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应该是十三年前了,刚刚开通新浪博客的我,为自己取名云林丹桂,开启一段有声有色的博客生涯。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博友,其中有一位名叫树中俊叶的女博友。我们在彼此的博客自由穿梭,互相点赞,以文会友,惺惺相惜。如果说大部分女性的特长是拈花惹草,游山玩水,家长里短的话,那么树中俊叶在这些热爱之外还有特别的功能,那就是PS图像处理,还有光影魔术手、频音像编辑等等,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六零后女性的爱好与特长。她说当年自己任职的老年大学买了一批电脑,准备开设电脑课,但是没有几个人会用电脑,她就自告奋勇,主动请缨,用很短的时间自学成才,很快就能给学员上课。她在备课上课期间不断学习,加深专业知识,早已成为资深的电脑老师,退休多年依然被学校返聘。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着实令人佩服。她的学习精神在不断延续,吹陶笛、写诗词、种瓜果,制作各种视频……真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令人十分敬佩。</p> <p class="ql-block"> 更让人喜欢的是她的为人,总结两个词,就是真诚善良,如沐春风。而她也一直说喜欢我文字中的真诚和真实。而我们的缘分,说起来真是妙不可言。我们在博客中你来我往了有一两年时间,却从未谋面。有一次,我写了一篇纪念父亲的文章,她读后突然问我,你父亲是不是叫某某,你是不是住在某栋楼?我大吃一惊,两人再三核实,才发现我们两家居然曾经住在父辈单位邻近的两栋宿舍楼,相隔不到五十米,她的公公和我的父亲是多年同事。后来,他们又相约到蜈蚣山盖房子,两家距离缩短到30米。我们做了几十年的邻居,居然对面相逢不相识,最后是通过网络博客相识相知的,这缘分是不是太神奇了?从此,我们成了雷打不散的好朋友,虽然见面聚会的时候不多,但每每经过她家,都要探头看看她家的木瓜长多大了,灯笼花又开了,她也一样,经过我家时,也要进院子拍拍百合花,嗅嗅月桂香,心里都牵挂着有这样的好友一枚,就足够了。而我不仅将她当成朋友,更是把她当成我梦中的姐姐,她对我的点点滴滴的好,每每想起就感到无比温暖和感动。</p> <p class="ql-block"> 自己写书不容易,能看书的人更不容易。我虽然出了三本书,但一直不太愿意随便送人,因为知道大家工作生活都很忙,不会有太多人能抽出时间看我们的书,何况要请人帮忙写书评,需要将这么厚的书至少先过一遍有大概的了解,才能动笔。而动笔过程又很是艰难的我求过不少人,只有树叶姐姐是毫不犹豫,满口答应的。她为了给我写书评,每一本书是看了又看,做很多记号,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她曾经对我说,很少写那么长的文章,更多的是写一些诗词曲赋即可。但是她为我写书评却是如此不遗余力,不图回报,每一篇都是用心之佳作,如《听故事看图画赏莲花—郭鹰散文读后感》《赏读郭鹰长篇小说《笔锋》有感》《非同凡响的山歌情---读《铜村有朵红色的云》有感》《一首青春的革命赞歌---郭鹰小说《铜村有朵红色的云》读后感》……母亲对我说,什么是真朋友,能够在需要帮助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就是真朋友。可以说她都成了我的专业评论家了。她说,你什么时候出新书了,我再为你写!</p> <p class="ql-block"> 树叶姐姐对我的好还不止这些。自从我们结缘相识之后,就经常能享受到她家小院的成果,芭蕉、火龙果、各种青菜,甚至还有新采下的月季、茉莉,还有柠檬树苗、灯笼花苗…….我经常踢拉着拖鞋,穿着睡衣,冲出房门,往她家奔去,而她手里托着吃的用的,一路奔向我,我们在半路汇合,交接,然后掉头,各回各家,那种双向奔赴的爱,简直幸福得每每想起都会嘴角上扬,美得不要不要的。</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叫她树叶姐姐,后来又称她林老师,我觉得无论是哪种称呼,都是对她由衷的喜爱和尊重。很快,我将自己的文友、朋友、闺蜜都介绍给她,还有赵芬姐,凡是与她们接触交往过的人都纷纷说:“这两位姐姐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啊。林老师太有修养了,和她在一起太舒服了!”</p> <p class="ql-block"> 是啊,修养,是林老师最优秀的品质。每一次邀请她参加活动,她如果答应了就一定不会食言,每一次参加活动,她总是那个最安静的那人,拿着摄像机或相机,默默地跟在我们身后,捕捉我们的欢声笑语,然后精心做成视频,那不仅需要爱心耐心,更需要的是技术和能力啊!