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媒体上讨论健康理念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些人经常把“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挂在嘴边。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对这句话的来龙去脉知之寥寥,言语中对于当代医生的角色颇有微词。所以,我觉得有必要一探究竟。 一、上医治未病 要说清楚这个事情,还要从一个战国时期的故事讲起。相传魏文王曾经问名医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你家兄弟三人精于医术,谁的水平最高呀?”扁鹊躬身答曰:“长兄扁雁最佳,中兄扁鸿次之,我最差。”文王觉得诧异,追问到:“你名气最大,怎么会是最差的医生呢?”扁鹊答:“吾家兄长善治未病之病,他能于患者病情发作之前铲除病因,一般人看不出门道,所以,他的名气也就仅限于我们家人知道;二哥善治将病之病,将疾病解决于病情初起时,大家都以为他只能治轻病,所以,也就邻里乡亲知道他小有名气;我本人擅长已病之病,多施药救治那些病情严重的患者,有起死回生之妙,带给人们的震撼最大,故此大家都认为我医术高明,因此而天下皆知。”<br>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上医的角色定位也因此故事而清晰可见。首先,扁鹊口中的上医是医生,而且是水平最高的医生;其次,故事传达的一个观念是:能治疗危重症的医生并不“高明”。那么,事实是什么呐?就请看一下韩非子笔下的《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如下:“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br> 这篇文章虽然是以寓言故事的方式告诫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善于直面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措施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转。文章同时也从蔡桓公在其疾病初起时的讳疾忌医,到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经历,展示了扁鹊高超的洞察力、防患于未然的医治能力和努力。难道说扁鹊的医术真的就不如其两位长兄吗?显然是不全面的,只不过是扁鹊在文王那里自谦而已。<br> 二、上医医国 时间到了大唐盛世。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在《诸论·论诊候第四》卷中有文字曰:“深察三部九候而明告之,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br> 在药王的理想里,好医生能强健整个国家人民的体魄。凭什么呢?好医者推广和力行防病胜于治病的理念和方法。同时,他也明确提出医生的水平差异可以是悬殊的,要想做个好医生,除了好的医术,用心用意才是根本。<br> 三、上医养生 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在继承古代医学智慧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上医”进一步解读为:“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他采纳现代医学的观念,将“上医”归于养生学,“中医”列入预防保健学,下医才是今天大众通常理解的医学。<br> 这样的解读,让普通人不再误解,原来上医和下医不必是水平的差异,完全可以职业的差异、关注点的不同、身体状况的不同阶段。需要强调的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我们国家一直以来贯彻的都是“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br> <p class="ql-block">四、上医即自己</p> <p class="ql-block"> 追本溯源。“治未病”的理念并非扁鹊和孙思邈等医家所创,上古时期就早已有之。中华古典医学四大名著之首的《黄帝内经》已经有阐述。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p><p class="ql-block"> 这段文字的意思很明确,维护和解决健康相关的问题,需要未雨绸缪。应该预防为主,不能等渴了再挖井,临阵才磨枪!</p><p class="ql-block"> 我想说的是,翻遍《黄帝内经》,你不会能找到“上医”这样的词,取而代之的是“圣人”。那么,圣人怎么又做起了医生呢?原来,在《黄帝内经》这本典籍里,黄帝把“养生”的人分为四个层级: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p><p class="ql-block"> 上古时有真人天人合一,掌握和运用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因此而得永生;</p><p class="ql-block"> 中古时有至人调和阴阳,脱离世俗纷扰而将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掌握养生之道,因此而不老;</p><p class="ql-block"> 其次有圣人安处于天地,顺从于八风,以悠然自得为满足,因此而长命百岁;</p><p class="ql-block"> 再次有贤人顺从阴阳,适应四时,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虽然不能百岁,也能增益寿命。 </p><p class="ql-block"> 在《黄帝内经》里,医病者,非医生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那个给自己治未病的“圣人”,<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医”就是患者自己。我们都是自己的“上医”。</b></p> 五、上医归来 <p class="ql-block"> 在健康养生方面,我们现在缺的不是上医、中医和下医。世间的道理早已被讲完了!我们面临的现状是:未病者屡教不改、欲病者将信将疑,已病者怨天尤人。</p><p class="ql-block">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病有六不治”之说,白话文的意思如下:骄横跋扈,不讲道理,大闹医堂者,一不治也;过分看重钱财,不重视健康者,二不治也;不改变生活方式,吃喝无度者,三不治也;早期不重视,病重乱投医者,四不治也;病入膏肓,吃不进去药者,五不治也;迷信鬼神不信医者,六不治也。”</p><p class="ql-block">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不要只是把养生之道挂在嘴边,要想健康长寿,不必呼唤“上医”,也不一定都成为“圣人”,做个“贤人”如何?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快快行动起来吧!</p> <p class="ql-block">(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没有商业目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