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地方民俗(286)演陂桥的藕根子

张光友

<p class="ql-block">当我用键盘敲下这篇文章最后一个标点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作为一个从演陂桥走出来的游子,终于可以告慰众多家乡众亲,这个有着厚重文化底蕴和千年历史的古镇,是应该有文字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的,尽管我的笔拙,但毕竟有了开端。感谢《衡阳日报》抬爱,于2022年3月16日在文艺副刊刊发,斗胆在这里分享,期待得到指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演陂桥的藕根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光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演陂桥是位于衡阳县境内,衡宝古驿道上的一座千年古镇,莲藕虽然不是这里的特产,但她的出名却是缘于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外表看,这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湘南集镇,如果你是外地人,没有人告知个中内涵,仅仅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去赶几次集,或者是走马观花般的在那里访几次友抑或是在当地的饮食店吃几餐饭,估计不会留下特别的印象。然而,这却是一个知名度甚高地方:旧时在衡阳地区大部分地方,娄底地区的双峰及邵阳市的东南部各县区,演陂桥这个地名几乎是妇孺皆知,茶余饭后人们会相互提醒,“没有三合毛打,莫到演陂桥卖藕根子”;在军事家的眼中,这里更是咽喉之地,当年四野的作战地图和白崇禧的决战计划中,演陂桥的地名都被用红线重重的标记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演陂桥能够成为享有盛名的山村小镇,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当然,如果从时光隧道中去观察,演陂桥是一部纪录影片,岁月的年轮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印记,千年古刹三圣寺,王船山借居著述的别峰庵,神密莫测的魏公亭,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天主堂,都留下了历史长河中一段饶有兴味的一段佳话;如果用文学的眼光在现实中去观察,这里就是一幅典雅的水墨画,整个小集镇被北边的铜鼓岭,东边的雨陵峡,西边的昊大岭及南边的西狗岭包围在一块方圆不足三公里的盆地之内。从远处看,小镇就象一位含情脉脉顾盼生辉的邻家小妹,静静地站立在这青山绿水之中,令所有的路人为之瞩目,为她的隽永端庄而扼腕击掌。雪峰山脉的余峰在这里变得舒缓婉约,一条约千米长的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将西边的连马山与东边的淘谷岭紧密连在一起,西北角上的天主教堂与魏公亭,象一对哼哈二将扼守在街的入口处,东南角的三圣寺与杜祠堂,则如一双把门雄狮,静静地守候在街道的出口地。演水河像一条清澈蓝色缎带,从金华山分几股飘逸而来,抵达演陂桥时,已然有些波浪翻滚了,河面在这里变得开阔起来,并将整个演陂桥切割成上桥和下桥两个部分,中间依靠一座石拱桥将其连为一体。