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博古致知 透史明理 透物见人 ” </p><p class="ql-block"> ——《 明代香炉考究与我的情缘》补遗</p> <p class="ql-block">为了这件阿拉伯纹铜香炉,我在2020年11月21日星期六,祝愿大家周末愉快的《周末鉴赏园地节目》( 70 ) 期里专门用了 “ 博古致知 透史明理 透物见人 ” 讲述了《 明代香炉考究与我的情缘》,如今再重温在中华网上的这篇文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存在着质疑,我总觉得我还没有弄清楚阿拉伯纹香炉,本是大明正德年的产物,为什么会入款是 “ 大明宣德年制 ” ,是不是信息有点不对称呢!?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号长春真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书画家,年号“宣德”;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是大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那么 “ 宣德 ” 和 “ 正德 ” 之间又有什么渊源呢!?他们之间的来龙去脉,有必要作出补充或更新,今天就算我对《明代香炉考究与我的情缘》的一次补遗吧……</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在明代正德年间出现这么多带有阿拉伯文文饰的器物呢?这就不得不谈一下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兰教,在其在位期间(1506-1521),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宗教进行过评述,他认为:“ 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各执一偏,唯清真认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万世与天壤久也。” 可见大明正德皇帝对伊斯兰教的推崇。他还亲自写了许多赞美伊斯兰教的诗,后来被编辑成了《御制尊真主事诗》。在这里,举其中一首作为例子,诗曰:“ 一教玄玄诸教迷,其中奥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却尊谁?” 文献记载,正德皇帝还有一个阿拉伯文的名字,叫作妙吉敖兰(mejid-Allah),意为安拉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中国香具史上一件大事在明代发生了,据《宣德鼎彝谱》等明清文献记载:宣德三年(1428 ),明宣宗派技艺高超的工匠,用暹罗国进贡的数万斤优质风磨铜精工冶炼,并且使用金、银、锡、锌及各色宝石,制成了一批精美绝伦、名传青史的铜香炉,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真正明代宣德炉的材质是风磨铜。风磨铜是明代时期宣德年间,外国进贡给明朝皇帝的贡品。原矿的风磨铜与配比后的紫金铜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看锈,原矿风磨铜制造的器物会生绿锈,配置后的紫金铜生产制造的器物就不会生绿锈。紫金铜配置的成份多样:有金,银,铜,铅,锡,钢,水银,金刚钻石,五色玻璃面等各种,各种原料成份的含量不等,其中金的含量越高,铜材的紫红颜色显得越淡。紫金铜的配制技术,是清代乾隆年以后从尼泊尔传入我国,所以紫金铜材质和黄铜材质的铜炉,就是清代以后的仿品,风磨铜和紫金铜材质的铜炉,就是清早期以前的铜炉。这是区别明清铜炉的重要标志。清早期有些铜炉是紫铜材质,也有些是黄铜材质;清中晚期以后,铜炉材质就是黄铜了。</p> <p class="ql-block">宣德炉底款的形制虽源于瓷器底款,但形式、内容之丰富,则远胜瓷器,对宣德炉的年代考证、藏玩价值有重大参考意义,值得充分研究。宣德款的样式有很多,以字数来分有1, 2, 4, 6, 7, 8, 10, 12 字款。清代早期以前仿得好的宣德炉,都是清代和明代的楷书款或者篆书款,其字体都是古写体,特别是 “ 大明宣德年制 ” 中的 “德 ” 字少一横,繁写的 “ 制 ” 字少一点,特别明显。字款的格式有这样几种:“ 宣 ” “ 宣德 ” “宣德年制 ” “ 大明宣德年制 ”。明代字款显得宏厚稳重,清代的字款显得清秀端庄。有些字款是铸造的,很多字款还是錾刻而成,留下手工錾刻的细微印记。