因为我父母离婚,无人重视,也没有陪嫁品,所以不是个好的结婚对象。我的亲事一直都没有讲成,自己也心灰意冷。</div><div><br>到1973年,我堂姐姐给我介绍了一个大山里的穷人家,因为在娘家无人待见,也到了适婚的年龄,从介绍到结婚总共两个月不到,我就这么心不甘情不愿草草地出嫁了。<br><br></div> 2019年5月3日百果园 新婚:艰难困苦,往事不堪回首<div><br>1974年,我女儿刚满月,我就跟着大队做农活了。我丈夫穷,老实,不会写也不会算,也没有可提供帮扶的亲戚,所以受人欺负歧视。一般劳动力出一天工可以算12工分(有关工分的叙述可以参见“张江华.工分制下的劳动激励与集体行动的效率[J].社会学研究,2007(05):1-20+243.) ,且一般可以多做活拿到更多工分,但他劳作整整一年,只能拿到一千多工分,我因为是妇女,一年也只有大约一千工分。所以我们家的工分很少,分不到什么粮食,连生活都难以维系。<div><br>因为农村里重男轻女,女儿出生后,我的婆婆对我不好,也不愿带我的女儿。我就借了别人家的板凳,将她放在板凳上,带着她出集体工,每到休息的时候,我就去给她喂奶。</div><div><br></div><div>深深了解婆婆等人重男轻女的观念,到一年后我又怀上个女孩时(我的小学同学在医院里工作,给我透露了消息),我选择了流产。</div><div><br>1976年,我又怀孕了。但却未曾想,后来这成为了我心里的一块伤疤。因为条件艰苦,丈夫也不愿意帮助做家里的事务,在孩子足月要生产的这天,我还必须去山里割猪草喂猪。我将女儿托给隔壁嫂嫂抱着,自己往大山里走。女儿年纪小,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在那里嚎啕大哭。我听着她的哭声,内心也有些焦急,一不留神儿踩到了脚上穿的并不合脚的烂鞋子,摔了一跤。尽管这个时候肚子就开始隐隐作痛,我还是支撑着爬上了山,割完了一担猪草,担回来再煮熟给猪吃。肚子一直痛到第二天,但当时丈夫在外劳动,我和幼小的女儿在家,束手无策。</div><div><br>到第二天下午2点,我生下了一个男孩。他虽然比较瘦,但是长手长脚,将来一定会是个高个子。别人将消息传到了丈夫劳动的地方,让他回来:“都生了个儿子,还不回家?”丈夫也回到了家。</div><div><br></div><div>晚上7点左右,孩子开始艰难地喘息。我知道一定是摔跤影响到了他。看他那么痛苦,我央求丈夫把他抱到卫生院去。丈夫不情愿:“这么小,是能打针还是能吃药?”我只能自己抱着孩子一整夜,到天亮时分,他像大人一样长长地喘息了三声,就这么去了。</div><div><br></div></div> 那是我最难过的时候,我知道了丈夫是一个靠不住的男人,也感到了生活的艰难与命运的不公。要是我父母没有离婚,我就不会如此艰难,嫁到一个大山里的人家;要是我父母还在一起,我就会有亲生的兄弟姐妹来帮我干活,在我怀孕的时候关爱我;要是我还和亲人们在一起,一定会有人在我快生产的时候帮我割了这一担猪草,让我不必面临如此悲剧。<br><br>我将我经历的一切苦楚都怪罪于我父母的离异上,所以哪怕我和丈夫的生活如此艰难,关系也很不合,我也坚持不和他离婚,不让我的孩子经历我曾受过的苦难。<br><br>后来,我又经历了一次因劳动过重导致的自然流产。直至1977年,家里的第二个孩子,一个男孩出生了。生了儿子后,我爸爸和我原先的生产队为了帮助我,给了我250斤的红薯面证指标 (红薯面证是来自被访者的叙述,指的是可以用红薯剁碎做成的红薯米换取谷子的指标),我将家里多余的红薯米换成了稻谷,家里生活才稍微好过一点。 2022年7月3日岳阳楼留影 包产到户: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家中由穷变富<div><br>1978年,我们听到了包产到户的风声,知道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点了,以后田土会分到每户耕耘了。我们村如同最开始安徽的小岗村等一样,开始了瞒上不瞒下的“包产到户”,分配了责任田。责任田的分配按六人的田地为一单位分给一户,要是家中不足六人,则要额外上缴粮食,要是家中多于六人,则除了自己的土地收成外还可以得到按人数算的粮食补贴。</div><div><br></div><div>我原来镇上的各朋友、同学知道我嫁到山村里后,都帮我购买尿素、磷肥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化肥,我在家辛勤耕耘,第一年我们的收成就在队上属第一了!家中光景一下子有了好转,大家都眼红我们家长势喜人的红薯、稻谷等,每次有人路过,他们都会说:“天哪!他们家的稻谷金黄的!红薯绿油油的!”到了要分配粮食出去时,那些家里多于六人的需要进粮食的农户,都抢着要进我们家的粮食,我不知道有多高兴。