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几天的时间把电视剧《人世间》看完。说实话,温馨、感人。剧中的“吉春市”,我想应该是东北三省之一的吉林省长春市,一座冰天雪地的工业城市。虽然我没去过这座城市,但我的大伯五八年大学毕业后被国家分配在此,在广袤无垠的白山黑水间奉献了一生,那里有我挚爱的亲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七0后,生于改革开放前,那时全国各地都大同小异。所以,剧中的“光字片”老民居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儿时鲜活的记忆,因为我也是在南方小县城的老民居长大。周家爸爸是工人,周妈妈是家庭妇女,我的爸爸妈妈也一样。周家及“六小君子”的家庭就是亿万老百姓家庭的一个缩影,真实而具体,仿佛是我是你身上发生的故事。而唯有真实才有同感,才能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周家三兄妹老大秉义从生产建设兵团考入北大哲学系,毕业后从政,贵为省长之婿。在外人看来生活美满幸福,背靠大树好乘凉。其实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注定是不平等的,他前半生过得压抑憋屈,小心翼翼。两家父母终其一生没有见面,周爸爸生前两次想照全家福的愿望落空,由于寒门小户曲意奉迎省长亲家的结果,用老大的话来说“这不是误会,是差距”。随着仕途的高升,他在妻家的地位才逐步提高,当然背后有岳父母的帮扶,有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中央决策,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想干事、能干事不怕担责的领导干部。与妻子冬梅在患难中执手一辈子两情相悦,他的一生坦坦荡荡、勤政廉洁、心系民生。这是典型的儒家传统思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以告慰周家的列祖列宗。</p> <p class="ql-block">老二周蓉,女孩,六九年作为知识青年南下贵州到偏远山村“金坝村”插队落户当小学老师。因倾慕右派份子北京诗人冯化成的才华与他结为夫妻,后考入北大中文系本硕连读,毕业留校又兜兜转转回家乡江辽省江辽大学任职教授。周蓉心性单纯,热爱教育事业深受学生喜爱,且始终牵挂自己青春岁月任教的金坝村小学,是理想型人格的人。然而现实的生活远比学术的研究残酷,女儿从小寄居娘家与父母感情淡漠,中途婚变,父母离世。好在有一个始终不忘初心的男人等她,有情人终成眷属,女儿长大与妈妈和解,她是一个幸福的人。</p> <p class="ql-block">最为坎坷最感人的是老幺秉昆郑娟夫妇,老幺学习差成年后进厂当工人,爱上了一个带着第第和私生子的女人。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女人养私生子要背负多少屈辱和骂名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当时,周妈妈意外中风昏睡在床,老幺上班老娘无人照顾,无奈之下请郑娟照看,每天喂饭擦身按摩,端屎端尿整两年,硬生生把老娘唤醒。事后老大秉义颇有感慨的说:“我们三兄妹今天能有一声妈叫,全是你的功劳”。爱情加感恩两人结为夫妻,老幺视私生子为己出,甚至比亲生儿子还好。后来他调入图书出版社承包餐馆和书店,正当日子越过越好生活有盼头时,却失手杀人被判入狱九年,其间私生子遭凶死亡,自己被出版社开除,媳妇靠卖冰棍、地瓜艰难度日,出狱后又重头再来。</p> <p class="ql-block">在秉昆、郑娟夫妻身上我们看到生活在城市最低层百姓的辛酸状态,一次次拼搏奋进,又一次次遭受生活的捶打。秉昆再怎么艰难,也要护妻周全,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她,也因此入狱。郑娟对秉昆说,“只要有你,我什么都不怕”。相濡以沫的两人互相支撑的信念,孩子孝顺优异的成绩,他们始终觉得日子有奔头,会苦尽甘来。两口子讲不出艰深的道理,只有面对苦难的亲身感受,然后“嚼嚼咽了”。就像姐夫冯化成所说“养心智、养口体”,仨孩子老幺夫妇在家伺奉父母、养老送终,使哥哥、姐姐没有后顾之忧,得以振翅高飞,孝莫大蔫,他们身上有最广大老百姓的善和人性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以秉昆为主线的“六小君子”六个家庭,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痛苦迷茫。