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遇见博物馆看法国印象画展

周锐

<p class="ql-block">上海近期有个画展,它叫《遇见印象派》。我闻讯而去,仔细观摩了这个展览,觉得这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高水平的展览。</p><p class="ql-block">我曾去过收藏印象派作品最多的最集中的奥赛美术馆,印象派的作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在美国大都会美术馆等国外博物馆内见到许多印象派好作品。但也清楚,虽然印象派的作品被收藏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中国,但来自诺曼底的作品一定是最好的,难以见到的。</p><p class="ql-block">近年来上海已经多次引进国外的艺术作品来展出,2010年世博会时有几幅印象派的作品来凑热闹,挺轰动的,2020年在外滩一号我又一次见到了印象派代表作《日出.印象》,并欣赏了其他的印象派作品。这次的《遇见印象派》展览,展出有61幅作品,是有规模的展览,那个美术馆称“遇见博物馆”,在汶水路,是个利用旧厂房改建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里正展出两个展览,一个是《遇见木乃伊》,另一个就是《遇见印象派》。先说说《遇见印象派》这个展览。</p><p class="ql-block">这是展览的海报,广告上有6个挂名艺术家,他们是德拉克洛瓦,库尔贝,柯罗,莫奈,马奈,莫里索,这六个画家在世界近代美术史上影响力都很大,而且带来其他的约三十多艺术家。你注意没,海报上还又有几个小字,那就是“诺曼底曙光.十九世纪欧洲绘画流变”,很多参观者可能都没有注意到这行小字,以为就是去看印象派作品,其实展览从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跨越一个世纪,有更为丰富的内容。</p><p class="ql-block">特别的是,这是一个法国艺术大流变时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而这六个画家真正归于印象派的只有莫奈,马奈自己不认为属于印象派,德拉克洛瓦属于浪漫主义画派,库尔贝归于批判现实主义画派,柯罗属于外光画派,或枫丹白露画派,莫里索起步于新古典画派,得益于柯罗的外光画派,最终受教于马奈,莫奈等印象派,所以也只算是半个印象派。</p><p class="ql-block">其实属于哪个画派根本不重要,那个时代的哲学,美学,社会艺术思潮,社会政治变革,才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当你去走近这些艺术作品,才能感觉到那些艺术家内心的变化。</p><p class="ql-block">从走近作品,到看完作品,我庆幸自己走进这个博物馆的决断,不仅仅是因为没几天就要结束展览,更重要的是自己真的见到了那么多艺术作品的原作。</p> <p class="ql-block">先来说说那个旧厂房,这样的空间原来都是隆隆的机器声,它是电气集团的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旧址,现在改造为新业坊,占地面积约15万平米,老厂改建很成功,一部分就成为“遇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改造成的遇见博物馆是中国对外文化产业集团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投资的,占地7000平米,博物馆除接待大厅,二层展厅外,还设有图书馆,商品部,办公区,应有尽有,2021年12月刚开业,手笔还是挺大的。</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接待大厅。</p> <p class="ql-block">空间简洁,现代感较强。</p> <p class="ql-block">这个《遇见印象派》画展在北京展出时的名称是《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光影世界——从库尔贝,柯罗到印象派》,好像这个名称更合适一点,至少从作品的情况来看是如此。</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段历史,喜欢美术史的人一定会对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在一百年之间的剧变很感兴趣。意大利艺术的剧变是由于庞贝遗址的发现,艺术家受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刺激,复古思潮泛滥,但法国艺术家却清醒过来,于是一批艺术家走出画室到巴比松去了,喜欢外光下的自然和色彩,有了柯罗、杜比尼、米莱那些艺术家。也有种说法,是三棱镜分出了光谱,艺术家们洞悉了色彩的奥秘,于是有了马奈,莫奈,西斯罗,雷诺阿,德加等色彩的实验者,反正,法国的艺术家们的感觉是敏锐的,勇敢走出画室的这条路是有魄力的成功的。</p><p class="ql-block">这正是我觉得看这个展览要比单纯看印象派的展览更有味道。因为在这个展览里,你能够看到诺曼底的那些画家审美的变化,从题材,色彩,画法,笔触等方面。