</div><div><br></div> 这美女年轻时可是杠杠的农民 好景不长,我的丈夫在1979年年中时得了皮肌炎(腿无法行走),瘫在了家里。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他一直卧床了一年多,其间上厕所洗澡等,都是由我背进背出地照料。不仅如此,为了治病,我带着他访遍各个医院,时而自己背过去,时而由好心帮忙的邻居抬着过去,我所有田间劳作以外的闲暇时间,全部花在了医院里。<br><br>我对我的一双儿女感到十分歉疚,在那段日子里,我经常到很远地方的医院去,很晚才能回家,他们整个白天没有饭吃,只能坐在路上,等着我回来。我的儿子那时才一岁多,他经常睡在路上,饿得哇哇大哭,后来耳朵感染发展成了中耳炎,留下了一辈子的病根。我的女儿当时晒得浑身黝黑,身上起满了疖肿。<br><br>但我也很感激当时提供帮助的邻居和领导。我的邻居经常好心帮我抬着丈夫去各处的医院,在农忙时节,他们插了秧就过来帮忙,连午饭也没有吃,只偶尔在口渴时吃一只我买的3分钱的白糖冰棒。<div><br></div><div>医疗费用也不贵,在乡政府的公社卫生院住院时,镇上知道我们家庭困难,所以每个大队筹钱,替我们交了药费。我们一共治疗了一年多,自己总共花了不到2000元钱(当时一斤肉价值0.76元),只占总应收医疗费的60%-70%。<br><br>1981年,政策正式下达,每家按人数分田地,只要自家顾自家即可。我们家减少成四人份的土地,完全自负盈亏。除此之外,因为不用再出集体工,劳动力可自由分配,允许外出打工了。我丈夫也经过一个乡里名医李医生(在李医生家里住家治疗)治疗后重新站了起来,开始去长沙打短工。<br><br>第一次他打工回来,分到了两三百元钱,我看着别人数了一垛十元钱给我们,高兴得直跳!后来,我丈夫有时跟着我的父亲外出打工,有时去不愿劳作的人家里当短工挣钱,我在家喂猪、开荒山 、种责任田(家里4人份的土地),收成也不错,家里又渐渐红火。我们相互配合,供着家里的两个孩子读书。<br></div> 女儿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开心 女儿47岁生日 子女读书:人生第二个转折点,思想转变<div><br>我非常重视教育,不想以后自己的孩子也要在田地间辛苦劳作,尽管我丈夫不支持孩子们读书,我还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供我的儿女专心读书。<div><br></div><div>每次,村上的人看见我一个人在田里劳作时,都说:“她自己一个人拼命做,不让子女帮忙,是想让他们在家里当皇帝吗?”我置若罔闻,仍然让他们在家专心地写作业。所幸,我儿女都很争气,他们的成绩很好,常常是第一名。</div><div><br>我女儿的成绩,在镇上远近闻名。在她中考之时,她以遥遥领先的成绩考上了宁乡一中,没有去中专。当时,乡里的人都不懂实情,以为成绩好的人才能去中专,成绩不好的人才会去高中。所以,他们在村里议论纷纷,说:“从小到大,连拿了十八个第一名,原来成绩都是假的,连中专也考不上。”他们还在我丈夫面前议论,我丈夫也不知实情,回到家中大发脾气,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我四十岁了,连好点的房子都没有住,我这一辈子也没有好房子住了,我这一辈子都完了,我为什么要生出两个读书的娃,要是生李端伢子(智障儿,天天帮父母做农活)那样的娃,我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好过!我的命为什么这么苦......”。</div><div><br>我当时也不太了解,于是跑到宁乡县教委去询问。我告诉他们我女儿的名字,问道:“我女儿一直成绩优异,拿过一些奖项,为什么连中专也考不上呢?”他们调出档案,跟我说:“你女儿确实成绩优异,拿过xx奖、xx奖等,所以我们把她名字放在第一个,让她去宁乡一中。”他们说出的奖项,比我知道的还全面。他们又跟我分析读高中的优点,告诉我:“一脚进了宁乡一中,就是一脚进了大学。你的女儿三年以后一定考得上大学,以后就可以跳出‘农门’,改变命运了!”我这才放心地回家去。</div><div><br>回到村里,舆论仍让我难以抬头做人,到女儿考取大学前,我都是每天一个人呆在田里,见人就将斗笠拉下来,低着头走过去。</div><div><br></div><div>1994年,我的女儿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成为了整个黄材区的第一个大学生,震惊了我们乡野。我的一个镇上的姑父写了一副对联祝贺,我现在都还记得些许:“竹林茅舍飞出金凤凰,披星戴月……” 我这么多年的坚持总算有了回报。