</p> <p class="ql-block">这是 “ 大明宣德年制 ”的一字款,也是 “ 大明宣德年制 ” 的品牌效应在铜制器物上的彰显,不仅如此,而且在历代的瓷器中也屡屡出现 “ 大明宣德年制 ” 的款识。足以证明 “ 大明宣德年制 ” 历史意义与地位,更显示出它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任何一种或者一件文物,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传承,或者是土埋水浸,自然就吸收了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也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岁月沧桑,显得斑驳陆离。器物自然都会有铜锈,土锈,水沁,磨痕,残损,这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是那些为了蝇头小利的人,随意就可仿造出来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然而成的包浆锈色,均匀沉稳,尽管你用尽力气,煞费苦心也难以去除。传世的铜器,有一种自然天成的包浆,均匀莹亮,给人的感觉舒适,柔和、宝光灿烂。</span>现代的高科技铜器的做锈:酸咬的酸味难闻,不用火烧水煮,就使人感到酸气扑鼻;土埋的锈浮器表,新绿刺眼,指甲轻轻一刮锈就脱落;粘合剂刷成的锈,分布不均匀,显得一坨一坨;用漆刷成的铜锈,分布均匀,可是轻轻一磨,就露出了杂铜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同时代的工艺品,艺术孤品的器形,都有其独具风格的特色。不同器形,就是器物不同时代的形状和尺度。</p><p class="ql-block">宣德,正德年间的铜炉,器形的弧度和线条,流畅自然。铜炉足部,微微外撇,使人感到,稳重,美观。大多宣德,正德铜炉,整体比列,给人感觉扁,矮,可是并不使人感到难看,反而觉得是矮的精华,显得大度端庄,沉稳有力,凝聚皇家贵族风范。</p><p class="ql-block">现代仿造的铜炉,器形显得僵呆,死板,器形整体比列不协调,没有真正宣德炉那种黄金比列。器物表面粗糙,斑斑劣迹,经不起检验。</p> <p class="ql-block">宣德款的炉子存世量非常的大,后世做炉子很多都用宣德款,因此说宣德款有些失去了纪年的意义。所以宣德炉,为泛指的宣德炉,宣德炉并非只有宣德款的铜炉。由此可见宣德炉也是一朝一个风格,品牌效益,这也是宣德炉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宣德炉仿照宋器形制为阿拉伯文的登场搭建了可能性。明代皇帝是否信仰伊斯兰教,朝野记载不一,结论难同。但是带有阿拉伯文的宣德炉的确真真切切地从官方铸造厂生产出来,到正德年达到高峰,民间也跟着做起来,这是阿拉伯文炉、瓶三事的前奏。大明宣德炉,象颗璀璨的明珠,在华夏数千年青铜史上闪烁;象个多姿多彩的靓女,在神州大地施展风华,使多少喜欢收藏青铜器的朋友梦寐以求,魂牵梦绕。正是由于人们对宣德炉的厚爱,所以后朝仿前朝,仿造的宣德炉也随之层出不穷,被称作是历史上最多的 “ 赝品 ” 。其实,对收藏来说,其他种类的收藏品,可以说赝品,或者说假。可是,唯有铜器来说,假或者赝品的叫法,就很有讲究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宣德、正德年制的铜炉,大多是民国和晚清后的仿品。清早期和明晚期的仿品,已经很难得一见,更不要说真正的大明宣德炉了。</p> <p class="ql-block">明代香炉有五种类型的造型:</p><p class="ql-block">第一 :冲天耳炉 ;</p> <p class="ql-block">第二 : 蚰龙耳炉 ;</p> <p class="ql-block">第三 : 鬲式炉 ;</p> <p class="ql-block">第四 :亚经炉 ;</p> <p class="ql-block">第五 :桥耳炉 ;</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重温明代香炉历史,从它的演变中寻找灵感,增强自己的识别能力。</p><p class="ql-block">我在阿联酋沙迦收藏到的这尊铜香炉叫冲天耳香炉,非常经典,非常古朴,非常难得。我始终相信,好炉不一定出好款,但好款一定是好炉。仔细观察这尊明代冲天耳炉入款 “ 大明宣德年制 ” 底款上面出现凹凸不平的,完全符合刀刻凿款的特征,斜着看,是有弧度的,而且这个字的平衡度和这个边的平衡度是完全达到一个平衡线的,宣德款中的 “ 德 ” 字中间少一横,正德款的 “ 德 ” 字多一横,完全符合当时明代炉的特点。千金难买心头好啊。