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爷岭,家乡的父亲山</p><p class="ql-block"> 文/鲁永利</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关中平原的西端,山环水绕,是一个簸箕形状的平原。眺望南边是巍巍秦岭,也称南山。北面是绵延起伏的北山,又叫老爷岭。两山遥遥相望,看秦岭,太白积雪六月天。看老爷岭,一座座山头,就像大海上的波浪,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家乡有歌谣,八百里秦川,东自潼关,西至灵山。从灵山脚下,向东是一马平川,且逐渐由窄变宽。</p><p class="ql-block"> 叫北山,方位使然,但家乡的人都喜欢叫老爷岭,觉得叫北山好像不够味,不能体现这座山的地位。老爷岭有西岭,中岭和东岭,老爷庙就修在中岭的山巅上。</p><p class="ql-block"> 提起老爷岭人们觉得有神秘感。它是六盘山山系的一个支脉,由宁夏、甘肃进入陕西,经过陇县、千阳,到达麟游、凤翔,穿越凤翔全境,一路过岐山、扶风到达永寿的店头镇,绵延数百里。纵深宽度在50里到70里之间。是陜甘两省,渭北平原与陇东高原的分界线。在凤翔又叫千山,一路从西边千阳向东而来,在出了千阳进入凤翔后向南伸出一小截,于是便有了雍山、灵山。如今全县十二个镇,姚家沟成为全县唯一的纯山区镇,是由原来的涧渠、姚家沟两个乡镇合并的。半山区有长青、陈村、柳林、范家寨,糜杆桥、横水等六个镇。全区有七个镇与这条山岭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毛主席有清平乐-六盘山词,誉满天下,老爷岭是六盘山支脉,自然也分享了它的名气。</p><p class="ql-block"> 老爷岭很神秘,它是全县最高峰,海拔1678米,比凤翔城海拔高一倍多。老爷岭顶上的有老爷庙,老爷庙中有关老爷的塑像。老年人常常指着老爷岭给孩子们讲关公的故事。说关老爷是红脸大汉,身骑赤兔千里马,手执青龙偃月刀,眼睛半睁着,一旦眼睛睁大,就要杀人。与敌人对阵常常是手起刀落,人头落地。出五关,斩六将,后来夜走麦城被东吴杀害,因其有一副忠肝义胆,被上天封为关圣帝君。说得我们心花怒放,恨不得插上翅膀,当下就去老爷岭看看关老爷的威武形象。</p><p class="ql-block"> 那时年龄太小,也没有啥事,不可能进山。倒是后来,我多次走进老爷岭,主要是上山割柴。最早一次,大约是1967年忙毕。叔父领着我和他的朋友进山砍硬紫,说是要砍几天再往回拉。中午在柳林宋村他朋友家吃过饭,拉着架子车,上面装有面粉,盐醋辣子,碗筷等以及砍柴的工具向山里进发。从汉封村东边的山口沿着河道向西北方向走,一步步地走到山梁上,抬眼望,四面都是山,山连山,岭挨岭,沟套沟,一眼看不到边。天麻黑了才翻过山梁下了山,走到了一个叫缠桃木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在一户讨了一碗水,轮着各喝了几口,放下碗,沿着一个沟岔走了大约有七、八里路,到了目的地沙泥沟,叔父朋友生产队的山庄,有一个聋哑人,是叔父朋友的二哥。在沟渠里提了一桶水,叔父和他的朋友一齐动手,搋面擀面,烧水做饭,有滋有味的饱餐了一顿,就睡觉了。这个地方由于路远沟深,柴很好砍。砍的主要是野生的水煎。大约在这里忙碌了两三天,砍的硬柴装满了一架子车,我们就往回拉。而有一段陡坡路就像一只拦路虎挡在我们面前。一条窄窄的架子车路,直挺挺的躺在山的鼻梁上,两侧是不见底的深沟,路上满是料姜石,最下端二、三百米几乎是竖立的,中间还有水流躺着。本地砍柴的人是无法下去的。这便是以危险而出名的蟠桃坡。这里常年有两个身强力壮的甘肃老乡"放坡"。就是由他们俩个把装满硬柴的架子车从这段陡坡上小心翼翼的放下去,每次两块钱。每人每天大概能挣个六、七块,在当时确实不少啊,但他们是冒险用生命来换钱的。这天他们俩个都不在,但“碌碡”拉到半山了,退也退不回去了,虽然是最危险的地方,离下面的路也不远。我们停下来,把架子车上的硬柴减去三分之二,放在坡上用脚使劲一蹬,叫它往坡下滾,可是没滚几下,硬柴梱就散了架,掉落在陡坡上。失去的多,捡回来的少。叔父和他的朋友在前面用肩膀扛住架子车辕头,我趴在车子的后尾使劲踏住,一步一挪总算安全地挪到沟底的路上,砍的硬柴损失了一大半。