</div><div><br>女儿上大学后,我有时去长沙看她,被城市的风物感召,思想也有了转变。我知道女儿已经跳出了“农门”,迈向了城市生活。我的儿子也很争气,正在读高中。我想搬到城市去,在城市里打工,脱离祖祖辈辈田间土里的农民生活。<br><br></div></div> 大学毕业的女儿在省城工作生活 走向城市:人生第三个转折点,靠双手创造财富<div><br>虽然内心想去长沙已久,但真正离开农村,是因为一个意外。<div><br></div><div>1995年,我们家总算有了些积蓄,打算建一座房子。我们砍下几百根可做房梁的桁条,寄放到一个加工厂里。后来,这个加工厂被查出没有营业执照,我们寄放的桁条也被林业局的人拖走了。</div><div><br></div><div>我百般疏通关系,想向林业局的人要回来,但这其实是一场早就设计好的事件,有人眼红我们家这些年的变化,觉得我们一下子从最贫穷的家庭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家庭,就设计陷害,等我联系到人想要要回桁条时,桁条早已被林业局的人卖掉了。</div><div><br></div><div>我坚持不懈,向上级林业局申诉。最终,上级林业局的人答应我,虽然这些桁条已经被卖掉了,但等我建房子需要时,他可以批给我几立方米的树,我可以把其中主干作木料卖掉,其余部分还可以留下来作桁条。除此之外,他还答应我建房时想要多少木料就上山砍多少木料,他来给我做审批,保证我不会吃亏。</div><div><br></div><div>我走出宁乡县 林业局的大门,站在一条贯通长沙和镇里的路边,心中戚戚。</div><div><br></div><div>我在心里问自己:“村里还值得我再去重新开始吗?”这些天,我的丈夫因为木材被没收的事在家中寻死觅活,我的婆婆也天天骂我,村里人也歧视我,认为平常说起我家世显赫,家中有那么多亲戚相帮,其实真正有大事到来时却毫无办法,认为都是我的错。</div><div><br></div><div>我不禁怀疑起了自己回去的意义,就蹲在路边,看着开向长沙市的大巴过了五六辆,心中犹疑不决。等到又一辆开向长沙市的大巴驶来时,我心中一横,跳上大巴。他们当时说起在长沙市打工很好赚钱,我还回乡里做什么!</div><div><br></div></div> 看看路在何方 说来也巧,人生往往就是由一系列事件串联而成,平生际遇,因祸得福的也不在少数。<br><br>大巴的最后一排恰恰坐着村里的一个人,我们在路上攀谈,他跟我说他在长沙鼓风机厂里打工。<br><br>到长沙的第二天,我一直在寻找长沙鼓风机厂的位置,找了一个上午,终于在中午找到了这个鼓风机厂。我听了保安的指引,找到厂长办公室,询问他这里还招不招工。<br><br>厂长告诉我:“我们这里现在不招女的,你最多到附近的餐馆、商店里问问,看他们还招不招洗碗工或销售员。”我又说到:“有男的可以做的事也行。”我想到了我的丈夫。他回答道:“那这里很辛苦很累的。”我说:“我们农村里来的,多辛苦都做得!”<br><br>他答应了,让我留下电话号码,等缺人的时候联系我。我没有电话号码,但我跟他说,我们村里有一个人也在这打工,可以让他来联系我。他问我这个人的名字,我也说不上来,只知道村里大家叫他的绰号。最终,厂长问我:“他是做什么的?”我说:“他做完工后会浑身漆黑,是个临时工。”厂长知道了他所在的车间,给我填表记录下来,介绍人这一栏就写上了这个人的绰号。<br><br>1996年元月放假时节,村里的人便找上门来,让我丈夫去长沙鼓风机厂工作了。<br><br>我又在农村里呆了一年,照顾我在上高中的儿子,这一年,我种了很多很多的棉花,最后弹成了很多床棉花被。我准备离开农村到去长沙打工去了。<br><br>在长沙,我在长沙鼓风机厂附近的一家餐馆打工。由于我勤劳肯干,通常其他员工的工资都是每月200元,我每月可以拿200多到300元钱。我丈夫每天也可以免费在店子里吃饭。<br><br>到了后来,我女儿结婚生了外孙女。为了照顾外孙女,2002年,我在长沙买了一套位于河西桐梓坡的长沙市公安局宿舍的二手房 ,由此正式在长沙定居了。<br> 在长沙拥有自己的商品房 颐养天年:闲适的日子里总不忘劳动情怀<div><br>日子在一天天地变好。后来,我女儿读完了本科,又念了研究生,成为了一名人民法官,完成了她从小的梦想。我儿子从事计算机销售行业,又加入了政府扶贫组织,合伙开办了一家扶贫超市,致力于将宁乡县沩山的农产品推广出来,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div><br>我原来位于长沙河西桐梓坡的房子拆迁了,我们身为外来买房的农民,也得到了和长沙市公安局员工一样的政府拆迁补偿,政府对我们一视同仁,我感到无比感恩。