正如收藏专家老师们说得好:明炉精巧可爱,清炉端庄霸气。</p> <p class="ql-block">在明清铜炉系列收藏里面,阿拉伯文铜炉是一枝独秀,但对阿拉伯文铜炉的断代在炉界一直有很大的争议。首先就其型来说,很多人上手一个阿拉伯文铜炉都有疑问 ,这是明代正德本朝还是清代仿的阿拉伯文铜炉?!疑问主要集中在型和款。但在铜炉鉴定当中以型款断 “炉 ”优劣易,以型款断 “ 代 ” 难上难,且在断代的问题上一直争论、纠结着。目前市面所见阿拉伯文铜炉的型来看,很多都是炉圈内定论的清代炉型,跟目前明末崇祯炉标准器型对比差异大,如就从型和款来断代,迷惑性很大。那我们先从明代的伊斯兰教说起,去揭开正德阿文炉之谜。我端详着这尊难得一见的香炉,思绪万千,我常想:为什么会在明代正德年间,出现这么多带有阿拉伯文文饰的器物呢?这就不得不谈一下明代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我们一起重温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兰教,在其在位期间(1506—1521),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宗教进行过评述,他认为:“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各执一偏,唯清真认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万世与天壤久也。”可见明正德皇帝朱厚照对伊斯兰教的推崇。他还亲自写了许多赞美伊斯兰教的诗,后来被编辑成了《御制尊真主事诗》。在这里,举其中一首作为例子,诗曰:“一教玄玄诸教迷,其中奥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却尊谁?” 明武宗朱厚照还有一个阿拉伯文的名字,叫作妙吉敖兰(mejid-Allah),意思为安拉的荣耀。</p><p class="ql-block">说完了大明明正德皇帝的故事,可能大家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朱厚照为什么会信奉伊斯兰教,是不是有什么渊缘,还是朱厚照就是明代唯一一个特例呢 ?他当然不是明代仅有的穆斯林,说起明朝皇室信奉伊斯兰教,要追溯到其开国皇帝朱元璋。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 2 位平民出身的君主。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还有争议,但其中的一派认为,朱元璋本身就是回族。在这里我们可以列举此派观点的两个主要依据 :</p> <p class="ql-block">一 )明朝时期中国穆斯林的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朱明家族、马后及随朱元璋同时起义,建立明朝的文臣武将多半是回民。然而,朱元璋登基后,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未公开宣布自己的族属和宗教信仰。但明朝皇帝从朱元璋起,除了致力于维护其政权外,也从思想、言论、行动上竭力维护、拓展本民族及其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1)明朝对伊斯兰教采取宽容、保护和鼓励发展的政策,由皇帝在全国各地敕建清真寺。阿里·阿克巴尔在《中国纪行》中说:在首都北京建有4座大清真寺,在全国各地建有90座清真寺,都是皇帝赠款修建的。不少穆斯林在朝内担任重臣,在地方担任高官。因此,伊斯兰在明朝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p><p class="ql-block">(2)明朝与阿拉伯国家之间保持着政治、贸易、文化上的关系与交流。海陆交通畅通。明朝与阿拉伯半岛、海湾国家,乃至北非、东非之间官方使团和民间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从1405年到1433年之间明朝派穆斯林航海家郑和先后率庞大的舰队7次下西洋,到达了南洋群岛、阿拉伯海、印度洋沿岸各国,到达了霍尔姆兹海峡、左法尔、亚丁,越过曼德海峡直达吉达、麦加。郑和同舰队上的穆斯林成员完成了朝觐功课,并到达东非沿岸,先后共到达了35个国家,向海外炫耀明朝的富强,扩大其影响。</p><p class="ql-block">(3)波斯旅行家赛义德·阿里·阿克巴尔于1500游历中国,于1516年在当时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用波斯语写成《中国纪行》一书,作为礼物奉献给土耳其素丹赛利姆一世。