</p> <p class="ql-block">这是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埃特勒塔》,约作于1849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说起德拉克洛瓦,我们都会想起这位大师创作过的很多著名作品,如《自由领导人民》和《但丁之舟》,19世纪的巴黎被新古典主义所包围,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的抗争成为社会艺术思潮的热点,我读过文杜里的《西方艺术批评史》,在第十章里就对十九世纪当代的艺术提出过如下观点,他认为像德拉克洛瓦、安格尔、库尔贝、马奈、塞尚,他们投身于批评的论战,不只是用语言和文字,也用他们的绘画。所以,他们的作品就是前卫与先锋的预言。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精准传达了浪漫主义在主题与色彩光影表达上的感染力,对后来的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脱离新古典主义题材的德拉克洛瓦,也将题材转向大自然,亲自在外光下写生,展览里的这个作品虽小,但正是他的宣言。</p> <p class="ql-block">《自由引导人民》,1820,德拉克洛瓦。这是他的代表作,我熟悉,在巴黎见过,但不在展览里。</p> <p class="ql-block">这幅《希阿岛的屠杀》,也是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描写土希战争的主题,在巴黎见到时足足看了一刻钟,不仅仅是从历史的角度,也是从构图和人物造型的角度。我买了《德拉克洛瓦日记》一书,仔细了解他的那些创造动机,真的觉得他很了不起,同情是一会事,而表现在作品里又是一回事。</p><p class="ql-block">我在展出的这幅小小风景画里,看不到他的向上三角形的构图,就像在《自由引导人民》作品里那样,也没有《希阿岛的屠杀》那里的强烈的明暗对比和色彩冲突,一切归于平静,或许这也是他所希望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展览中库尔贝的作品《诺曼底海滩,圣欧班的小船》,约1871年创作。</p><p class="ql-block">原谅我使用了网络图片,因为展览中作品前有一块反光的亚克力板,没有拍好照片。</p><p class="ql-block">那就再说说库尔贝。1855年,他创作的《奥尔南的葬礼》和《画室》作品被巴黎万国博览会评审团否决,便愤而在博览会附近举办了名为《现实主义-库尔贝四十件作品的展览》。库尔贝与当时的艺术沙龙对立,发表声明阐述自己的艺术主张,当场宣布现实主义,这是艺术史上的大事件。他要求艺术家揭示事物的本质方面,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形势模式上。法国评论家认为,没有库尔贝,就没有马奈,没有马奈,便没有印象主义,可见他是一个开辟时代的画家。</p><p class="ql-block">我承认发生的这一切,但曾经在内心也反问过这样的问题,如果,当时沙龙接纳了他的作品,历史又会如何演变?其实你如果读过他的“写实主义宣言”,就不会疑虑,他就是我们后来认识的那个画家。他靠的是他的作品,从题材到构图,到色彩,到了笔触。</p><p class="ql-block">展览中库尔贝的作品《诺曼底海滩,圣欧班的小船》,从这幅作品就可以看到库尔贝完全抛弃了英国的风景画模式,那压抑得几乎喘不过气来的画面也和新古典主义风格背道而驰,体现所谓不受规矩约束的画风。能够将普通人的葬礼画进作品是需要有勇气的。</p> <p class="ql-block">库尔贝被拒绝的那幅《画室》,这是他的一幅重要代表作。它的题目原来是:《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因这句子太长,人们简称它为《画室》。当然这幅作品并没有在展览中,只是了解库尔贝将它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从画面上看,它确实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画室,库尔贝就坐在画布前正在给他的油画添上最后几笔。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画室中,竟能容纳下如此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画室,更不用说去欣赏库尔贝正在画的风景画。显然,这种场面又是非现实的。一直强调“只能画亲眼所见的东西”的库尔贝,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非现实的作品呢?事实上,正如原标题中的“现实的寓意”所提醒我们的,库尔贝在这幅作品里是想表现整个社会,是他抗衡沙龙和当时社会的一种态度。</p> <p class="ql-block">库尔贝的自画像,这是带有寓意的自画像,他画过好几幅自画像,这幅那有点睡不醒的样子很有意味,像玩世不恭。这幅也没有在展览里。</p> <p class="ql-block">库尔贝的风景画,(不在展览中)</p> <p class="ql-block">《采石工》,库尔贝作于1849年。(不在展览中)。</p> <p class="ql-block">展览第一部分的主题是“风景这边独好,展出的作品是从莫雷尔的“阿比维尔的落日”开始的,”作者作于1850年。