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通篇托物寓意,借伯乐相马的故事,运用比喻,宛转地说明道理,构思精巧,形象生动。全文语言简炼,长短句相间,语气有陈述、疑问、感叹,行文富于变化,达到了说理深刻、论证有力的效果。</p> 名篇朗诵:<div><b><i>马 说</i></b></div><div>作者:韩愈(唐)<b><i><br></i></b></div><div>朗诵:杨永茂</div> <p class="ql-block">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p><p class="ql-block">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p><p class="ql-block">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p><p class="ql-block">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p><p class="ql-block">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p> <b>译文</b><br>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br>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br>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br><br><b>注释</b><br>伯乐: 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br>千里马: 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br>而: 表转折。可是,但是。<br>故虽有名马: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br>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br>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br>不以千里称也: 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出名。<br>马之千里者: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br>一食: 吃一顿。食,吃。<br>或: 有时。<br>尽: 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br>粟: 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读“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br>食马者: 食,通“饲”,喂。其:指千里马,代词。<br>是: 这样,指示代词。<br>虽: 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能:本领。<br>足: 足够。<br>才: 才能。<br>美: 美好的素质。<br>外见: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br>且: 犹,尚且。<br>欲: 想要。<br>等: 等同,一样。<br>不可得: 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br>安: 怎么,哪里,疑问代词。<br>求: 要求。<br>策之: 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br>以其道: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br>食之: 食,通“饲”,喂。<br>尽其材: 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竭尽,发挥出。<br>鸣: 马嘶。<br>通其意: 通晓它的意思。<br>执: 拿。<br>策: 马鞭。<br>临: 面对。<br>呜呼: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br>邪: 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br>知: 懂得,了解,认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