该书全面介绍了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状况。这书里面介绍了明朝王室与伊斯兰教的关系,说:“宫廷内有皇帝专用的清真寺,有宣礼员,主麻日(星期五)皇帝到城外的清真寺做聚礼,以及穆斯林文臣武将对明朝开国的贡献、皇帝对他们的重用等。说:“从皇帝的某些行为看,他已信奉伊斯兰教了,然而由于害怕丧失权力,他不能对此公开宣布。这是因为他的国家风俗和法规所规定的……。”并指出明统治者在崇奉佛教的同时,对伊斯兰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以及景泰帝之子归信伊斯兰教等情况。阿里·阿克巴尔的描述是他亲眼所见,与中国民间的传说相吻合。《中国纪行》到19世纪才在伊斯坦布尔皇宫档案库中发现,引起各国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它是继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14世纪《伊本·白图泰游记》后全面介绍中国的文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正德皇帝朱厚照信奉伊斯兰教</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在明代正德(1505年-1521年)年间,宫廷御用品出现这么多带有阿拉伯文文饰的器物呢?这就不得不谈一下正德王室与伊斯兰教信仰。</p><p class="ql-block">明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明武宗(正德帝)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帝王,对各宗教都有所研究,唯独对伊斯兰教认识尤深,感情尤厚。根据《明史》的记载,一般人</p><p class="ql-block">认为“豹房”乃是武宗饲养豹只玩耍淫乐的场所。实际上,“豹房新寺”乃是武宗在宫内为自己修建的清真寺,是他潜身修炼的场所,也是国家的决策场所。武宗禁民间畜猪、食猪肉是在“豹房新寺”内决定的。“其‘豹房’实多回人……怂恿之……。”(《癸巳存稿》);所谓“番僧”乃是武宗从伊斯兰国家聘请来华的伊斯兰学者、顾问。这些学者可能是苏菲派,因为当时伊斯兰世界苏菲派盛行。有些苏菲派信士在夜间举行“尔麦里”(功修)、念“迪克尔“(赞主赞圣),其调悦耳动听。有些苏菲派信士举行“尔麦里”时伴以音乐、舞蹈。而这些学者或传教士;包括中国的阿訇都可以携带眷属,举行“尔麦里”时,男女教徒又在一起,且宫内后妃多回民,“其间多回人,后宫回宠亦众。”这可能是《明史》所谓的“番僧”、“教坊司乐人”、“回宠”、“恣声伎为乐”。由此可见,“豹房新寺”不是什么武宗‘秘戏淫乐”场所,而是举行礼拜和宗教功修的神圣的清真寺。武宗还自名“妙吉·敖兰”此语为阿拉伯语(Mejid一Allah)的音译,意为“真主的荣耀。”由此我们还可以推断出武宗接受了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学说。在《明书·武宗本纪》载:“正德十四年九月,上次保定,禁民间畜猪,著为令”。说明武宗正德皇帝亲自推行伊斯兰教律,从侧面也反映出明代的伊斯兰教达信仰在正德年间达到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在这种背景下,正德时期出现大量的具有强烈的伊斯兰教文化元素的瓷器或其他器物实属合理,另外这时期的瓷器制作逐渐改变了前朝细致,小巧的风格,更多生产出造型厚重的大件器物。</p> <p class="ql-block">三、与“永宣造像”一脉相承的正德阿拉伯文炉</p><p class="ql-block">明朝宫廷造像始于永乐皇帝时。永乐时期是明朝经营西藏的重要时期,也是明朝治藏政策的完善和定型时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一改太祖时期招谕、安抚的治藏政策,而转向建立以僧王为首的僧官制度,对西藏上层僧侣广行封赏。《明史》对此有专门记载:“初,太祖招徕番僧,本借以化愚俗,弭边患,授国师、大国师者不过四五人。至成祖兼崇其教,自阐化及二王外,授西天佛子者二,灌顶大国师者九,灌顶国师者十有八,其他禅师、僧官不可悉数。”成祖的这种大规模分封活动,在藏地掀起了一股受封热潮,一时间藏地大大小小的僧侣纷纷朝觐请封或遣使来京,而明成祖几乎来者不拒,皆予封号、官职,并赏赐大量珍贵礼物。到宣德时期,这种分封和赏赐仍继续不断。在永乐和宣德赏赐的礼物中,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类似赐赠在《明史》和《明实录》等史料中记载颇多。