整个演陂桥是一袭身着青色的装束:演水河两岸临街处,栽有数行垂柳,这些青青的河柳,枝条倒映在河面上,使河水也染上青色,仿佛一河翡翠向南奔流;街道也是青色的,那是用各式各样的青色石板被自然的拼放在一起而形成的,高高低低的石板,并不都是统一着色,有的青色纯洁无暇,有的则青中带黑,有的则带一些清新的翠绿,这些深浅不一的青,使整个街道的路面变得生动起来,行走其间让人有一种淌水的清爽;屋上的盖瓦也是青色的,与许多江南农舍一样,演陂桥建房的盖瓦,都是来自当地农村人自制的土窑瓦,这些土灰色的瓦,盖到屋上经过几年的日晒雨淋,渐渐地变成了青色,只是在屋檐滴水处,用白色的石灰勾勒出点点印记,那其实是用石灰在固定瓦片,防止其脱落下滑,而这种白色的点缀,把一片呆板的瓦面勾出了鲜活,从高中腑瞰,整个屋顶象是有人在晾晒一匹青色缀花的织锦,一片又一片整齐有序的瓦片在木头架子上,井井有序的排列着,既不单调又不乏味,让人感觉的是一种简单明了的美。墙体后三方,也是用青色的砖块砌就,只是临街一面,釆用木头框架,所有的门都是那活页门,白天店铺做生意时,为展示自己的物品或方便顾客进出,需要将所有的门板卸下,晚上再装上,为方便记忆,不少店铺的门板上都会用毛笔标上顺序号。或许正是这些青色,让这幅画增添了此许灵气,当你置身其间时,会不自觉地萌生出一股青春的躁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以桥作为地名地方可谓多如牛毛,但有知名度的却寥若晨星,它们要么有悠久的历史掌故,如河北的赵州桥,建成已距今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要么有现代新颖故事,如湖北境内的汀泗桥与贺胜桥,1926年7月,广州革命政府麾下8个军10万部队正式誓师北伐,开启了覆灭北洋军阀统治的胜利征程。这些部队中,后来以善打硬仗、恶仗著称的第4军,在这里打了大胜仗,被誉为中国军队第一代“铁军”,而被成就此威名的,正是粤汉铁路武(汉)长(沙)段上的两座著名铁桥——汀泗桥与贺胜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地名的出现,总是有自己的历史渊源的,演陂桥这个名字也不例外,现在我们从资料上看到的这三个字,是规范的写法,其主要内涵,在于那个演字,从汉字解释讲,演有表演,比较和展示的意思,陂则有山坡或水岸之义;但在民间,用当地方言去诠释演陂桥这个名字,却还有以下四种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曰演笔桥。说是当年有一商铺开业,为吸引民众眼球,特意设一课台,上摆纸笔墨砚,邀请文人为其书写商铺匾额,入选者赏银两若,为保证公平,同时从衡州城请来一干评委,现场打分评论。消息一经传出,四乡八邻的读书人趋之若鹜,纷纷前来一试身手,当然,那几两银子也很有吸引力。但几天过去,应者无数,竟没有一副字能入评委法眼,一日,正待打烊收摊,课台前踱来一位五短身材的男子,他仔细看了看前面人们所写之字,脸上露出一副不屑之情,并自言自语说道,“这等功夫,何必前来”。设台人一看,这人身高不足五尺,衣衫也不光鲜,以为他是乡下人不懂翰墨,在此口出逛言,于是想戏弄他一番,并说出“你若写得好,银两翻番”,来人不动声色,只一句话反唇相讥:“我用脚趾头夹着笔也写得比他们好”。此言一出,立马引来无数观众,评委也一下来了精神,在众人的吆喝声中,这位男子果然将萱纸铺在地上,用右脚趾夹着毛笔,饱蘸浓墨,将所题匾额一挥而就,评委过来一瞧,果然功夫了得,并宣布他的字被选中,这位用脚写字的人,就是风雅冲的秀才张春霖,由于他的这个举动,被人们传为佳话,演笔二字也冠上了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曰演币桥。在当地,曾有人写过四句顺口溜:活水长流几经年,遍山莲藕演陂妍。大师施法桥基固,只见烧香撒米钱。诗的前两句说的是演陂附近曾广种田藕,故尔有卖藕根子一说;后二句是说演陂桥名字的由来,古时演水河上也确实有座桥,但不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石拱桥,是在河中心砌一石礅,再搭上石条的石板桥,话说当年为了建桥,在捞礅脚时,久久不得其法,一干壮劳力劳神费力半月,毫无进展,正当大家面对河水一筹莫展时,来了一名方士,在问明情况后,让工头找来盐茶米谷,铜钱数枚,一番念念有词之后,将铜钱及盐茶米谷一同抛向河心,说来也怪,那几枚铜钱居然在水面飘浮一阵后才慢慢下沉,而桥墩也随着铜钱的下沉而浮出水面,故后来人们将这个地方叫演币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曰演比桥。