他在美术史上一直有海洋画家的美誉,有着非常扎实的基本功。阿比维尔离诺曼底不远,是法国北部城市,作品中的落日余晖罩在河畔的两岸上,对色彩的感觉好到了极点。</p><p class="ql-block">我对风景画情有独钟,过去最喜欢的是荷兰的风景画,但感觉上有点像舞台布景,后来见到俄罗斯的风景画,又疯狂迷上列维坦,那幅《傍晚的钟声》让我永远不会忘记。法国的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和英国的康斯泰勃尔与透纳的田野画很相近,但巴比松画家的笔触更轻松一些。我在画展中找到那种感觉。</p> <p class="ql-block">这是展览中杜比尼的作品《维勒维尔海滩》,他生于1817,被认为是印象派的重要先驱之一,是巴比松画派中最勤快的画家,一直坚持户外写生为主,而且以船为画室,沿塞纳河,马恩河和瓦兹河取景。 为此莫奈后来也建船上画室,坐船画画。杜比尼的画面多为阳光普照,充满光感;他的构图多为横幅取景,具有明朗开阔之感,充满自然的生机。</p><p class="ql-block">有这样的说法,从他早期作品看其晚期作品,可以看到作品中笔触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写意,也可以看到新古典风格向印象派过渡的一个过程。</p> <p class="ql-block">展览中卡尔.杜比尼作品《伊波尔河和伊波尔港》,1873年。</p> <p class="ql-block">卡尔.杜比尼的作品《海边峭壁》,1846-1886。</p><p class="ql-block">查尔斯·弗朗索瓦·杜比尼(Charles François Daubigny,1817年2月15日—1878年2月19日),出生在巴黎的一个画家家庭,他的父亲和他的叔叔微雕画家都是画家,给了杜比尼以极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杜比尼的作品,(不在展览里)。</p> <p class="ql-block">杜比尼的作品,(不在展览中)。</p> <p class="ql-block">画展里有几幅柯罗的作品,柯罗是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19世纪上半叶,在新古典主义盛行的法国画坛,以柯罗为代表的一些艺术家来到法国郊外枫丹白露森林旁一个叫巴比松的小村庄。他们主张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写生。开启了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先河。</p><p class="ql-block">巴比松画派应该是这个展览的主力,前二个部分就是以这个为主题的,柯罗的画中充满了闪耀的光线和空气,他力求尽可能忠实地描绘现实。中年后向色彩厚涂和诗意、优美的风格转向,他最为关注的不是事物的细节,而是画面表达主题的总体形式与色调。</p><p class="ql-block">展览中《池塘边的放牛》创作于1863年,画面体现了田园生活的恬淡和清幽。人物及自然景色被淡化,笔触松弛,形体结构变得模糊起来,而将重点放在整体色调和气氛的营造上。关于这个画面很多人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他那幅著名的作品《蒙特枫丹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摩特枫丹的回忆》柯罗的代表作,我补充的展览外的作品。两幅作品就像一个画面,晨雾笼罩的河面和倒影,秋色中的橡树,人物的出现并不影响森林的宁静,略带来可以想象的主题,有种忧伤的情感。</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画面还出现在其他的画面中,可见这里有着柯罗挥之不去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这是展览中卡米耶.柯罗的作品,《特鲁维尔附近的峭壁》,1825年,这是柯罗早些年的作品,和上面的作品相比,柯罗在色彩和笔触的演变就明显出来。</p><p class="ql-block">柯罗出生于巴黎,早年师从古典派画家贝尔坦,很勤奋获奖金,到罗马留学,在那里住了七八年。回国后在巴比松村附近的枫丹白露森林画了很多风景。为什么能导致他艺术创作的题材变化,美术史上有很多说法,这里就不展开了。</p> <p class="ql-block">《卡特尔大教堂》,柯罗,我补充的展览外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中断阅读》,柯罗的人物画。在美术史上,柯罗的人物画一直有很高的声誉,并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物画家。这是展览外的柯罗作品,他的著名的肖像画还有《带珍珠头饰的女郎》、《兰衣女》等。</p> <p class="ql-block">展览的第二部分是“巴比松与诺曼底”、第三部分是“莫奈:我来自诺曼底”。这两部分是作品最多的,除了风景画,还又静物和农庄。</p><p class="ql-block">莫奈是诺曼底人,这我以前真的没有注意,于是莫奈成为诺曼底的骄傲,是巴比松画派影响了诺曼底,还是诺曼底影响了巴比松,这个结论并不重要,而是说明这个时期艺术题材的转变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大的趋势,是艺术风格流变的主要原因。