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享时光||和“蛤蟆先生”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回民区幼教名师工作室 幼小衔接工作坊第二期线上读书分享

回民区第六幼儿园

<p class="ql-block">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新冠肺炎居家时光,让阅读把它变的与众不同吧。借足不出户的日子,回民区幼小衔接工作坊的小伙伴们享静心读书的美好时光,3月10日晚8点其聚线上,共享读书。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渴望被幸福滋养的生活,但事实上,人生难免有低潮期。也许你正在经历一段灰暗的时光:压力太大,却没有能放心流泪的地方;情绪低落,以至于没有力气维持生活;关系紧张,离向往的幸福越来越远。面对低潮,我们总是习惯硬撑,对糟糕的状态感到无力,但还是告诉自己:再忍忍吧!但等来的往往不是触底反弹,而是一个更糟糕的境况!在物化的社会里,当被巨大的潮流裹挟,我们很难抽出身停下来问一问自己,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我们经常会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注重别人的看法,期待别人的评价,因此,我们可能会变得紧张,自责甚至痛苦,导致一直在内耗,过度依赖外界的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一旦遭到否定,要么通过讨好别人取悦自己,要么自我批判痛苦不堪。那么,我们一起试试看是否可以从晓妹老师推荐的这本英国心理自助的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找到救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书籍推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内容简介</p> <p class="ql-block">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国民童话《柳林风声》的同人后传。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是一本心理咨询小说。讲述一个得了抑郁症的蛤蟆先生,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在</span>书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一场完整的心理咨询的跌宕起伏。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span></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对心理咨询感兴趣,想要尝试,但又有点却步或者不知如何选择,不妨先看看这本书,感受一下心理咨询到底是什么,如果自己进入咨询会发生什么。心理咨询如何一步步疗愈你:《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个不错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从“心”阅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阅”分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诗歌《月下独酌》,其中有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描绘的是诗人举起酒杯邀明月与自己共饮,明月、诗人和诗人的影子恰恰合成了三个人。</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我们读书时,也存在着三个“人”的交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其一是书中的主人公(蛤蟆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其二是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其三是我们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聆听作者讲述蛤蟆先生的故事的同时,我们会时不时对书中某个片段而产生共鸣,会因为与主人公有过相似的经历而怦然心动呢?在阅读的过程中,何尝不是在回顾我们自己的人生呢?</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真正沉淀下来读书时,不仅在与自己对话,在与作者对话,还在和书中的情景和所描绘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将会带给我们无限的力量和憧憬。</p><p class="ql-block">来看看小伙伴们和“蛤蟆先生”产生了那些共鸣:</p> <p class="ql-block">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怎样,关键在父母。”,成年人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童年学来的,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一生。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幼教工作者大家都在思考我们怎样才能给予孩子幸福童年,助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倾听,共情,尊重……专业这条路是我们一直要坚持的。</p> <p class="ql-block">  苍鹭曾问过蛤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是怎么看自己的?你好吗?第二个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别人的?他好吗?</p><p class="ql-block">根据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产生了以下四种人生坐标:</p><p class="ql-block">💕1.你好,我不好。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无法掌控人生,从而产生焦虑、抑郁、自责等情绪。</p><p class="ql-block">💕2.我好,你不好。处于这个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时常攻击、指责别人,产生愤怒、挑剔、指责等情绪。</p><p class="ql-block">💕3.我不好,你也不好。处于这个坐标的人更确切来说是“犯罪者”,既自卑又自大,既自我贬低也攻击他人,情绪反复无常,很容易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p><p class="ql-block">💕4.你好,我也好。这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选择和承诺。你相信自己是好的,更相信别人是好的,通过行为和态度,持续对自己和别人展现美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向“你好,我也好”的精神状态迈进。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锚定我们的人生坐标,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念。</p> <p class="ql-block">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的经历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实在太大,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学会成长。许多时候,我们为自己设定了规则(预言),一次次的玩着“PLOM”(可怜弱小的我)的游戏,然后终其一生都在不停的验证自我否定的预言。我们不停的追逐爱,渴望成长,却又拒绝面对拔节生长伴随的苦痛,不断否定,怀疑变化,恐惧未知,封闭自我,用愤怒对抗外部也对抗自己,攻击他人也攻击自我。我们顺从、依赖、退让,为自己没有做错的事道歉,一步步,被伤害的悲伤和愤怒都转化成自戕,向外的情绪都变成对内的自责、抑郁和虚弱。也许我们应该回到童年里去,去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需求和不堪,去正视问题,去倾听内心的声音,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爱自己,勇敢的去斗争,去成为独立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仅是独立的,也是共生的;不仅是成熟的接纳自己,更是求同存异的欣赏他人接纳他人。荣格说过:“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是的,成长很痛,因为要从旧的躯体里面剥离开来,迎接崭新的挑战;要逃开腐朽的舒适感,要面对暴风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成长并不是闯关游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或许是向外向内的穿梭巡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些头破血流的跌跌撞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些刻骨铭心的快乐与悲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都是珍贵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重要的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要学会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爱自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蛤蟆先生”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