因此可以说,明朝宫廷造像的产生是与明朝对西藏实施的“众封多建”的宗教政策密不可分的,是明朝宗教政治的产物。永乐、宣德之后,永宣时期盛行的宫廷造像却突然销声匿迹了,至今我们也没有发现一尊永宣之后宫廷制作的藏式佛像。其中原因可能跟后朝皇帝的信仰及政治政策有关。</p> <p class="ql-block">到正德年间,政府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继续保持着政治、贸易、文化上的关系与交流。信仰伊斯兰教的正德皇帝在全国赠款修建清真寺庙及不少穆斯林在朝内担任重臣。出于以上历史背景分析,正德时期出现这类阿拉伯文装饰的铜炉并非偶然,由此得知,这些铜炉多是正德皇帝御用或赏赐铜器。这类等级铜器,自然不能模仿前朝宣德炉的样式,他们需要开创一些新的炉型,这些形式和款需明显的区别宣德三年之炉型。在设计师的努力下,厚重扳耳押经,朝冠炉,钵,鬲等型式随之出现,款落正德年制篆书或大明正德年制楷书款。正德炉在皮色上几乎都是矿物红色,作为伊斯兰教使用的香炉本应以绿色外皮为先,却选择用红色做炉外皮(汉族人尚红的习俗),从民族角度猜测作为皇帝也是用心良苦。作为御用铜器,这批正德炉如同永宣造像一样,不惜工本,施以大量的铜矿精练,铸造出厚重胎体,形制稳重霸气,以炉身带阿拉伯文纹饰为标志的正德炉,他们代表王室的伊斯兰教信仰及审美标准。在官铸铜炉外,同时期民间作坊也有铸造一些正德炉,款识有 “ 宣德年制 “ 年号仿款,另外还有写年月纪年款,如 “ 大明正德五年钦赐回回掌教 “ 类似作品,但在品质上不及官造炉。</p> <p class="ql-block">大明正德官造(1506-1521)铜炉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1. 装饰阿拉伯文字是大明正德时期的典型时代特征 ;</p><p class="ql-block">2. 阿拉伯文书法上的完美,珍珠地感观上的虔诚。</p><p class="ql-block">3. 铜炉表皮-偏紫光的红皮色,俗称“正德红”(后期脱落红皮露黄铜的例外)。</p><p class="ql-block">4. 铜质为精黄铜,形制稳重,炉壁以厚胎为主流。</p><p class="ql-block">5. 工艺精湛,内堂打磨细致,带有微旋文痕迹。</p><p class="ql-block">6. 款识以大明正德年制两行六字楷书和正德年制两行四字篆书为标准官款。</p> <p class="ql-block">四、后仿制品的由来</p><p class="ql-block">(1)明中晚期社会动荡至民间铜炉发展的高峰期</p><p class="ql-block">明中晚期国家时局动荡,明代官方已无力再大规模铸造铜炉,大儒大才之人报效国家无门,转而隐匿山林,远离政治,终日读书,习画,焚香。书房案头上除笔墨纸砚外,必安置宣炉一口,文人参与制作与铸造宣炉,在当时非常流行,于是民间作坊兴起铜炉定制。因为信仰问题,这时候的炉型主要还停留在仿制“宣三”炉型范畴内,尚未发现明末仿制阿文炉器型。款式一般以斋堂,吉语,姓氏、诗文为主。以崇祯时期小作坊铸炉作为明朝铜炉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只不过这个高峰期是以民间作坊铸造铜炉为主流。</p><p class="ql-block">(2)清“康、雍、乾”三朝官方制作铜炉:</p><p class="ql-block">明亡清朝建立后,国立强盛的“康雍乾”三朝代,出于社会风俗、宗教及政治的需求,再次进行官方制作铜炉。根据现存实物来看,这批铜炉有一定的数量存世,说明当时是有一定规模的制作。它们在型制、打磨、尺寸、重量、落款等制作工艺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从这批官造炉来分析,可以看出当时是把明朝两次官方铸造的铜炉按清朝王室的审美要求,各取优点(取宣德年号落款和正德炉的型制)进行二合一的创新。</p><p class="ql-block">这时期的官造炉款识极少量落本朝年号,多数落宣德年号寄托款(宣德炉名气太大,可能是出于社会的需求),但书写字体有变化,带有清朝自身审美的书法结构,落“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或“宣德年制”、“宣德年”及“宣德”悬针体篆书。悬针体篆书是三代炉官造的典型代表,是仿西汉王莽时期创造的悬针体篆,字体工整,笔画纤细深峻,运用在铜炉款上也算是一种书法创新。炉型则继承正德炉那种端正、厚重、严谨、大气的皇家型制。</p><p class="ql-block">清三朝(1662-1795)官造铜炉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1. 型制霸气端庄、厚重规整、炉细节优美。</p><p class="ql-block">2. 