从历史画到风景画,一直到像现实农庄题材的作品的大量出现,都使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神坛上回归现实生活,平静,朴素,不讲究典雅,也不讲究典故,就像生活中那样。这是诺曼底最典型的景点,在艺术家的画面中多次出现。</p><p class="ql-block">这是保罗.于埃的作品,《岩门》</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杜布尔的《翁弗勒尔拉蒂耶海滩》,1862年。</p><p class="ql-block">杜布尔我不是很熟悉,查了一下,他出生于1811年,死于1889年,是巴比松画派的主要画家,1834年去过英国,对他产生很大影响,回法国后学康斯泰勃尔,爱画天空,和卢梭关系很好。展览里有好几幅作品,使我认识了他。他的作品很细腻,可见功底很深。</p> <p class="ql-block">路易-亚历山大.杜布尔《滨海维勒维尔码头》,1862年。</p> <p class="ql-block">杜布尔的作品,《在翁弗勒尔海滩上拾牡蛎的妇女》,作于1876年。作品采用逆光,这对创作人是个挑战,暗部的色彩处理要比受光部的色彩处理难得多,远处的夕阳光色恰到好处,使微妙的光影关系得到了平衡。</p> <p class="ql-block">这是杜比尔的另一幅作品《卖鱼的妇女》,作于1870年,朴素的题材就足以引起注意,奇特的构图,人物堆砌在画幅的中位线上,更是显出作者的成熟和与众不同的审美观,作者巧妙地将九个妇女在一条直线上透出表情来,水平之高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我很喜欢这幅画,是奥古斯特.阿龙热的作品,《河边钓鱼的夫妇》,作于1872年。</p><p class="ql-block">典型的巴比松风格,画面清新,通透,层次分明,笔触干净,和康斯泰勃尔和透纳的风景画相比,少了些厚重感,也就少了些新古典主义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在展览区大多是风景画,这正是这一时期法国艺术界作品题材的一个显著变化,历史题材或神话题材开始边缘化,对抗学院派,对抗沙龙艺术。从库尔贝开始就举起了旗帜。</p><p class="ql-block">艺术题材的流变,应该是社会艺术思潮的体现,风景题材也不是什么风景都可以入画的,选择森林是一部分艺术家的选择,另一部分艺术家则选择海景或海边风景,甚至河景。像杜比尼那样以船为家的也多了起来,甚至有人从城市搬到乡村,如米莱,创作出拾穗者,晚钟这样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这是弗朗索瓦-路易.弗朗塞《风景》,1850年。</p> <p class="ql-block">这是于勒.路易.拉姆《羊圈里》,1893年。羊圈都能入画。</p> <p class="ql-block">拉姆的另一作品《放羊人和他的羊群》,1906年。</p> <p class="ql-block">欧仁.布丹《沼泽地里的奶牛》</p> <p class="ql-block">欧仁·布丹,《在诺曼底挤牛奶》</p> <p class="ql-block">《诺曼底的农场》,欧仁·伊萨贝,约1850年。欧仁·伊萨贝在《诺曼底的农场》一画中描绘的是夕阳中的一座低矮农场。作者用平涂的色块,抛弃了细腻的笔触,使画面显得厚重起来。画面没有清晰的轮廓,使风格上粗狂起来,但对色彩调子依然控制得很好,下方是大面积的褐色调子,使画面稳重。</p> <p class="ql-block">拉姆《大茅草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然还有静物,虽还有点古典的痕迹,但题材上还是多了一些选择。</p><p class="ql-block">这是吉约姆.弗阿斯的作品《献给朋友的野兔》</p> <p class="ql-block">弗阿斯《切开的馅饼》</p> <p class="ql-block">弗阿斯《有长颈瓶的静物画》,1883年。</p> <p class="ql-block">《埃特勒塔的小船》,欧仁·布丹,约1892年</p><p class="ql-block">欧仁·布丹是最早一批在户外进行风景画和海景画创作的法国画家,被柯罗赞为“天空之王”。《埃特勒塔的小船》中,欧仁·布丹将目光集中于停泊在中象鼻山附近海滩上的数艘小船。周围的木板和桅杆散落一地。画面顶部的天空和右侧的白色山崖折射出微妙的色彩效果,尤其是空中蓝色、紫色和绿色的交织效果,与黄色的船体形成鲜明的对应。全画采用色彩厚涂的手法,笔触大而粗犷,传递出一种瞬间性的印象感。</p><p class="ql-block">在诺曼底,画家们爱上了海岸,港口,船舶,天空,画面中闪烁着各种不同的光色,大气中调和着画家们释怀的心情,品尝着洋风的咸味,这是他们的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奉献给艺术的爱。</p> <p class="ql-block">《维勒维尔的峭壁》,阿道夫.菲利克斯.卡尔斯。</p> <p class="ql-block">《多维尔港》,欧仁·布丹,1892年</p><p class="ql-block">《多维尔港》刻画了诺曼底小镇多维尔港中停满帆船的场景,在半圆形的港湾中,大多数船只已落帆入港,只有少数小船依旧在向着观者的方向驶来,打破了全画的宁静。