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曾经怀着崇敬的心情两次游历成都杜甫草堂,那时就憧憬着今生定当瞻仰一下这位诗圣的故里。</p><p class="ql-block"> 从康百万庄园出来,东行20千米来到向往已久的地方——杜甫故里。</p><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形似笔架又如屏风的《诗圣杜甫之碑》,上面记述了诗圣伟大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绕过《诗圣杜甫之碑》,便是杜甫故里正门,上题:杜甫故里文化园。大门两旁有两幅黑漆金字对联,一幅是:守初心有信仰逐梦民族复兴/诵少陵赞子美传承家国情怀;另一幅: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p> <p class="ql-block"> 穿过正门,远远望见一尊诗圣塑像,高大塑像下是一本书形汉白玉石刻。道路两旁是书法名家用不同字体书写的杜甫诗篇。</p> <p class="ql-block"> 杜公祠,一个宽敞的四合院,正堂中间为杜甫世系排位,两旁为记载历代文人对杜甫评价的木雕像。雕像上分别用了不同的称呼:杜甫、杜子美(字子美)、杜工部(官衔)、杜拾遗(官衔)……其实还应有杜少陵(祖籍)一幅,不知为何缺失?</p> <p class="ql-block"> 正堂左侧为杜甫家庭,右侧为杜甫祖先介绍。</p><p class="ql-block"> 左侧《杜甫的家庭》介绍了杜甫祖父、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及孙子。还提到杜甫叔叔杜并,这是一个勇敢正直,不畏强权为父(杜甫祖父)报仇生命定格在15岁的少年英雄,也是对杜甫一生影响较大的人。</p> <p class="ql-block"> 右侧《杜甫的祖先》介绍杜氏祖谱及其先辈业绩,着重阐述“奉儒守官”的家风及对杜甫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笔架山由三个顶峰两个山坳组成的形似笔架的山体构成。</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杜甫诞生窑位于笔架山下,一间砖砌窑洞。从砖的年代看,大约为明代所砌。窑洞口上方有郭沫若题字——杜甫诞生窑。</span></p> <p class="ql-block"> 狭窄的诞生窑洞内无陈设,仅有一尊<span style="font-size:18px;">杜甫母亲崔氏的</span>汉白玉雕像。</p> <p class="ql-block"> 诗圣堂为杜甫故里最大殿堂之一。一尊杜甫正襟危坐的汉白玉雕像矗立中央,四周为现代书画大家的作品,多为杜甫诗篇。</p> <p class="ql-block"> 杜甫童年生长的地方——杜甫的姑妈家。杜甫出生后不久母亲崔氏就去世了,父亲续娶后,继母对年幼的杜甫冷眼相待,父亲在任上为官不能亲自照料,姑妈恐小杜甫受虐待就接回自家抚养。</p> <p class="ql-block"> 杜甫自小聪颖好学,七岁作有咏凤凰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杜甫《壮游》)。</p> <p class="ql-block"> 19—30岁之间的杜甫,游历了吴越(江苏浙江一带)、齐赵(山东河北一带)及宋蔡(中原地区),饱览了山河锦绣,领略了人杰地灵。期间有贡试不第的愤懑,有结识诗友的喜悦,有揽物抒怀的豪情亦有增长阅历的满足……裘马轻狂、指点江山,是诗人创作的上升期。代表作有《望岳》等。</p> <p class="ql-block"> 35—44岁是诗人困守长安时期。在这近十年里,诗人经历了求官不能、家境日蹙的困顿时期,目睹了官场腐败、战争残酷给百姓带来的疾苦,进而形成了他现实主义诗歌特征。其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时期为安史之乱阶段。45—48岁之间,诗人一度为叛军俘获后逃脱,又被朝廷任命为左拾遗。期间代表作:《悲陈陶》《哀江头》《春望》《北征》《羌村三首》及“三吏”、“三别”等。</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时期是漂泊西南时期。诗人的最后十年,也是其现实主义诗作达到巅峰时期。在经历了颠沛流离,饱尝了人间疾苦之后,诗人能够“推己及人”,将自己的痛苦同芸芸众生命运相联系,创作出众多现实主义不朽诗作。代表作:《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壮游》、《登高》等。</p><p class="ql-block">(草堂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开放、包容的大唐盛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文化繁荣,诞生了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歌创作双峰顶峙。而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以反映人民疾苦、痛斥官僚腐败,揭露统治者无休止的战争、叛乱给社会带来的灾难,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繁荣背后所掩盖的社会矛盾,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从而确立了他“诗圣”的崇高地位,以至于千百年来倍受推崇,对后世影响深刻。</p> <p class="ql-block"> 告别杜甫故里,归途中还在脑补—当我们朗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时会不会和诗人一样对万物复苏的世间美好产生无尽的向往?当我们吟咏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会不会和诗人一样顿生豪迈之情,萌发勇往直前斗志?当我们读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时会不会克制自己那颗浮躁的心,坚定严谨治学之念?当我们重温三吏三别、《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些史诗时会不会和诗人一样悲从中来、哀痛不已,进而肩负起为民请命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斯人虽去,千古遗风。</p><p class="ql-block"> 赖有来者,奋楫笃行!</p><p class="ql-block"> 2022.3.6于郑州</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