他们中吕川、向阳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阶层跃迁;德宝头脑灵活挣到第一桶金;秉昆二度入狱,靠哥哥、姐姐及朋友的救济生活。赶超、国庆二人都是普通下岗工人,在国营工厂上班时,干着繁重的工作,领着微薄的薪水,并没有多少积蓄。人到中年,赶上国企改制下岗的时候。为企业奉献了青春,奉献了一生,现在,老了,快五十了,再过几年,就该企业发退休金,过上盼望几十年的退休生活了。企业会回报你的,这个回报就是买断工龄。在这个熟悉的地方,工作了二十年,而一万块钱,就是这二十年对所有奉献的回报。这是一笔巨款,在当时足够买一条人命,但却不够应付一场病。东北尤其是重灾区,满大街的下岗工人,只要有活干,什么脏活累活无所谓,只求能够活下去。但是,他们扛不住生活中的意外啊!赶超患上肾衰竭卧轨自杀,这不是煽情,这是生活中的真实。举个极端的真实例子:发生在东北,“一户家庭夫妻双双下岗,生活艰辛。一日,读中学的儿子回家,说学校要开运动会,老师要求穿运动鞋。家里实在拿不出买鞋的钱,吃饭期间,妻子开始抱怨丈夫没有本事,养不活娘儿俩,丈夫埋头吃饭,一语不发,妻子抱怨不止,吃完饭,丈夫放下碗筷,默默走向阳台,一跃而下,他家住在六楼……”一条鲜活的生命连一双运动鞋都不值,我不知道娘儿俩是怎样痛悔莫及。我只知道当时我看到这则消息,感觉到心里好像被捅了一刀,空落落的。这个世上人们的悲欢并不相通,永远也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经历者,才有切肤之痛。第二天的早晨,城市里依旧是一片白茫茫,人们各自寻找着自己的生路,没有人有空为一个人的逝去流下一滴眼泪。那些年,东北的冬天真难熬。</p><p class="ql-block">我们家我爸下岗,我们两口子下岗,我爸因为贫病交加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两口子做点小生意,起早贪黑天天十多小时,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一年上头就春节休息几天。王小波说:“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好在,我有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学习也好,在北京读研。我想,这是生活给我最好的回报,养心智。</p> <p class="ql-block"> “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命运的站台,悲欢离合,都是刹那。人像雪花一样,飞很高,又融化……”家是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男女和繁洐的后代组成,我们家中的成员终会生老病死。然而,肉身可以消亡,精神却能传续不熄。这是家风家德,是一个人修身齐家的先天熏陶。剧末大哥秉义写给第妹的信表达了朴素的儒家观念,做一个感恩、善良有德行的人。全文抄录如下:</p><p class="ql-block">小蓉,秉昆,这是哥第一次给你俩同写一封信,咱爸咱妈是世间难得的好夫妻,好爹娘,他们的三个儿女,此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他们找对了各自人生的另一半,我想对你们说,对晓光,对郑娟,这两个加入我们大家庭,并最终和我们血肉相连的人,要有感恩之心,恩爱夫妻,最值得珍惜。</p><p class="ql-block">秉昆曾经问我:对自己的一生满意吗?我说:很少有人对自己,对一生是完全满意的,但我是幸运的,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遇见你们的嫂子。如果将来我不在了,嫂子的亲人就只有你们了,替我照顾好她。</p><p class="ql-block">长兄如父,我还想给你们俩一点嘱咐,我们周家的人,以后可以成为各种各样的人,但绝不可以成为,没有德行的人。我们周家的人,以后不必非要成为大家所认为的成功的人,但绝不可以成为不爱家,不爱国的人。好好生活吧,就像咱们曾经所经历并为之奋斗的那样。</p><p class="ql-block">我想,这是本剧对我们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