上了年纪的当地人都知道,演陂桥街以河为界,西北一则叫上桥,东南一则叫下桥,两边有着各不相同的店铺,来赶集的人也有自己的喜好,为抢客源,争取人气,上下桥的老板们会釆取各种不同的手段竞争,如每年在河里表演划龙舟,两队会使出浑身解数,去抢夺头功,偶尔碰上双方年轻气盛,还会上演一场肢体接触的戏剧。当然,多数时候还是文比。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每年二月八前后,两边演对台戏,届时,两边的住户家家宾客盈门,那些都是被请来看戏的亲朋好友,每当夜幕降临,戏台下便黑压压地坐满了看戏的人,两边上演剧目也各自根据自己的喜欢或针对对方的剧情挑选,若上桥这边上演《大打铁》,下桥那边则会演出《大盘洞》,这种对台演出,一般要持续三到五天,有时也会根据老板们兴趣,演出连台戏,如《目连救母》可持续演出一个月。这种比赛演戏,也成就了演比桥的另一个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曰演闭桥。这是一个在民间广泛口头演绎的故事:说是演陂河过去常年发大水,给当地居民造成巨大的损失,而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是因为演陂河中生活着一个女怪,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灾害,众人怨声载道,但又苦于找不到治理之法,洪水依旧每年泛滥,直到有一年,一位从下江来的驾船人,驾船来到演陂桥,听说这个情况后,决定为当地百姓除却此害,是夜,狂风暴雨,他一个人披头散发,盘坐在船头,当那位女怪现身时,便用那根撑船的篙子,奋力插向女怪,只听到一声惊天动地的响声,整个演陂河水一片鲜红,女怪从此销声匿迹,当地人取其谐音就叫演闭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述这四个说法,只是当地人围炉煮茶的谈资,还不足以构成知名度的提高,演陂桥这个地名,在小范围内的大出名,主要还是缘自那句坊间“冒得三合毛打,莫去演陂桥卖藕根子”的土语,这句话是衡阳方言,翻译成普通话,意思是没有真本事的人,不要在那里去卖弄炫耀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句话道出了演陂桥的真正内涵,她之所以出名,确实有自己的独特的魅力所在。我们都知道,一个地方的集镇形成,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因为此地出过名人或有名人曾在此居住;因交通便捷而形成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因资源开发而形成集镇;因地处要津而形成集镇;因靠近风景区点或名胜古迹而形成集镇。演陂桥形成了集镇的具体年份因无文字记载无法考究,但有一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演陂街上的那座石拱桥拱面下的苔藓,已变成了黑褐色,有人据此推算桥龄当有千年左右。当年的人们在这里自然形成了集镇,上述几个条件都具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演陂桥能成为一个乡村中心集镇,重要的一条,是这里便捷的交通条件,这是一个处于衡阳与邵阳之间枢纽所在,旧时有句古话叫府对府二百五。彼时衡州府与宝庆府相隔二百五十华里,没有公路联通,全靠一条官道连接,途中多有崎岖不平,而演陂桥处在衡州西行不足百里之处,一路大都是平坦大道,况且,演陂河的水路也可直达衡阳城。