那个时候,经常听说因割柴而丧命的人不少,十天半月总有人在蟠桃坡上搓了“麻食",十分悲惨。</p><p class="ql-block"> 像这样住在山里割柴还有一次,大概是1968年过年不久,叔父领着我去盐坎村的一个朋友家,和朋友一起去了枣子河里面一条深沟里去,狭窄的路旁边还有一小溪,也是朋友生产队的山吊庄,那里住着一个光掍老人。我们住了两天,叔父和朋友拉了一架子车柴回家了,叫上我留下继续割。第四天老天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那位老人打发我赶紧回家,怕被困在山里。这天上午我就往回走,雪越下越大,雾蒙蒙一片,分不清东南西北,出了沟迷了路,在一片地里绕着一个破堡子转圈圈。连一个人都没有,我心里恐怖极了,到半下午,天上透出了几絲亮光,我方才走出迷魂阵回到家里。</p><p class="ql-block"> 后来,还割过四五次柴。有几次是跟着父母亲去的,有几次是跟着生产队里人去的。有时是凌晨两三点出发,拉着架子车,打着盹,高一脚低一脚往去走,有时是架子车上拉上被子,在半路一个场里睡一觉,第二天天不亮就往里面走。那时北山里面比城里热闹得多,城里冷冷清清,山里到是热火潮天,滿山架岭都是割柴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还有小孩。互相之间隔沟喊叫,满山就响起来了。有路的地方没有柴,柴多的地方又沒有路。因此,进山割柴,越割越远也越危险。为了生活下去,人们不得不这样做。直到八、九十年代庄稼连年丰收,粮食多了,柴火也多了,煤炭也敞开供应,人们才停止了进山割柴。</p><p class="ql-block"> 老爷岭它不仅在困难时期供给人们柴火。更重要的是它千百年来在孜孜不倦地供给乡亲们水源。家乡大大小小几十个水库,都蓄的是老爷岭的水。历经几十年有一些已经干涸废弃,有的还在发挥着作用。从西向东依次有汉封石鳖滩水库,目前是汉封五指岭几个村子的人畜饮水水源地。董家河水库、范家寨等水库。比较大现在还在发挥作用的有白荻沟和群力水库,是中二型,还有姚家沟水库和桃树沟水库</p><p class="ql-block">。在全县二十几个水库中有东风水库、群力水库、白荻沟水库,姚家沟水库桃树沟水库都是组织全县劳力集中修建的,那时是大县,姚家沟水库还是岐山民工修建的,也不分谁家受益不受益。像我们唐村,柳林等公社修了几十年水库,但连这些水库里的一滴水都没用上,上面也没给任何补偿。说是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发扬风格。有人说是违犯政策,搞一平二调。到底是什么呢?谁能说得清。</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我与群力水库还是有缘份的。我当时在群力水库也洒下了劳动的汗水。当时从学校回到农村,不会做农活,评劳动底分也就是五、六分,去修水库能顶一个正式劳力,我积极报了名。按上面分配的任务,我们大队去了二、三十人。我记得很清楚,那是深秋的一天早上,我们拉着架子车,车上装着灶具,面粉,被子,麦草,盖房用的家具等,中午12点多到了水库所在地汤房庙,下午全兵团召开动员大会,我还代表公社在大会上发了言。刚去暂时住在当地群众家里的破房旧窑洞里,加班加点盖茅草房,墙打起了,砍一些树杆做椽,上面盖上茅草,房就算盖好了,平整好地面,铺上来时拉的麦草,草帘子当做门。转眼已是冬天,把被子卷个筒睡觉,人挤人,人挨人,倒还不觉得有多冷。</p><p class="ql-block"> 群力水库因为拦截的是柳沟河的水,所以也叫柳沟水库。群力水库是1957年开工建设的,1959年因经济困难下马1965年复修,1969年底完工。这也是全县总动员修建的,设有工程指挥部,军事化管理,统一叫兵团,下属营连。有一个老司号员,上下工吹号为令,指挥部有广播室,不停的播送领袖的“老三篇”,施工进度,好人好事等。各个公社时不时派宣传队进行慰问演出。最有名的是横水的文艺宣传队演样板戏《红灯记》。在工地上叫了号,工地上流传着"老汉看了xxx,三天不喝罐罐茶”,“小伙看了xxx,一天到晚不知乏”。那时吃住差,劳动强度大,但人们还是挺乐观的。</p><p class="ql-block"> 白获沟水库是1958年开始修建建的,1964年10月基本建成投用。八、九十年代以来,经过几次加固处理,目前安全可靠,儲水量充足,是城里十几万人饮用水水源地。 