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你当飞往你的山》的读后感想和一点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书英文名称《Educated:A MEMOIR》(教育,一个回忆录或一个自传式回忆录),简短、写实,没有任何评判的意味,留给读者自己判断和体会的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文名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来自《圣经》中一段话 “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的中文翻译。根据内容来看,这个名称也算贴切,而且赋予了本书一种积极的色彩,有劝导和教育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作者塔拉讲述了自己成长经历。她出生在巴克峰的摩门教徒家庭,是七个孩子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个摩门教的笃信者,脾气暴躁、偏激、强硬,在家中拥有绝对的霸权,全家人都必须听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不允许孩子们去上学、就医,对政府及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敌意和不信任,告诉孩子们去上学、有病就医是魔鬼行为。他要求孩子们在他的指挥下,为世界末日做各种准备。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要替他干活。孩子们在家学习,学习的内容就是圣经及相关宗教书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拉整个童年、少年时期,与父母哥哥姐姐一起生活在雪山脚下的废品厂。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跟着父亲拆解废旧汽车、搭建钢梁……她目睹了父亲、母亲、哥哥们在严重烧伤、车祸、坠楼等情况下,不去医院,全靠妈妈自制的精油药膏和自身免疫力康复的可怕过程。</p> <p class="ql-block">她自己多次在为父亲工作的时候遭遇险境,受到巨大伤痛却被父亲故意忽视。因为不听二哥肖恩的话或稍有反驳就被踢被打,头被按到马桶里,因参加唱诗班或跳舞班穿得稍微亮丽一些而不断被哥哥和爸爸骂作妓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情况下,塔位产生了去上学的念头。二哥泰勒安静,喜欢音乐和读书,看够了家中所发生的一切后,主动逃离了大山,外出求学。他鼓励塔拉去上大学,并指导她完成大学申请(所以书的序前写着:献给泰勒)。塔拉通过自学考试上了教会大学,走出了巴克峰。</p> <p class="ql-block">因为与新世界的格格不入,塔拉度过了很长时间的混乱期和适应期,最终在教授、同学和朋友们的帮助下,在她自己的努力下,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哲学硕士和历史学博士,也获得过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一个17岁前从未上过学的孩子,到全球顶尖大学的博士,她这一路走来,既有对知识、对历史和文明的渴求,更多的是,她想弄清她的家人和自己是怎么回事,在蛮荒与科学,在混沌与明晰,在谎言与真相中,她一路探寻,一路思索,一路挣扎,在回到过去还是继续前进中,她跌跌撞撞,甚至会梦游与发疯,但最终她勇敢地与过去说再见,勇敢地对父亲的意识控制和亲情纠葛说“不”,完成了自我救赎。</p> <p class="ql-block">整本书的文字并不优美流畅,她只是通过回忆记录下当时的场景,很多地方读起来甚至有些不解,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也只能靠脑补。读的过程充满了疑惑、气愤和感叹,有时也在想,这是真的吗?是不是编造的?她在告诉我们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这是一个极端家庭的故事,但仍然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留意和思考: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到底有多深远?教育,或者说读书,或者说有意识跳脱出原生家庭,有多困难?假设每个人都是一只鸟,为什么应当飞向你的山?你的山在哪里?如何飞向你的山?</p> <p class="ql-block">家庭既是爱的源头,其实也是认知的藩篱。亲情是根,是每个人都很难舍弃的。如果亲情是对自我的巨大挑战,两者的协调就会非常困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拉后来虽然已经逃离了大山,但她却对巴克峰频频回头,她一次又一次回去,却一次又一次被哥哥、爸爸和妈妈伤害。被伤害后,她决定以后不再回来,但一到假期,她就惦记回家。因为她把哥哥打女朋友、打姐姐、打她的事实说出来,希望求证父母,让哥哥从此收手,明知事实的父母却说她在撒谎,说她是叛徒、魔鬼。爸妈在她在哈佛求学期间专程来找她,希望她收回自己的主张,推翻自己的念头,让她回到被父母哥哥控制的过去。她最终没有让步,但因此也彻底与家人成为陌路。</p> <p class="ql-block">失去家人,她痛苦万分。她说“我在剑桥越开心,就越因为觉得自己背叛了巴克峰而散发着恶臭”。从小生长在巴克峰,过去的一切已经长成了她的血肉,舍弃过去就是对自己的否定,这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太难了。好在后来外祖父、阿姨、舅舅和表姐们接纳了她,亲切地把她当作家人,她才感觉自己有了归属感,在这世上并不孤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这段内容,你会觉得她出来回去、出来回去,一直在转圈圈,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想想自己对家庭的感情,最终你会理解并同情她。</p> <p class="ql-block">塔拉在书中写道:我的家人从中间一分两半——三个离开了大山,四个留了下来。