其次,演陂桥物产丰富,这里当年盛产木材,粮食及桐油茶油和陶瓷制品,由于有船只运输,故吸引了各地商贾前来采购,鼎盛时期,河里船只及木排铺满了整个河道;当然,演陂桥能成为集市,还在于它与其他集市距离的合理性,历史上人们赶集,大抵会有一个粗约潜规则,即两个集市要相隔十华里以上,便于人们交错赶集,如演陂桥集与库宗桥两地相距八公里,赶集的日子分别为每月的农历三六九和二五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所有的湘南集镇一样,演陂桥作为农村商埠重地,也是商铺林立,街上常驻有四大商号,分别取名为天地人和,其中天字号店主周福生,在演陂桥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衡州城内排名前十的富商之一,一度被推选当上衡阳旧政府的议员,衡州城内的绸缎铺全部是他一人拥有,后来在演陂街上开了一家绸缎分号,成为当地第一号富翁,他也给闭塞的演陂桥带去了外部世界的另一种色彩,他让当地人知道了什么是汽车,知道了娱乐时,除了玩跑胡子,还有朴克牌,当然,他有家丁且配有枪枝以及有独栋新式楼房(他的私宅就是后来的演陂区公所所在地),也为乡下的人们津津乐道。镇上冯氏家族的药号也同样为当地人称道,药号取名“来其苏”,来其苏三字,本指商汤征伐,因其来而使百姓能获得困苦之解脱与苏息。语出《书经.仲虺之诰》:徯予后,后来其苏。后泛指百姓从困苦中获得解脱。冯氏药卖药,全靠质量取信四方,且允许一时半会无钱买药的人赊账抓药,实在无力支付者并不刻追讨,这样,生意反而愈发红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是冇得毛打莫来演陂桥卖藕根子,是告诉人们,演陂桥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千万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许多事情都印证了这一说法:</p> <p class="ql-block">首先,这里与王船山有一段传奇的历史佳话。从演陂桥街道北行二公里,有一个叫油西的地方,一座青峰突兀而倚立在溪水之畔,当地叫它南天峰,中国有句古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南天峰虽不出名,倒也是一个树木遮天蔽日,曲径通幽的好去处,山半腰建有一座庙宇,号别峰庵,到了明末清初时期,别峰庵来了一位游方和尚,觉得此地不错,便留下常住,因其道行高深,渐渐做了别峰庵的主持,王船山定居湘西草堂后,一次去大云山探望其兄,路过此庵,与主持和尚一番交谈,方知他不是等闲之辈,原来这位游方和尚是一个“遗民僧”。遗民是一个特定的名字,当年​明朝灭亡后,许多士子官宦,不愿沦为异族,纷纷隐居深山老林,后人称之为明末遗民。遁入佛门的明朝遗民不少,被称为“遗民逃禅”、“遗民僧”。王船山在知其身份后,二人惺惺相惜,大呼相见恨晚,遂成了莫逆之交,并借居在此著书立说,并开课授徒,他的两部史论手稿《读通鉴论》和《宋论》共17本,35卷,就是在这里完成的。这些手稿被一户农家珍藏了10代300多年,农家几代人历尽磨劫,几经战火,将这两部手稿秘藏,代代相传,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两部手稿才得见天日,成为弘扬祖国文化遗产和船山精神的珍贵文物和历史见证。王船山还为别峰撰写了一副长联:</p><p class="ql-block"> 敷弥天云,飞大地雨,玻璃宝瓶中原无一滴,冷眼闲观,但任孤峰独往;</p><p class="ql-block">  入尖针影,转邻虚藏,藕丝香孔里摄尽万缘,神威自震,不教钓艇空归。</p><p class="ql-block"> 这副长联既有对南天峰上别峰庵地理位置的描述,也抒发了彼时王船山虽已落魄,但壮志不改的气量。</p><p class="ql-block">​ 其次,这里曾经是衡宝战役中,白崇禧的一个重要指挥中心。从军人的角度看,演陂桥一个战略要塞所在,是衡阳城的西方第一道屏障。