</div><div><br></div><div>我用拆迁补偿款又在望城金星北买了一套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并为我儿子付了首付款,两家人住同一栋楼的同一楼层的隔壁房,每天看着孙女长大,外孙女也经常过来,大家一起其乐融融地吃饭,他们总夸赞我的厨艺高超。</div><div><br>我的丈夫后来换了工作,退休后也闲不下来,在我们劳动惯了的日子里,我们总觉得呆在家里的生活索然无味。</div><div><br></div><div>于是,他经常在电梯间拖拖地,在小区里做做卫生。我们也养了花草,只是因为小区不允许,不然我们多想在楼顶种种菜。</div><div><br></div><div>我也加入了每晚在小区花园里夜聊的各家的爷爷奶奶们,和他们共同享受我们的老年时光,交流带孙女、外孙女的经验。</div><div><br></div><div>每到夜深人静,我还是会经常回想起妹妹,过去村里老人曾说:“十二岁之前去世的小孩能够投胎转世”,我希望她真的投胎转世了,这样她就可以感受这改革开放后的和美时光。而且我相信,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br><br></div></div> 女儿与优秀的外孙女参加亲子教育活动 外孙女采访外婆后的思考与分析<div><br>艰难困苦磨不灭坚韧的灵魂,改革开放带来了崭新的时代。</div><div><br>何其有幸,我能借着这样一个机会,跟外婆做一场从未有过的心灵的沟通。从前,外婆在我的印象里,只是一个慈祥阳光,厨艺高超的家庭主妇,我从未想过,这样一个普通人,也会有如此跌宕起伏的经历,波澜壮阔的人生。</div><div><br></div><div>我敬佩外婆,也许她不曾遐迩闻名,也许她不曾家财万贯,她没有光鲜亮丽的职业经历,也没有博古通今的深厚学识,但她坚韧、独立,凭借着自己的坚持从村里送出了两位大学生,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跳出了“农门”,拥抱了新的天空。</div><div><br>“人生最难不过是得偿所愿”,外婆能实现自己在各个阶段的目标,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和她自身的坚忍不拔,勤劳肯干是分不开的。</div><div><br></div><div>在读小学时,她克服困难,为了自己读书的机会努力坚持,为自己赚得学习的纸和笔;在青少年时期,她辛勤劳作,珍惜在夜校教学的机会,不断地提升自我;在田间劳动时段,她观察学习,掌握了施肥种植等农业技术,哪怕是简单的种田,也会力争上游。她是从不会向命运屈服的女子,所以命运也将带给她生活的转机。在出集体工的时期里,尽管受人慢待,少记工分,她也没有由此放弃努力,或者走向堕落的深渊。</div><div><br></div><div>所以,她的坚持有了回报,她抓住了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的绝佳机会,以自己的努力逆风翻盘,绝地重生。在被人陷害,桁木被收的日子里,她也不曾陷入绝望,而是积极争取,随后仔细考量,最终将自己的人生推向了新的高峰。</div><div><br></div><div>外婆的一生“逆袭”,正是时代的缩影。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皱一池水,让这个大山中的曾被父母抛弃,生活困苦的女性抓到了改变命运的机遇。1978年划分“责任田”后,她立刻联系同学购买肥料等,做好了迎来 “包产到户”最积极的准备。所以,她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改变了家庭里食不果腹的光景。</div><div><br></div><div>1980年改革开放下达的政策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后,她马上安排外公进城务工,进一步改善了家里的生活。到了1995年大量农村人口在城市打工,获得较高收入时,她凭借着一个本来是毁灭性的事件,因祸得福,再次乘上了改革开放的“顺风车”。</div><div><br></div><div>外婆身上具有改革开放时期独立女性思想启蒙的影子。她是富有远见的,她能抓住改革开放的次次机遇,谱写自己精彩的人生。她是独立思考的,她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尽管身边所有人都不解都反对,她也坚定自己的选择,要给自己的子女自己能给的最好教育条件。