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劳燕双飞”,语自《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比喻离别,而这里的燕指家燕一类,属候鸟;劳,就是伯劳一类了。伯劳样子都蛮像的,按《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说法,中国有11种,多为候鸟,而棕背伯劳在整个长江以南(也包括部分以北区域)是留鸟。棕背伯劳是鸟类中的捕猎能手,它们经常伫立在高高的枝头,目光犀利地巡视四周,其霸气侧漏的模样,被称之为“小猛禽”。</p> <p class="ql-block"> 棕背伯劳,别名海南鵙、大红背伯劳、桂来姆等。是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一种中型鸣禽,是伯劳中体型较大者,体长23-28厘米。共11个亚种。棕背伯劳前额黑色,眼先、眼周和耳羽黑色,形成一条宽阔的黑色贯眼纹,头顶至上背灰色(西南亚种黑色)。下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棕色,翅上覆羽黑色,大覆羽具窄的棕色羽缘。</p> <p class="ql-block"> 棕背伯劳,飞羽黑色,内侧飞羽外翈羽缘棕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或棕白色,形成白色翅斑并明显露出于翅覆羽外。尾羽黑色,外侧尾羽外翈具棕色羽缘和端斑。颏、喉和腹中部白色,其余下体淡棕色或棕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棕红色或浅棕色。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p> <p class="ql-block"> 棕背伯劳,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夏季可上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次生阔叶林和混交林的林缘地带。有时也到园林、农田、村宅河流附近,活动。繁殖期间常站在树顶端枝头高声鸣叫,并能模仿红嘴相思鸟、黄鹂等其他鸟类的鸣叫声,鸣声悠扬、婉转悦耳。有时边鸣唱边从树顶端向空中飞出数米,快速地扇动两翅,然后又停落到原处。</p> <p class="ql-block"> 棕背伯劳,留鸟。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单独活动。常见在林旁、农田、果园、河谷、路旁和林缘地带的乔木树上与灌丛中活动,有时也见在田间和路边的电线上东张西望,一旦发现猎物,立刻飞去追捕,然后返回原处吞吃。性凶猛,不仅善于捕食昆虫,也能捕杀小鸟、蛙和啮齿类。领域性甚强,特别是繁殖期间,常常保卫自己的领域而驱赶入侵者,当见人或情绪激动时,尾常向两边不停地摆动。</p> <p class="ql-block"> 棕背伯劳,是一种肉食性鸟类,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鞘翅目金龟甲、半翅目椿象、直翅目蝗虫、蟋蟀、蚱蜢,革翅目蠼蝗,蜻蜓目豆娘,膜翅目胡蜂、蚂蚁等。此外也捕食小鸟、青蛙、蜥蜴和鼠类,偶尔也吃少量植物种子。</p> <p class="ql-block"> 棕背伯劳,繁殖期4-7月。在中国海南岛等亚热带地区稍早些,多在3月份即已开始繁殖,4月末已见离巢幼鸟,在四川多在4月开始繁殖。4月初雄鸟开始占领巢域,每天一早即站在巢域中树的顶枝上鸣叫,对进入领域内的同种雄鸟加以驱赶,领域性甚强。4月中下旬开始成对和营巢。置巢于树上或高的灌木上,距地高1-8米。巢呈碗状或杯状。营巢材料通常就地取材,主要由细枝、枯草茎、枯草叶、树叶、竹叶以及其他植物纤维构成,内垫棕丝和细软的草茎、须根。</p> <p class="ql-block"> 棕背伯劳,种群数量较普遍,是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较为常见的低山疏林灌丛鸟类。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北达甘肃兰州和陕西汉中,西抵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东南部,东至东南沿海,南到广西、广东、香港、福建、台湾和海南岛。该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2016年,无危。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摄 影:海阔天空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 class="ql-block">音 乐:僳傈娃娃组合《大美盈江》</p><p class="ql-block">拍摄地:云南滇西盈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