三个获得博士学位,四个没有高中文凭。裂痕已经出现,而且越来越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七个孩子同是父母所生,差距却如此之大?真如书中所说,是教育?我觉得不完全是。在这里,教育是果,是过程中的力量,却不是因。</p> <p class="ql-block">人有求生本能。不管是泰勒还是塔拉,能够走出大山,是看够了家庭的所作所为,受够了父亲和哥哥的野蛮行径,才滋生了逃走的念头。此外,求知欲应该也是人天生的本性,会从身体里自然而然地生长。但孩子如果受到父母的约束,自己又没有一颗善感的心、理性的头脑,就会在父母认知的天花板下毫无知觉地生存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家长精神和理念的控制勇敢说不,底气从哪里来?善感的心和理性的头脑,从哪里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拥有好奇心,拥有开放的心态,愿意去见识家庭以外更大的世界。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是很强的助推力。当你见过更大的世界,获得未曾了解过的信息,你就会对过去有比较,也会暗暗增长突破的勇气,摆脱家人或他人的影响与控制,从而使做自己、坚持自己成为可能。</p> <p class="ql-block">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感受过美好和温暖,其实TA是坚硬的,不柔软,不敢相信自己也有权力、值得过有爱的生活。这种坚硬,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内心自卑、退缩,表面又假装坚硬无比,就像塔拉刚刚走出大山进入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初,她无法敞开心扉与同学相处,她怕他们知道她的家庭和别人不一样,也怕他们知道她一无所知。她拒绝交往,无法与老师沟通交流,直到学习坚持不下去,有可能重回大山,她才尝试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幸运的是,在求学过程中,她遇到了肯帮助她、推荐她,给她信任,关注她成长的主教和两个教授,让她的才华有了施展的机会。他们,是她成长路上非常关键的“贵人”。</p> <p class="ql-block">敢于面对自己的伤痛、面对曾经所经历的一切,是自我救赎的开始。但,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拉长期处于那种疯狂野蛮原始的家庭状况,面对父母沉浸在自己的信仰、劳作和谎言中,她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她在山外感受到世界那么美好,觉得是有问题的。她觉得自己背叛了原来长期所处的环境,故而认为自己有罪。在半信半疑之中,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她研究摩门教的历史,寻找从小父亲给她灌输故事的真相,慢慢明白过来。</p> <p class="ql-block">塔拉后来在剑桥改变了自己,她开始相信自己是属于剑桥的人,她值得这么好的生活。她开始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向朋友们坦承她从未上过学,向他们描述巴克峰,告诉他们她曾经贫穷而无知,她不再有羞耻感,不再把过去当作自己的负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她获得了来自朋友的理解和爱,也获得了面向未来的力量。如她所说,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p> <p class="ql-block">父母大多喜欢顺从、听话、按他们想法处事的孩子。能够掌控一切,包括孩子,这也是一种本能。但如果他们固步自封,他们的认知水平,就会成为阻碍孩子进步和成长的界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了此书,很希望孩子们能够有意识地突破父母的局限,了解父母对自己有不好的影响时,想法去改变和完善自己。也特别希望有更多的父母能够思考:在你抱怨孩子不如意的时候,你为孩子提供了怎样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你的认知、你的行为对孩子产生了什么影响?你为什么会讨厌“不听话”的孩子?你在坚持什么?</p> <p class="ql-block">塔拉在书中点题: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我称之为: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只有一件事》对于关系的阐述,我觉得用于亲子关系的衡量,非常贴切:其一,孩子想不想跟你在一起;其二,孩子想不想和你一样。德国教育学家福禄培尔说:教育之道,爱与榜样,除此无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觉得,在整个教育的链条中,父母的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事情。</span></p> <p class="ql-block">书中还有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塔拉他们家发生过两次重大车祸,从楼上摔下,重度烧伤等严重受伤事件,没有就医,靠妈妈自制的精油药膏就都康复了,真的很神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肉体也是自我的部分,这个不能忽视。我在想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到。或许有三个原因:第一,身体有很强的自我治愈和康复的能力,尤其是一直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第二,妈妈的精油药膏,是大自然赐予的精华,确实有用。第三,塔拉爸爸常说的,受伤是上帝的旨意,康复也是上帝的旨意。抱有这样的信仰和理念,他们对生死和受伤看得很淡,所以不焦虑不绝望,反倒给身体注入了生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