她更是坚忍不拔的,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她都选择着自己的选择,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哪怕世界以痛作吻,她却以歌作陪。</div><div><br>外婆的经历是有关于时代的,外婆的故事又是不止于时代的。毫无疑问,正是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着外婆不断前进,使她一步一步走向了更好的生活,走向了更广阔的天空。但在时代的浪潮下,她却也在奋力地中流击水,和众多时代的“弄潮儿”一样,以千千万万自己拼搏击出的小小浪花组成花团锦簇的改革开放滔天大浪。</div><div><br></div><div>也许,她现在在一个崭新的时代里延续着她的奋斗历程,而这个时代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新华”,这是一个崭新的中华!<br><br></div> 因为爱因为懂得眼里有光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苦难是人生的不得已,特别是幼年童年少年时期的苦难并不值得歌颂。<br><br>母亲无疑是艰苦岁月中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改变自己命运的强者,是艰难岁月中的铿锵玫瑰。苦难的成长环境也造成了她要强的性格特征,一个女人个性太要强难免就会太主观好控制,不易接受他人意见,自己生活会很辛苦,他人与之相处也会很辛苦,要强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也不是那么好。<div><br></div><div>当然,瑕不掩瑜,我的母亲无疑已经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对子女对他人对社会,都已经竭尽全力地付出和牺牲成全,已经为子女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福祉,不管是金钱还是劳力。</div><div><br></div><div>我的母亲值得人间任何美好,应该送一束最美的鲜花送给最好的妈妈。</div> 最美的鲜花送给最美的妈妈 生活不止是鲜花和赞誉,还有七零八碎和一地鸡毛。<br><br>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也没有完美。作为父母子女关系的相处,源于农村人的纯朴善良,父母对子女的爱那是绝对毫无保留甚至自我牺牲。作为农村人,父母基本没有生命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意识,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眼中只有自己子女的福祉。付出越多,期望也就越多,虽然对子女物质回报无所要求,但对子女情感的依赖意识较强。作为农村人的子女,回报父母孝顺父母的意识也很强。于是,抱得太紧的亲子关系经常也会让各方感到不适。<br><br>这就是父母子女一场的缘分,因为深爱所以抱得太紧,因为深爱所以总是希望对方改变和接受,虽然有各种小摩擦小矛盾,还是不能分开。<br><br>于是,外界看到的都是紧紧相随母慈子爱,那些小个性小摩擦就只能留给自己慢慢回味。<br> 生活的甜酸苦辣与偶尔吐槽 当然,我与自己女儿的相处之道,同样如此。她眼中的外婆是完美无瑕的,她眼中的妈妈是缺点多多的,我不会向她陈述我与母亲相处的所有点点滴滴。但我在与女儿相处的过程中,我是有意识地克服了一些我母亲令我不快的不好(当然母亲的很多优点我没有学会,这又构成了我新的缺点)。<div><br></div><div>我也相信,我女儿在当妈妈以后,也是同样的故事,她会有意识地避开一些我的缺点,做得比我好,但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缺点,她的女儿可能也会有某些吐槽。<br><br>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相。代沟是世世代代的存在,相爱相厌是日常,母慈子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呈现。<br><br>历史的长河中,生活的琐碎中,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永不变,愿这份爱永相传。</div> 2021年7月2日洪湖浪打浪 祖孙三代洪湖水浪打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