这幅作品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欧仁·布丹晚年的艺术风格,笔触大而松散,色调浅淡,传达出一种云层密厚、风雨欲来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展览的第四部分主题是《印象派的摇篮》,可见展览陈述出诺曼底这个法国的海边城市与印象派发展的关联。</p><p class="ql-block">法国诺曼底地区以粗粝荒蛮的海岸线、环绕在周围的中世纪古堡、教堂和古城而著称。在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上,从19世纪开始,逐渐成为艺术家和文人们寻幽探胜的圣地。德拉克洛瓦、柯罗、库尔贝、马奈、莫奈、雷诺阿等画家纷纷来到此处,他们运用各自擅长的表现手法真实地描绘了眼中的诺曼底。可见这里是画家们喜欢的地方,也培养了一大批喜欢自然风光的年轻画家,将诺曼底称为印象派摇篮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这是阿道夫.阿尔斯的作品《勒皮的峭壁》,1862年。</p> <p class="ql-block">阿道夫-菲利克T.ka卡尔斯《维勒维尔的峭壁》,1870年。</p><p class="ql-block">展览中,海景的主题最多,港口的题材作品正是诺曼底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科镇的圣瓦雷利》,阿道夫.菲利</p> <p class="ql-block">贝尔特·莫里索,《费康港》,1841-1895年</p><p class="ql-block">在《费康港》中,莫里索刻画了这座港口城市的海滨景观,尤其是人们在渔船停泊的沙滩上休闲娱乐的场景。她并没有过多地描绘远处海天相交的自然风光,而是将刻画的重点放在了画面左侧近景中的一对母子。母亲身着庄重的黑衣,身体前倾,一手牵着孩子,在沙滩上散步,属于莫里索惯常描绘的一类图像母题,也反映了当时法国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整幅作品用色微妙,与莫里索精熟于水彩和色粉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卡昂,圣皮埃尔盆地》,爱德华.莱比纳,1860</p> <p class="ql-block">《海滨》,安德烈.普雷沃-瓦雷利</p> <p class="ql-block">《特鲁维尔附近的峭壁》,爱德华.莱比纳</p> <p class="ql-block">《普卢马纳赫和七个岛屿》,格涅兹</p> <p class="ql-block">《船骸》,伯格斯</p> <p class="ql-block">《费康港》,于勒.诺埃尔作于1858年</p> <p class="ql-block">《维勒维尔打渔归来》,莫赞</p> <p class="ql-block">《翁弗勒尔外海的蒸气船和渔船》,阿尔弗莱德.斯蒂文斯,1880</p> <p class="ql-block">《港口里的船》,让.埃蒂尔.卡奈克</p> <p class="ql-block">让-埃蒂安.卡奈儿的作品《鲁昂港》,1900</p> <p class="ql-block">弗兰克.迈尔斯.伯格斯的作品《翁弗勒尔》,作于1898年,</p> <p class="ql-block">罗贝尔.安托万.班松的作品《塞纳河畔》</p> <p class="ql-block">夏尔.安格朗的作品《小农场》,这幅作品已经显示出艺术家对于色彩的驾驭能力,作者对于黑色的放弃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没有黑色,使形体弱化,使空间层次缺乏秩序,色的关系,调子成为感觉中的主题。这也许正是艺术家奋斗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卡昂平原上的村庄》,爱德华.莱比纳,1872。</p><p class="ql-block">诺曼底风光不止于海岸,还包括深入内陆的草场、山丘与河流。年轻的一代画家如路易·拉姆对乡村生活抱有深厚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马塞尔.库丘《鲁昂的花园》,1916年。</p><p class="ql-block">从这个作品里我们可以见到以后高更作品里的色彩和技法。</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杜蒙的《卡捏街》</p> <p class="ql-block">亨利.维捏的作品《云彩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村口》,诺埃尔</p> <p class="ql-block">当我走出展览大厅,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感觉不是走在汶水路,而是走在塞纳河边,望着一船一船的游客漂浮在河上;像是走在荷兰的田野上,在大风车的下面望着一群一群的奶牛;又像到了德国的汉堡的港口,望着冒着蒸汽的大船。绘画作品就像云雾,任自己的思维飞逝,谢谢展览。</p><p class="ql-block">我在高校从事艺术史的教学多年,但对于美术史不算是科班,说得不对的地方请专家们见谅并指正,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