她说过非常不愿参加各种组织协会,不愿意被束缚,但是参加我们新罗区作协的活动,她是那么支持,那么乐意。和她在一起的感觉是什么?就是一种让我们忍不住要去学习的人品,是善良、温和、儒雅、从容、大方……是一种精神的富足,低调的奢华。</p> <p class="ql-block"> 这个春天,漫长的苦寒暂时退去,我们沐浴着久违的春日暖阳,应林老师之邀,来到她的小院做客。她的先生姓李,一位同样儒雅温厚的男主人,谦逊地说:“叫林家小院吧,这也是她的院子。”她连忙说:“那不行,你是男主人,你姓李,还是叫李家小院。”我们都笑了,不禁想起她说的话:“人确实要学会在没有诗意的生活表象中,感受幸福的所在。我的先生是我的初恋,40多年来,我从未收到他送我的一束花,但是我却能在家中除做饭之外的所有琐事之上躺平,当一个除做饭外的甩手掌柜真的很省心,很幸福。”我们突然明白了李家小院幸福的精髓所在——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理解包容、感恩珍惜。</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到李家小院做客有三两次,但这是最长时间也是最深入的一次做客了。走进李家小院,印象最深的有三处地方,第一是后院的那片菜园。乍一眼看去,甚是普通,没有小桥流水,花团锦簇,既不茂盛也不葳蕤,但仔细一看,才发现简直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芫绥、蒜头、芹菜、胡萝卜之间穿插着茶花、玫瑰、月季,墙角芭蕉,枝繁叶茂,柠檬树,开着紫色的花朵,火龙果占据半壁江山,树下是一群悠然自得的鸡。墙边攀援的,不是开得火热的鞭炮花,就是玲珑有致的灯笼花。最为奢侈的是菜地中间,有好大一片空地,摞着一个个汽车轮胎,涂料一上,五颜六色,颇为文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央,简直不要太壕。李院长说,其实这是一片空置的建筑垃圾场,不能做别的用处。于是就把它利用起来。这些菜地花园,也都是在废砖乱石的基础上一点一点填起来,才有了今天的模样。今天的模样是什么,那就是家的模样,自己喜欢的模样。随时可以摘几根葱下锅,撸一把青菜煮面。火龙果成熟时,分享给邻居们,芭蕉劈下一大把,吃一个月都吃不完。墙角的那棵小小的金桔树,我们摘一颗吃一颗,无比的清香清甜,沁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处印象深刻的是,李家小院的院落和屋子的各个角落,堆满各种工具。很多是经营菜地的锄头铲子钳子剪刀小推车等等,还有很多不太认识的工具。主人介绍,当年盖房子时没有请小工,所有的建材都是自己和亲家一起,花800元买了个卷扬机,然后一车一车运送的,仅这一项就节省了近10余万元。谈起盖房子的事,李院长一言难尽。他说为了省钱,很多事情都是亲历亲为,虽然自己也是一介书生,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他还谈到在设计房子时,为了房子内每个角落都能最大程度照到阳光,他又做了很多设计。在五楼楼顶,他还做了光伏发电板,不仅自己的电用不完,还可以卖给供电局,真正做到物尽其用。</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处印象深刻的是书房和一墙家人的照片。李家小院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独家别墅,每一层的家具装修摆设都很普通,但感觉最富足的是客厅墙上的那组家庭照片,公婆父母,兄弟姐妹,女儿女婿,个个慈爱美好、事业有成、和睦相处。还有那间面对夕阳斜晖的书房。摆满笔墨纸砚,整面墙的书籍。可以想象林老师在这里读书写字画画弹琴,还有为我写书评的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其实李家小院是名门之后,有将星闪耀,但它看上去却那么普通低调,勤劳节俭,这不正是我们老百姓的小团圆大幸福吗?因为真正的幸福,不在于高楼华屋,山珍海味,而在于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珍惜感恩,在于兄弟姐妹的理解支持,礼让包容,在于儿女的孝顺懂事,努力认真,在于对朋友的真诚真情,互帮互助……</p><p class="ql-block"> 能够结缘福气满满的李家小院,是我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郭鹰,中国作协会员、福建省龙岩市作协副主席。出版散文集《茶心酒性》、红色少年长篇小说《铜村有朵红色的云》、长篇小说《笔锋》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