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芳:“红管家” 骆鸣

一滴水

小时侯,常听母亲讲,我的伯父骆鸣是1944年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党员,也是我父亲早年投身革命的引路人。解放后曾先后担任大丰县财政局长、计经委副主任、粮食局主持工作的局长。<br><br>据说他精明能干,能双手打算盘,在大丰县享有“红管家”、“铁算盘”的美誉。在粮食高度紧缺的年代里,能够精打细算、当好政府的“管家”,无论说多么重要也不为过。<br><br>由于幼年丧父,大丰与泰州又相距较远,与伯父接触并不很多,但伯父却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br> (作者伯父骆鸣)<br><br><br>1966年年初,我父亲刚刚去世不久,伯父参加北京全国粮食工作会议结束后,来泰州看望年幼的哥哥和我。<br><br>那次伯父给我的第一感觉极像一位农民伯伯,胳膊弯儿挂了件灰黑的棉衣,脚上穿着一双黑色圆口布鞋,手上拎了一只旧黑帆布包,风尘仆仆……<br><br>也许是孩子对陌生人天生有着几份距离感。当母亲让我叫大大(伯父)时,我才羞羞哒哒地喊了一声:“大大!”<br><br>伯父看着我,眼晴里是满满的慈爱。<br><br>他从怀里掏出一支大概三寸长、小手指粗、状似小花瓶的物件,下半段是浅绿色,上半段是瓷白色,顶部是浅绿色的花瓣,用一根大红色的细缎线牵着,煞是惹我喜爱。<br><br>伯父让我猜是什么,我猜是花瓶,他说不是,再猜,我说是口哨,他说不是,再猜,我说是蜡笔,他说不是,还差一点点。我摇摇头,猜不出来了。<br><br>伯父大笑起来说:“你看好,我变给你看。”<br><br>只见那形似花瓶的物品,经他手上下扭转变成两截,一截露出钢笔头,另一截是笔套,原来是一支装饰成花瓶的钢笔!<br><br>这是伯父参加的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发的小纪念品。伯父却把它送给了我,这让我兴奋快乐了好一阵子。在学校里你看看、他瞧瞧,看着小伙伴们一个个羡慕的样子,我心中装满了幸福和骄傲。<br><br>这支小小的钢笔一直伴随着我到初中,后来不小心弄丢了,心里一直懊恼不已。<br><br> 高中毕业后,我处于人生迷茫的时候,伯父将我接到大丰——我的故乡,这是我第一次踏上故乡的路。<br><br>伯父从接到我的那一刻起,就让我这幼年失去父亲的孩子,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父爱。<br><br>无论我与他并排而行还是跟在他后面走,伯父都不时地看看前后左右,生怕我碰着磕着,或走丢了,一路小心翼翼地护着我。<br><br>他还带着我去了他工作的大丰县粮食局,一进大门,不断地有人与他打招呼:“骆局回来啦!”“骆局好!”还有人问:“骆局,这漂亮的小姑娘是谁呀?”……<br><br>他一反常态,背着手笑咪咪地说:“是我泰州来的亲侄女。”<br><br>伯父带着我一起到食堂吃饭时,又有人问他我是谁,他笑着一一回答,其间还学着我讲的泰州方言"测(吃)饭、测饭"。<br><br>那份开心和喜悦洋溢在他不苟言笑的脸上。我能感受到,血浓于水,伯父是十分喜欢我的。<br> (中年时期的骆鸣)<br><br>下午,伯父带我去老家沈灶公社双龙大队看看。大丰县城距老家有四十好几里的路程,也不知是否有车可去。<br><br>这时伯父推出二八永久自行车,让我先坐上去。我说你先上车骑,我从后面自行跳上去就好。伯父说不行,那样会摔下来的,一定要我先坐上去。<br><br>最后我拗不过伯父,只好按照他的要求做了。但我心里却在嘀咕:自己已经是高中毕业生了,伯父还把我当小孩子。虽这样想,但心里还是暖暖的柔柔的。<br><br>坐在伯父的自行车后面,凝视着伯父已经不再年轻、略显清瘦的背影,正弯着腰用力蹬着自行车,行走在不太平坦的农村公路上……<br><br>到了沈灶伯父家里,我不解地问二堂兄骆干标,大丰县城离沈灶四五十里路,伯父为什么不用局里的公车,非要自己蹬自行車呢?<br><br>二堂兄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找了一份《盐阜大众报》递给了我。<br><br>打开一看,原来是对骆鸣同志长期在局级领导岗位上,廉洁自律,两袖清风,请客不到,送礼不要,不搞特殊化的一篇报道。<br><br>其中有下乡、下企业调研往返几十公里不用公车,都是蹬着半旧的二八自行车的描述。<br><br>由此让我想起我哥哥结婚那年,他拒用局里的公车,乘坐长途汽车到泰州参加婚礼,后又连夜乘坐普客船赶回大丰参加第二天的会议。<br><br>伯父做人做事在一般人眼里似乎不合"常情“,虽身居领导岗位,但我的伯母和他的孩子一直留在老家乡下,没有一个迁调到大丰县城。<br> (骆鸣和二堂兄骆干标夫妇等人在泰州参加作者哥哥婚礼后的合影)<br><br>就是这位朴实无华的伯父,曾驱倭寇、打蒋匪,后又转战经济建设,成为经济战线上的一名智者,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一种敬仰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br><br>2006年的一天,哥哥告诉我,伯父突然去世了。<br><br>听到这一噩耗,我的心不禁猛地咯噔了一下,仿佛耸立在心中的大山倒了,有种再次失去父亲的痛,泪水顿时夺眶而出。<br><br>我与哥哥一起赶赴大丰参加了伯父的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br><br>记得那天,天空灰蒙蒙地下着细雨,我的心情也与这天一样沉痛悲哀。参加追悼会的人很多,大丰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参加了追悼会并致悼词。<br><br>悼词中充分肯定了伯父长期以来从事经济工作,为新中国建立和建设作出的积极努力,曾获中央颁发的有胡总书记题字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先后多次荣立盐城市和大丰县两级党委政府授于的一等功、二等功。<br><br>我还知道了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不少地区的人民群众吃不上粮食,靠挖野菜、吃观音土度日,饿死人的事时有发生。<br><br>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伯父亲自带队深入农村,走乡串户,调查摸底,向县委和政府提出了全力以赴、共度难关的调研报告,全面客观地反映大丰县农村粮食生产的真实状况,对粮食征购上缴公粮指标、农民口粮、种子粮、饲料粮安排提出了方案和建议。<br>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敢于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浮夸说“不”的好粮食局长,才使得大丰县人民躲过了这场浩劫,没有饿死一个人。<br><br>很难想像,当时伯父这样做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略!这进一步刷新了我对伯父的认知,我为有这样一位有胆识有担当的伯父感到骄傲和自豪!<br><br>送走伯父后我来到堂兄家,久久伫立在伯父遗像前。<br><br>这些记忆中的片段,在我心里反复放映过无数次,承载了许多的思念与情感,既有对这位“红管家”伯父的追忆,又有对家乡"根"的眷恋。<br><br>(文中人物照片由作者提供) 文/骆芳<br><br>江苏盐城人,原泰州市海陵区工商联副主席兼民族宗教局副局长、政协委员。曾先后在全国、省、市报刋发表多篇散文随笔。现任泰州市《老年健康报》责任编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