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维克多·罗恩菲德</p><p class="ql-block">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艺术教育教授,他强调美术教学应以儿童为中心,认为应当通过适当的媒介材料和主题激发儿童的兴趣,提出应该根据儿童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来设计课程,出版了多部关于艺术教育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美国教育力量的代表,他的工具论美术教育思想影响了美国和西方乃至全球的许多艺术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是专门为父母量身打造的。当然它也适用于直接跟孩子打交道,并想通过艺术创作来帮助孩子成长的任何人。本书探讨了在家里推动艺术创作时,父母应该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克服遇到的困难。本书阐释了孩子的艺术创作,与其个性成长之间的联系。此外,它还涉及我们应该为孩子的艺术创作,送什么样的美术材料和空间。事实上,本书集结了近六年来作者在全国巡回演讲时所回答的来自父母的众多问题。作者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和广泛的调研,把这些问题按照年龄顺序一一作答。首先,作者讨论了儿童美术的意义和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儿童美术以及儿童美术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讨论了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艺术创作。本书讨论的重点是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在艺术创作上可能会遇到的主要问题。所以,作为父母或是作为老师的你,可以根据孩子身上的问题来进行快速的查找。并且得到一些有效方法的指导。</p> 4—7岁:建立“真实的”关系 <p class="ql-block"><b>意义:</b></p><p class="ql-block">建立更具有识别度的关系,把握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开始绘画人和实物。</p><p class="ql-block"><b>可能遇到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1.天空画成黄色,人物画成蓝色:不要去干预,颜色不重要,让孩子享受感受和创作的过程,如果要引导,以感觉和色彩的认知基础上进行启发。</p><p class="ql-block">2.比例不对:比例是建立在孩子的感情认知基础上,不要干预。</p><p class="ql-block">3.使用蜡笔的时候不敢用力:给孩子新蜡笔的时候折断,更容易让孩子放开去表达。</p><p class="ql-block">4.除了绘画,孩子需要参与其他的活动吗:非常建议使用多种材料进行创造活动。</p><p class="ql-block">5.必须把孩子的作品保留下来吗:孩子完成创作后就不关注这幅作品了,家长也不必要延长作品的关注度,可以保留一段时间的作品。</p><p class="ql-block">6.买颜料时:黄、红、蓝、绿、棕、黑、白,不用太多,让孩子多尝试混色的乐趣。</p><p class="ql-block"><b>此阶段的特点:</b></p><p class="ql-block">物体会随意散落在纸上、不是真实颜色、不成比例、可以用黏土的其他材料创作。</p> 7—10岁 确立自信的阶段 <p class="ql-block"><b>意义:</b></p><p class="ql-block">通过作品差异表达作品背后创作的东西,形成性格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可能遇到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1.画的还是不成比例:如果比例总是正确的,表明孩子的个人体验从未触动过他的感情。</p><p class="ql-block">2.孩子总是把天空画在纸的最上方:不用干涉,让孩子独立思考,只要孩子在视觉上意识到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天空与大地显然交汇在地平线。</p><p class="ql-block">3.孩子总是在天空上画太阳:不要纠正这种画法,需要孩子自己建立这种概念,否则会剥夺自信心,当孩子运用观察能力后,就会改变。</p><p class="ql-block">4.孩子画的东西总是斜的:是一种空间表达的方式,父母需要来适应孩子的这种思维,而不是把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p><p class="ql-block">5.孩子总用同一种颜色表现同一种物体:是孩子体验和表达掌控感的快乐。</p><p class="ql-block">6.孩子总是不混合颜色:该年龄段很难用眼睛观察到色彩的特性和差异,要鼓励孩子自由表达。</p> 10—12岁:发掘和意识到集体合作 <p class="ql-block"><b>父母应该做:</b>了解团队合作对孩子的意义、鼓励孩子与团队进行小创作</p><p class="ql-block"><b>可能遇到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1.孩子似乎在强调男生女生之间的差异:该年龄段的孩子,对自己、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社会地位会越来越敏感,不要压制这种想法,允许孩子将这种想法融入到创作中。</p><p class="ql-block">2.孩子的作品看上去很呆板:如果作品中元素之间关联性少,有可能是孩子孤独的表现,需要父母注意。</p> <p class="ql-block">  作为老师,对孩子的艺术创作来说,不要太看重结果。孩子的艺术创作并不是为了画一张画,而是在画他对事物的认知、他和事物的情感关系。无论我们从孩子的图画中看到的多么不真实,那都是出自于他们的思维甚至是眼睛,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这些因素,在孩子的幼年阶段,我们需要培养的更多是一种品格和心态,而不是画家。面对孩子主要以引导为主,尽量不要给孩子灌输自己的主观想法,在美术创作中,过度的“帮助”孩子是对孩子自由创作和自信的干扰。如果孩子说老师我不会画,你可不可以帮我画?我们就要思考一下,是不是以下四种原因造成这种情况:</p><p class="ql-block">1. 经常性地错误批评孩子的作品。</p><p class="ql-block">2. 孩子可能不太确定想要画什么主题。</p><p class="ql-block">3. 可能缺乏足够强烈和真实的体验。</p><p class="ql-block">4. 孩子习惯了复制和临摹。</p><p class="ql-block">那孩子让我们帮忙画画,我们该怎么办?直接帮助孩子们画他们想要的东西,或者画一幅示范画供孩子们模仿和学习,都不能被视为有意义的帮助。从长远来看,它会干扰孩子们自由创作的信心和意愿,最终让孩子们不敢也不愿意拿起笔,因为“我不会画画”。我们应该把“帮助”换成“引导”。例如,可以问一些问题来唤起孩子们对他们想表达的事物细节的记忆,增强对体验的敏感度等等,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艺术的创造源于具体的经验。我希望艺术真走进我们身边,陪伴孩子们成长,提升孩子们的个性和幸福感。</p>

孩子

艺术创作

创作

作品

父母

儿童

美术

艺术

表达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