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8年5月,我的第一部散文集《沣河笔记》出版,当时真是兴奋不已。其情形如同肖云儒老师在本书序中讲到那样:“从未听说他爱写,能写,并且在写着呀,这人怎么不出手时不出手,出手便是一本书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兴奋之余,静下心来,把书从头到尾仔细翻阅了几遍,觉得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留下了不少遗憾之处。但毕竟第一部书的问世,给了我底气与勇气,给了我激励和自信,于是就有了继续写下去,再出几本书的打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人们说写作是个苦差事,这话真的不假,在我完成处女作的过程中,就有切身的体会。在我看来,要把文章写好,特别是要把散文写好,真是不易,如果想要达到肖云儒老师早年提出的“形散意不散”的高度,没有渊博的文化知识,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是根本无法完成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部散文集多以游记为主,因此取名为《云水之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生活随想”,写这一章节的初衷,是因为年纪大了,毕生有不少经历,也有不少阅历,或许当初没有什么感觉,也沒有时间去感悟,但现在回想起来,就有了不少的感触与体会。真是岁月如同一坛老酒,年份到了,味道自然就浓香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章节:“诗话写意”,为什么称作诗话写意呢,因为所写的东西,想写成诗,又不成诗,想写话却又像诗,所以叫诗话较为确切些。大家知道,格律诗要求极为严格,规则很多,对文字的淬炼与打磨要求很高,我是达不到的,只是想模仿着尝试了一下,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而已。“梦回沣河”这首散文诗我是一气呵成的,当时灵感来了,迸发出了激情和冲动,一口气完成诗稿后,自己还沉浸在对故乡深深的爱恋中不可自拔。这首诗在朋友圈分享之后,阅读量高达七万之多,说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道出了祖祖辈辈生活在沣河两岸的人们,对沣河、对故乡的感恩与眷恋,反映了他们的共同心声,所以才能被广为流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章节“云水之间”与第四章节“近山融情”,都属于游记类散文,分为两个章节是因为各有侧重面。我认为,写好游记也不容易,山就是那个山,水就是那个水,大家都去玩,都在看,关键是要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它,更要把这些立体的实景画面,用文字丰满地展现出来,而且要触景生情,从中把情提练出来,升华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出游之前,我先要对所去的景点进行备课,游玩时还处处留心,该记的记,该照的照,尽可能去发现一些亮点的东西,多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然后写作时,再对所去之处作一认真的回顾,从情景中找出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想要抒发的感情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云水之间》设计书面,书名字体临时代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云水之间》书稿完成之后,请谁为书作序,极为重要,也非常讲究。商子雍先生是我倍受崇拜,而且在文学界颇有影响的大咖之一,若能请先生为我作序,是梦寐以求的奢望。经建华老兄介绍,一天早上,我捧着样书,登门拜访了商老师。说实话,进门之前,我一直忐忑不安,毕竟是学生和老师的对话,猜想着见到大师后的种种场景。敲门、进门、老师请我落坐,又热情的倒水沏茶,俨然一位慈祥和蔼可亲的老人,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寒暄之后,我恭敬地呈上了样书,也简要说明了来意。老师询问了一些情况,首先对我退休之后能坚持写作,而且能出书表示肯定,然后客气地说,他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有不少的社会活动组织者还来找他,事情还应接不瑕,但一定抽时间把我的书稿好好看一下,尽快把序给你写好。我连连点头表示感激,而且互加了微信方便联系。沒过多久,商老师就发来他所赐写的序,引经据典,洋洋洒洒,虽只有几千文字,就把我勾画得活灵活现恰到好处。后来,在一个场合,偶遇商老师,席间几杯白酒下肚,相谈甚欢,相见恨晚,俨然成了彼此牵挂的忘年之交。</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和商子雍老师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云水之间》书名是由陈云龙教授题写的,陈老师是有名的诗人,也是书法大家,在业界享有盛名。和老领导建国局长到陈老师工作室时,老师已早有准备,把用不同字体写好的几条书名挂在客厅中央,供我们挑选。在大师面前,我岂敢挑选,只是在大家的建议下,欣然选择了一条作为书名。陈老师的工作室宽敞亮堂,摆设讲究,充满着书卷气息和文化氛围。厅堂中央挂着一幅装祯极为讲究的小条屏吸引了我的目光,陈老师介绍到,这是他七十岁生日时写的一首感怀诗《七十抒怀》,后面配有儿子的和诗。陈老师高兴的颂读着,我默默地感悟着,似乎不由自主的走进陈老师诗书生活之中。今全文转之,以飨读者:“过隙光阴太匆匆,秋梦尚短古稀翁。扼腕少壮轻岁月,方悟白首惜月明。浅酌低吟多情趣,墨舞丹青乐无穷。如烟憾事随风去,惟愿华章伴余生。”其子陈春和父诗韵一首:“莫道古稀已称翁,斗志正酣意正浓。子牙七十尚挂帅,杨母八旬始出征。忙时砚边寻墨趣,闲来茶间唱古风。往事成烟尽散去,心无一物最从容。”从父子间唯美诗句中,可以窥见到陈老师诗书生活的点点滴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和陈云龙老师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其实,《云水之间》文集的大部分文章,都事先在朋友圈分享过,得到了不少好友的点赞,也获得了较好的网评。说句真心话,我写东西,始终力求用心去写,以情动人,并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平易近人接地气,二是语言朴实流畅不涩腻,三是写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人和事。出书之后,有不少同学和朋友鼓励我,让我尝试着写小说。按道理说,我们这些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不但是我国波澜壮阔大变革时代的亲历者,也是参与者和见证者,打下了深深地时代烙印,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基础,但是,经历是经历,感触是感触,要用文学的形式把它很好的反映出来,需要扎实的文学功底,很好的文字驾驭能力,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自知自明,不具备这个能力,真是有想法而沒办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对我来讲,这段时间写作好像进入了瓶颈期,有时候懒的动笔,有时动笔了,要么写不下去,要么硬着头皮写了却文不达意,其根源是文学功底不够扎实,对生活缺乏激情所导致的。因为在我看来,写作这东西,是个激情活,沒有灵感,沒有冲动,缺乏生活,碰不出火花,脑子是浑沌的,肯定写不出好的东西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了第一部散文集的写作经验,《云水之间》散文集的写作,我是认真的,力求一定要好于第一部,力争把最好的作品呈现给读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承蒙各位好友一路相伴,除了精神鼓励之外,帮我提供素材,帮我文字把关,给了最大的帮助。特别是孔颖老师在成书的过程中,献计献策,排版布局,文字校对,全心全意地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自己是初涉文学的一位新兵,毕竟才疏学浅,历练不够,书中一定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望广大读者包涵指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22年3月10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