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p><p class="ql-block">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p><p class="ql-block">当年初读此诗,不谙诗里甚滋味,如今已成诗中人,满眼都是辛酸泪。30余年在外漂泊,当回到生我养我的故土时,别说儿童,就是20开外的青壮,也已是基本不认识。开口闭口称自己是某某村人,却又不认识某某村里某某人。这方土地啊,让我情何以堪!</p><p class="ql-block">我说的村子就是泰顺县罗阳镇下察溪村。这个小村子以流经村边的小溪命名,因为上游还有一个同名的村落,为了清楚地区别开来,在村名前加了个下字。但是,由于自古以来,县城通往外乡、外县的官道打这个村子里穿过,所以乡民们往往把下字给省了,直接称呼察溪村,也因此常常与上察溪混淆,有时为了清楚地知道是哪里,只得再追问一句,上察溪还是下察溪?</p><p class="ql-block">下察溪村是个小村子,目前大约400人光景。村子虽然小,居民姓氏却不少。屈指一算,有十多个。多的20来户,少的只有一户。10户以上的家族有4个,分别是胡、郑、齐、赖。从谱牒记载看,现有居民中郑家迁来最早,是明朝弘治年间,距今已经530多年。中国人向来讲究先来后到,因此郑家就是村里最早的地主,其他的都是后来户,都是客。赖家是清代道光年间迁来,约170-180年左右,当年来此就是给郑家当长工的。赖家始迁祖生来勤快,在给郑家干活的同时,还起早摸黑,兼了一份私活,经过几十年的辛劳,积攒了一点赀财,盖了一座房子,买了一些田地,在此安家落户。齐家比赖家迟迁来约2-30年,但是人口、财富都比赖家发展得快,迁来第二代就能花钱捐来个监生资格。据史料,清咸丰同治年间,捐个监生需要花116两白银或232千铜钱。当年,一个普通民工一年的工钱也不过10两银子。胡家迁来还要晚,是清宣统年间,才110年左右。不过,据说现在村子里人口最多的家族已经是胡家。人口的发展,看来没有必然的规律,来的早未必就是发展得最好!来迟了,也没必要灰心,风物长宜放眼量!</p><p class="ql-block">土地千年八百主!曾经是这个村子的主人,郑家,如今也不过是普通一员。曾经的傲娇,都烟消云散了。其实,又何止是郑家?在这方土地上,千百年间,还不知道有多少家族曾经来过,又走了。有些留下了印痕,有些什么都没有留下。</p><p class="ql-block">十多年前,阅读林泉先生编辑的《泰顺林氏源流》,发现泰顺林氏一个重要的支派即上庄林家,曾经来过下察溪居住,来的年代大约为宋元之间。咨询村里年长者,说确有其事。下察溪桥下流北向的山,据说以前叫林家山。但是现在早就不这么叫了。</p><p class="ql-block">去年,在罗阳翻阅罗峰潘氏宗谱,发现罗阳潘氏第五世有人葬在下察溪,墓址唤作徐厝后,就是徐家房子的后山。据此,下察溪村曾经在明代有徐家人在此居住,后来迁往他处。村子南边的山坡上,有几座样式完全不同于清代的古墓,就是徐家先人的墓穴,其形制特点就是墓前立有一方上圆下方的石碑。如今,数百年风雨侵蚀,碑面上的字已经无法辨认。</p><p class="ql-block">县城文祥塔的建造者潘浦先生的墓地在下察溪村,其墓地附近一带的小地名叫柳坵坪。此地原来是柳家的屋基。柳家人是什么年代住在这里,我没有考证,据老辈说柳家人后代迁往大安。前些年有后裔回来寻找祖上墓地和祭祀。</p><p class="ql-block">上大学的时候,往家里写信,地址是泰顺县鹤巢乡下察溪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鹤巢乡被撤并。前些年,下察溪村与原来属于鹤巢乡的五个村合并,称鹤联村。至此,鹤巢乡下察溪村,从行政区划上来说已经作古了。可是,不论何时何地,当有人问我乡贯的时候,我还是要说,我是鹤巢下察溪村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