这是一个三岔口,往西北方,直达邵阳,再远处便是怀化;往东北方,则可达双峰娄底,远方抵长沙常德,当年衡宝战役时,白崇禧为阻止四野部队南下,就在演陂地区的铜鼓岭和西狗岭布下了重兵把守,并把桂系七军军部设在演陂桥,军长李本一在这里坐镇指挥。这是一支桂系主力军,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吹嘘自己是“钢军”的国民党第七军,一直是白崇禧的王牌军,不仅武器装备精良,而且战术手段狡诈多变,白崇禧也一向偏爱和重用这支部队,每到关键时刻,白崇禧总是把它当成一支“救火队”,用来承担最重要的任务。在这次战斗中,白崇禧亲自给第七军以嘱托: 这个任务很艰巨,撤退时不论任何牺牲,纵然后尾部队有的 撤不下来也 算 了,总以主力安全撤出为要。因为白崇禧知道,演陂桥一旦失守,整个衡阳城便指日可破;但这次“小诸葛”失算了,他遭遇了老对手47军的135师师长丁盛,一番汤浇蚁穴,将设在演陂桥的李本一军部彻底捣毁,李本一落荒而逃,最后在祁阳的文明铺被全歼,白崇禧也从此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 第三,这里曾上演过一曲教训国军伤兵的故事。l944年,衡阳被日本攻陷前,从前线撤回一大批伤兵,由一名少校团长带领,驻扎在演陂桥,准备择日西进,取道邵阳去西南后方,这批伤兵自持在前线抗日有功,在当地为所欲为,到街上买东西不但不付线,甚至口出粗言,当地百姓怨声载道,但又无可奈何。彼时,正值第十六集团军作战参谋长曹嗣全回演陂桥探亲休假,听说这些消息后,大为震怒,遂带领随从,将一正在强行索要物品的伤兵,当场抓住,命众百姓上前狠揍一顿,那名领队的少校闻讯赶来,初时还想讨个说法,但一看曹嗣全服装上的衔级,吓得赶紧立正敬礼,曹嗣全在一番训斥之后,责令他们立即离开演陂桥。果然,第二天这支伤兵队伍不见踪影,演陂桥又恢复了昔日的太平。</p><p class="ql-block"> 演陂桥还有两处神秘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一是上桥街口的魏亭子,这座亭子与我们常见样式并无二至,但其作用却有些特别,它是为大塘角附近山上那座豪华的墓地所建的附属建筑,主要供亡者后人来此祭奠时有个休息的所在。魏亭子对面墓葬者是一位叫魏凡的将军,官拜三品。当年,他奉朝廷之命,南下与吴三桂交战,兵行致演陂桥,因感瘟瘴不治,病逝于此,朝廷将他厚葬于此,为防日后有人盗墓,家人采取了多墓地的做法,据说出殡之日,有九具棺材同时抬向各个不同的墓穴,连他的贴身保镖也不知主人真正的下葬地,后来证明,演陂桥的这处魏公墓,只是衣冠冢,真正的魏公墓,至今仍是一个谜。</p><p class="ql-block"> 二是下桥街尾的三圣寺。这是一座年愈千年的寺庙,佛道共居于此,因为演陂桥是当年衡邵官道上一处重要的驿站,每年怀化邵阳双峰等地香客去南岳进香,大多借宿于此,三圣寺也成了香客们的朝拜之处,因此,每年八月十五前后,这里的香火会达到鼎盛。三圣寺大门处有一机关,人进门时,若踏上机关,便会从两侧移出一男一女两个木偶,作拱手欢迎状,初来乍到的人,不明就里,没有心理准备,可能会吓一大跳,其实,关于这对男女,在当地有个神奇的传说:当时一户人家夫妻同时亡故,只留下未成年一双儿女,靠上山打柴卖换些粮米度日,一日在山上,发现一座旧坟被人掘开,地上留有一具撬开的棺木,兄妹二人好奇,想探寻里面藏有何物,不料竟在底部发现一条巨形泥鳅,他们自然喜出望外,在当年,鳅鱼也是一道好荤菜了,遂抓回家,剖去内脏,大快朵颐一顿,谁知一夜过后,兄妹二人竟然长成二米左右的巨人,力大无比,原来这是条成了精的泥鳅,但由于内脏丢弃未食,兄妹二人食后只长身体,不增智力,走到外面,人皆有些畏惧,称为“吴长子”,后兄妹在庙内觅得一份守门的工作,居然让庙内香火大旺,据说不少香客远道前来烧香,除了拜佛,也是为了好奇而一睹二位芳容。未几兄妹相继离世,庙祝为维持这种旺盛,请来工匠,按原样雕刻兄妹之像,置于大门左右,以迎香客。</p><p class="ql-block"> 演陂桥今天依旧是一个繁华的所在,但其外观与内涵均赋予了更多的现代元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