制作尺度严谨、工艺精致、内堂打磨极细。</p><p class="ql-block">3. 款识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和宣德年制四字,三字,两字篆书为主流官款,少量带本朝年号。底款结构严谨,字体规整,金石有力度。</p> <p class="ql-block">从存世量的正德本朝和“康、雍、乾”三朝官方制作铜炉型制分析可以证明正德年间制作的铜炉形制得到清朝满族官方的认可,并得到继承和发扬。(这种没有继承明末崇祯炉型的样式变化,很大程度上也是满族入侵,明朝上层阶级被杀殆尽,自此汉族文人在清早期多被排斥在核心政治之外,满清官方自然不会接纳明末文人喜好的炉型审美标准)。他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元素代表大清国皇家的审美标准,而正德炉型恰符合他们的标准。这就是不同阶级统治初期的文化审美差异。</p> <p class="ql-block">铜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香道具之一。据传传说宣德年间,暹罗国进贡了一批风磨铜,朱瞻基责成吕震和吴邦佐参照宋代瓷器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反复提炼8至12次后铸造出3000件香炉,即宣德炉。此说法因实物与文献的缺失,暂时不可考。然而,明清宣炉的艺术成就却是中国香道具的高峰。明清宣炉大多追摹宣德,故而以宣德年号落款者为多,另有纪年,堂名,姓氏,诗文等款识,亦称吉语款,</p> <p class="ql-block">从上图“铜炉基因传承分析图”可以看出一个有规律的现象,宣德三年的铜炉风格基因传承给明末清初的铜炉,正德铜炉风格基因传承给康雍乾三代的铜炉,这属于典型的隔代基因传承。</p><p class="ql-block">(3)清中后期及民国制作铜炉:</p><p class="ql-block">清中期也有仿制阿文炉的铜炉,但制作工艺,特别是在铜质,阿拉伯文书写和珍珠颗粒的斩刻都有区别于正德本朝炉,且底款一般落宣德年号款以区别正德本朝阿拉伯文铜炉。至于清晚期和民国仿制阿拉伯文铜炉,虽然底也有落款正德年号的,但制作工艺粗糙,型制已完全走样。则不再本研究范围之内。</p> <p class="ql-block">五、小结总述:</p><p class="ql-block">在明清宣德炉当中,有明确历史记载大规模铸造官炉的只有“宣德三年、正德期间和清康雍乾三朝”时期。从史记来看宣德三年铸造的炉型选自宋元名窑及《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进行模仿,型制上并无多少创新。到正德年间伊斯兰教信仰达到鼎盛时期,朝廷作坊进行高规格的创新设计,铸造出一批明显区别于宣德三年的阿拉伯文炉作为御用品。</p><p class="ql-block">清代虽也有一些铜炉直接在炉身纹饰阿拉伯文,但在款上有区别,多落宣德年号的寄托款。这可以说是今人对模仿前朝器物一种潜在敬重规制的约束,以区别本朝炉。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政治不稳,社会动乱,民间作坊仿制铜炉就没有受潜在规制约束,明式清式铜炉样式都有仿制,但因为制作工艺粗造,型制及神韵已完全走样。</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宣三”的铜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精炼黄铜)铸成的精品铜器。那正德炉型设计应该说是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走向大胆创新,借古不复古,设计一批全新的精品炉型,代表信仰伊斯兰教的正德皇帝和回回教王室成员的艺术审美标准。这批炉子出来后如同宣德三年后的景泰铜炉工艺,对后世特别是清三代影响巨大。但在汉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正德明室“回化中华”的种种努力,难以实现,力不从心。加上明中晚期社会动荡及后代帝王的信仰不同,正德阿文炉如同永宣造像一样,在正德后,宫廷制作阿拉伯文铜炉销声匿迹。</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发布这座“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铜香炉,见证了中华古国与阿拉伯穆斯林渊远流长的历史产物,值得珍藏和传承。我收藏的这件正德系明代中期黄铜香炉,它出生于阿联酋沙迦,籍贯中国明代。