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三月好时节,微风送暖又一春 ,室外乍暖还寒,录播室里温暖如春。3月10日上午,杨雪艳老师带来一场与文言文教学的最美初遇。 《司马光》,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是统编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全文篇幅短小,共30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是学生熟知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单元主题是“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指向的传统文化主题是“中华传统美德”,呼应的核心教育价值是“机智来自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面对小学阶段儿童初次学习充满教育意义的文言文,如何把握好文言文启蒙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使我们这次观课的主要视角。 杨老师从孩子耳熟能详的司马缸故事引入,和老师范读的故事一对比,孩子们初步了解文言文语言简洁的表达方式。紧接着紧扣“读”为主线展开教学,以读激发兴趣,读准字音、读出断句;以读疏通文字,理解文意;以读感悟人物品质;再通过熟读课文,积淀语感。整节课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亲近文言文,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借助连环画说故事的过程中,杨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组词、表演、字形等方法理解。“众皆弃去”和“光持石击瓮破之”的对比体会中,孩子感受到同伴跌进装满水的瓮里,惊慌失措、大喊大叫等不知怎么办才好的反应是7岁孩子才有的正常表现,而司马光在同伴生命危急时刻,打破了让人离开水的常规思维方式,临危不乱,想出了砸瓮,让水离开人的解决办法,这种机智对于7岁的孩子真是太难得了,所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才能代代相传,流传千年。用连环画的方式教学,对关键字“弃”和“持石击瓮”的开发,让最后的朗读背诵达到了高潮。 课后,全体语文组教师就这节文言文教学情况进行了交流探讨,各抒己见,百家畅谈,为我校今后的文言文教学拓宽视野,指明方向! 评课最后,郑梅娟校长站在跨学科教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开课伊始用图画的方式导入让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再让学生图文对照,给连环画配上课文内容,图文对照理解故事文意,最后看图背诵课文,达到从无到有再到无的境界。一石掀起千层浪,郑校长的点评让整个评课环节推向深入。 六年级教研组长卢红梅老师提出自己的见解, 郑校长让学生围绕连环画开展文言文教学,形式更活泼一些,更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杨老师的朗读指导,看似是反复的朗读,其实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朗读中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感、韵律感,初步品味出文言文作为经典永流传的文言味道。反复的朗读中学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五年级教研组长张晓静老师提出一点建议,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时可以让孩子加入自己的想象,不一定非得借助注释,这样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了。 四年级教研组长张辉老师说,郑校长和杨老师两种教学思路的碰撞给每一位老师感觉到的是语文教学和英语教学是可以融合在一起,跨学科进行融合的时候,语文本该具有的语文味还是要有的,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教学的趣味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连环画的导入能帮助学生有趣的理解,在理解的背后还是要渗透到朗读中。 三年级教研组长江靖华老师说,以后的教学中要抓住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展开教学,朗读指导不仅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文言文的教学也要“读”占鳌头。杨老师朗读的指导有梯度,从学生学情出发,有了基于学情的教学,教师的精心预设都不怕意外,一切的意外都是源于课堂的精彩。 从语文的本体看,语文既是一种工具,又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文言文教学展现的是文言文语言的魅力,教学中,我们既要增强语言美感体验,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文言文自身的特质,更要引发学生对祖国语言和历史文化的自觉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