东风水库聚集了老爷岭西半面流出的十几条河流的来水,是一座中二型平原水库,总库容1550万立方米。1966年开始建设的。1970年基本建成。库区最大水面3075亩。除灌溉,养殖外,也是垂钓 、休闲观光的好去处,现在称雍城湖水利风景区,发展潜力巨大 ,由涧渠,姚家沟流到出山口的河叫川口河,出了山叫横水河,到岐山入小韦河最后流入渭河。老爷岭从西向东有关村、袁家河、枣子河、川口河等峪口,一个峪口都有一条路通到山里头,从关村进去的路,一直通到千阳的高崖、铺舍等地。由枣子河进去的这条路一直通到由关村进来的路上,到麟游县的麻夫站,酒房等地。一条河流一个沟口一条路,方便人们进山割柴,卖粮食,开荒种地等。最大的峪口当属川口河,顺河进去是一个四山环报的小川道,当年的小军工企业红旗化工厂就建在这里,再往进走就是涧渠。</p><p class="ql-block"> 进五曲湾与别处不同,别的地方都是顺河走,五曲湾却是爬坡上梁,过五个湾下去以后便是小川道,平展展的,这就是群力水库所在地。也是G244国道乌海至江津公路由此通过,里面有著名关隘羊引关。枣子河川道也够大。站在远处看,看不见出入口,除了山还是山。沿着河道拐弯的地方进去,里面也真不小,当年603所建了个半拉子,也有十多里长。</p><p class="ql-block"> 人常说,天下名山神仙占,老爷岭中名山也真不少,从左向右数有展诰山,因其形状也称方山,展诰云霞是凤翔八景之一。麻仙洞在断崖悬壁上凿有石窟,塑有麻姑仙雕像。灵芝山、莲花山、五龙山、玄武山、石佛寺、南舍寺、宝玉山,老君顶,老爷岭等,顶峰都建有寺庙,塑有神像。</p><p class="ql-block"> 北山——老爷岭,不仅供给人们柴火,水,粮食,药材矿藏等,还有木料,生产队盖饲养室,保管室,农户盖房所需木料大部分来源于老爷岭。它还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许多在原藉生活不下去的人们。八十年代初涧渠、姚家沟,五曲湾的好几千人大部分来自四川,河南,安微,甘肃等九省十八县。</p><p class="ql-block"> 老爷岭就像一位深沉的父亲,用坚实的肩膀默默地承担的自己的责任。为了帮助儿女度过难关,他不惜透支自己的身体。它一年年变得苍老、消瘦,满目疮痍。</p><p class="ql-block">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未到八、九十年代,时代变了,一切也都在变。人们也觉悟了,不再一股劲向北山索取了,而是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每年春季全县动员上山造林,并施行飞播造林等先进的造林形式,严禁乱砍滥伐,严防森林火灾。建立了千山十三县护林防火体系。县上与公社协商,划出地块,明确四址,建立国(国家)社(人民公社)林场,由公社安排劳力常年驻守护林造林,收益按比例分红。后来实施千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被破坏的生态得以恢复,老爷岭枯木逢春,生机勃勃,春天漫山遍野是灼灼其华的桃杏花。夏天郁郁葱葱一片绿,深秋万绿之中点点红,五彩缤纷,美伦美奂,非常美丽。</p><p class="ql-block"> 人们说,老爷岭是家乡的父亲山,这话名副其实。我要高呼,父亲山一一老爷岭,我爱您!</p> <p class="ql-block">早春的杏树沟</p> <p class="ql-block">深秋羊引关</p> <p class="ql-block">程家原的古槐</p> <p class="ql-block">雍h脚下</p> <p class="ql-block">五曲湾乱水泉</p> <p class="ql-block">小庄头的五毒树</p> <p class="ql-block">雍山初夏</p> <p class="ql-block">G244国道,羊引关</p> <p class="ql-block">五曲湾的粉柏树</p> <p class="ql-block">G244国道,内蒙乌海至重庆江津</p> <p class="ql-block">屯头村沟边的柿子树</p> <p class="ql-block">雍山脚下的田野</p> <p class="ql-block">五曲湾的粉柏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