它是圆柱马蹄形黄铜香炉,造型古朴、别致、素净,唯显恬静素雅,朴实无华,它是明代的香炉的中的奇葩,它叫冲天耳炉,非常精美,尤其是在其正面与反面都开光,在开光处,都装饰了阿拉伯文的文字。然而,阿拉伯文和云间图相似的音标,浑然一体,从器物装饰的阿拉伯文都是来自阿拉伯穆斯林《可兰经》教义上的用语和赞美真主词语 “ 一切赞颂全归安拉 ”“ 一切尊严全归安拉 ”“ 伟大尊崇全归安拉 ”,从这种用阿拉伯文作为图案开光装饰的器物,是典型的明代正德年间器物的特点。这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见证和产物。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执政(1505—1521)只有十六年,本朝款存世量少,更是显得弥足珍贵了。我记得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就展示过一件带有阿拉伯文装饰的明正德年间的铜香炉。在明代,制作香炉都是运用当时先进的失蜡法技术制作工艺,经过打磨之后找不出任何拼模铸口的痕迹,炉身光洁素净,铜质细腻纯净,黄闪金光,显然这铜质是经过多次提炼后才铸造的,手感有沉重感。当时做出来的香炉都是没有款的,(1428年的宣德炉)是直接在铜上面后雕凿刻款,所以明代出来的香炉都是刻款,到了清代初期慢慢地引用了铸后修刻的款工艺。这是鉴赏的要点。</p> <p class="ql-block">我敬畏之心轻轻的抱着这尊黄闪金光,显然这铜是经过数次提炼后才铸造的冲天耳炉,我越来越感到它的简朴素净又得庄重之感,该炉包浆厚重,有一种自然的宝光,非年代久远而不能逮。因此从该炉的造型、工艺、铜质、款式,以及包浆诸多方面来分析,应是明代中期正德年系的真品铜香炉无疑。它既继承了宣德炉的铸造和装饰风格;又具有明代中期铜香炉的时代特征。其实明代中期铸造的铜香炉,在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全盘继承了宣德炉的传统,唯显恬静素雅,朴实无华,所以在当时的许多工艺美术品上,包括铜香炉或瓷器,有的就铸有伊斯兰文字的装饰。明代中期的正德系铜香炉,现存世量很少,至于带本朝款的更是凤毛麟角,诚可珍之宝之。以前世人仅以宣德铜炉为范,殊不知正德铜香炉亦不逊色啊。</p> <p class="ql-block">我为拥有这尊明代正德系冲天耳炉而感到自豪和荣幸,它像流离失所的颠沛了五百多年了,而今我非常高兴的在阿联酋沙迦找到了它,意义非凡,因为阿联酋迪拜已经成为一个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交融、和平相处的典范,正如尊敬的穆罕默德 · 本 · 拉希德 · 阿勒马克图姆酋长殿下教导那样 “ 尊重他人的宗教和信仰,这样他人才能尊重我们的宗教和信仰,但是尊重并不是恩赐,而要去争取。 ” 尊敬的酋长殿下的智慧、睿智和追求卓越的心仪的“魅力图画”已经在迪拜化为现实,迪拜已经成为一片祥和的绿洲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我为什么如此地喜爱收藏,因为收藏每一件艺术品总是迫使我深入研究和学习历史,了解事物本身的价值和渊源,迫使我要读懂它,有压力和喜悦交融,要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才能让我更有机会拜师求学,抛砖引玉,回味专家老师的教诲,我不能总是做“老听众”、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一知半解和固步自封”,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做到了“见贤思齐”,拜师求学。我要做时间的主人。而且人是活到老就要学到老的。我满腔热情地拥抱着这尊明代冲天耳炉,像似一位久违的亲人和它一起合影,我会珍爱着它!我会陪伴着它!我会续写着它新的重生篇章。</p> <p class="ql-block">“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p><p class="ql-block">心若年轻,岁月不老;</p><p class="ql-block">你若不老,岁月静好。</p><p class="ql-block">与时俱进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裘永泰与您分享和共勉。</p><p class="ql-block">上海市收藏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海外Symbolqiu 收藏阁</p><p class="ql-block">裘永泰 2022年3月13日周末 零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