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叫楹联。据《说文解字》:楹,柱也。中国传统建筑的厅堂,通常有前后四根经柱,前面两柱旁无所依,称为楹柱。对联一般都悬挂在这两根楹柱上,故称楹联。 据《蜀梼杌》:后蜀孟昶于除夕命学士题写宫门桃符板。按,每逢岁时,人们有挂桃符驱鬼避邪、迎喜接福的习俗。至五代,桃符上的神像渐被联语所取代。孟昶对题词不满,便自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句。这就是对联的肇始。 至宋代,对联不再悬于门上,而挂于楹柱上。一时书写对联,渐成风气。元、明以后,对联又广泛用于装饰及婚丧嫁娶。楹联是我国园林建筑中楼、阁、轩、馆、厅、堂、亭、榭等一种特殊的附属装饰。从皇家宫廷、官邸民宅,到寺观、祠宇、陵园,莫不有妙联金句,点缀其间。 与楹联相关的还有匾额。匾额亦称匾,或额。它的作用近似对联,却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同。《说文》:“匾,署也;册,署门户之文也。”顾名思义,就是给建筑物命名的题字,刻于矩形或扇形的横牌上,置于门户上端。 对联长短不一,有四言、五言、七言的短联,也有十余字、数十字甚至逾百字的长联。内容包括感事怀人、抒情寄慨、描景状物、托物寄兴、悼古伤今等。 它是诗词形式的变体,却又有别于诗词歌赋的特殊文学形式。好的对联不仅文辞优美,而且书法精湛,给人极高的艺术享受。 对联同诗词一样,也有声律,也要讲平仄。调配平仄,可以增强对联的节奏和语言的表现力,展现声乐之美。 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对声律进行严格的训练。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如清朝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及李渔所著的《笠翁对韵》。 对联的声律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必须平仄相对。儿童把《笠翁对韵》念熟了,自然对平仄了然于胸。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现代人撰写对联,可用两种办法区分平仄。一·按新韵。大体上普通话的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二·按旧韵,即平水韵。对平水韵不太熟悉的,应将所撰对联做平仄检测。<br>如果撰写长联,可在意群(即意义可停顿处)平仄相对。 如:<br>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br>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br>异代、先生,这里意义可以断开,“代”和“生”必须平仄相对。同理,时与寓,山与地,卧与请,客与堂也应平仄相对。 如果声律要求不严,上法也适用于短联。<br>四面湖山归眼底;<br>万家忧乐到心头。<br>即面与家,山与乐,底与头应平仄相对。 由于对联是从格律诗的对句演变而来,而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所以对联上下联的联尾是上仄下平。了解这一点,对于判断上下联有助,张贴对联也就不至犯错了。 根据传统习惯,上联应贴右边。 对联的第二个要求就是对仗。 对仗或骈偶,其实都是比喻的说法。两马并驾叫骈,两人在一起叫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又,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叫仗,也叫仪仗。仪仗也是两两相对的。对联要求对仗,即上下联结构必须两两相对。 对仗的方法很多,按日本弘法大师在其《文镜秘府论》中综合唐人的说法,对仗有29种方法,这显然过于繁琐。 按照王力先生的说法,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这些术语虽然来自现代汉语语法系统,但却客观描述了古代对仗的语法现象。今天七、八十岁以下的人,都学过现代汉语语法,用这种方法判断对仗应该容易掌握。 如:<br>白雪有古调,<br>青山无俗缘。<br>白雪,主语;自身是偏正结构。青山,主语;自身也是偏正结构。有古调,是谓语;无俗缘,也是谓语。上下联都是主谓结构,对仗工稳。 梅报平安信,<br>鸟传如意春。<br>梅,报,平安信,主谓宾结构; 鸟,传,如意春,也是主谓宾结构。平安--信,如意--春,又都是偏正结构。这是工对。 蝉吟鹤唳,<br>水响猿啼。<br>这是复句对复句的结构。蝉、鹤,两个主语;吟、唳,两个谓语。上联构成两个主谓结构,即两个并列单句,合起来就是一个复句。下联结构相同。 志士求仁,飞渡黄河勤讨贼。<br>丹心救国,誓扫倭奴不顾身。<br>这也是复句对复句的结构。 朱提公子千金诺,<br>白水真人四海游。<br>定语+名词结构。诺、游,动词用如名词。朱提公子、白水真人,名词词组,用以修饰诺与游;千金、四海,数词+名词,构成名词性词组,同样修饰诺与游,都是定语。 参得王蒙皴法,<br>写将杜甫诗情。<br>参、写,动词;得,将,虚词;王蒙皴法与杜甫诗情都是名词词组。这是动宾结构。 有少数例子,局部结构并不对称,但上下联整体依然对称。 如:<br>开窗鱼鸟含天趣,<br>欹案诗书味道腴。 <br>开窗鱼鸟、欹案诗书,结构整齐。但含天趣是一个动宾结构,味道腴是主谓结构,二者不对称。不过,分别放在开窗鱼鸟、欹案诗书之后,就相当于两个谓语了。所以依然对称。 再如:<br>山谷所资,于斯已办;<br>仁智所乐,岂徒语哉。<br>“于斯已办”与“岂徒语哉”结构明显不同,但视为谓语,仍属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联对称。 有时候感到上、下联对仗很难。联律与联意出现冲突。在这个时候,运用自对,可使作联峰回路转。 如:<br>兴学育才,此校非天阊帝阙;<br>风骚文采,有生超汉武秦皇。<br>“兴学育才”与“风骚文采”各自自对,上下联联意畅达。 对仗的方法、名称还有其他,不一而足。初学者宜从结构相当,词性相同出发,撰写或鉴赏对联,必能触类旁通,循序渐进。<br> 最后谈谈楹联和春联的一些区别。 楹联可以题款,春联一般无款识。 楹联的款识又分上款和下款。 上下款都有的叫双款,只有下款的叫单款。 款文内容可分名称款、时间款、地址款、释文款和题跋款。 名称款含作者名和作品收受人名。作者又分撰联人和书联人,可注明某某撰,某某书。如撰文与书写均出自一人之手,可写某某撰书。作者名款一般落于下款。 专为某人题写的对联,可写某某指正,或某某惠存;甲委托书写赠与乙的,可写某某属(同嘱),某某惠存。收受人名款一般落上款。注意名称款使用谦辞和敬辞。 时间款指书家书联的时间,一般沿用干支纪岁法, 如:(岁次或岁在)壬寅春(孟春、春二月)。 时间款也可用公历。时间款落下款。 地址款注明书写对联的地址和斋号。 对联题跋款包括书家对作品书写的缘由、经过及评价,应置于上下联正文两边。款文应言简意赅,不可率尔为文。 春联有横批,内容与上下联相关。 <p class="ql-block">楹联无横批,但多悬匾额,内容与建筑物有关。</p> <p class="ql-block">撰写对联应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多读名联,不断积累联律与其它相关知识。</p><p class="ql-block">下面对联对仗是否工稳?为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