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阅读后感想:</b></p><p class="ql-block">1.本书中的学习故事是一套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是一套用叙事的方式进行的形成性学习评价体系。阅读后发现文中的学习故事均是以“我”,第一人称,以教师的口吻进行描述叙事,这让人非常愿意去阅读,就像看一本故事书一样,老师将自己和幼儿联系在一起。反观我们现在的学习故事,更像是议论文,以“他”第三人称来描述。更确切的说故事记录。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是研究者,研究就是叙事”。教师能够用自己的双眼仔细观察,用笔尖进行描述,将当下发生的事情用叙事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是最便捷的,最有效的。</p><p class="ql-block">2.文章中的学习故事,虽然没有注意识别回应这样的格式,但是这六个字多次的出现在的文章中,并且都是按照这样的一个模式去写,第一部分:描述幼儿正在做的事情;第二部分:例如36页的中的学习故事里写道,“这告诉了我什么”,或者“在某某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学习?”这正是识别,是老师对这个孩子的一种评价;第三部分:“下一步去哪里呢”,这是回应,下一步我们会将要做什么。文中有的学习故事,还增加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孩子的话”,孩子在这个故事中,他想说的话,以及“家长的话”。孩子是作为学习者,通过自己的认知,来占有知识和经验。</p><p class="ql-block">3.新西兰的这套学习故事,首先它是作为幼儿成长档案中的一部分,并且是展示给幼儿看的,一人一本成长档案,幼儿可以自己欣赏,其次这些学习故事是连续性的,可以看出幼儿的成长轨迹,孩子在欣赏回顾自己老师给他写的学习故事时,有助于建构自我身份认知的个性化的记忆,儿童通过与他人共同参与叙事经验这个媒介了解自己,并且建构了自己的个人故事。这就是书名中所说的“建构学习者的形象”,谁来建构?教师来建构,通过学习故事的形式,持续不断的记录和描述来建构幼儿的学习者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b>我的尝试:</b></p><p class="ql-block">案例:2月21号这一天,两名幼儿选择去树屋绘画故事,我将这件事情用书中学习故事的形式进行了记录,并粘贴在课程书上,正面描述了他们创作的故事内容,反面是他们的学习故事。我设计了比较简单的格式:撰写者、时间、内容、我在这里看到的学习、幼儿的话(如果涉及到家园合作还可以加上家长的话)。</p> <p class="ql-block"><b>我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 这既可以作为班级课程书的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幼儿的哲思微故事(继续引导幼儿创编故事),还可以作为幼儿的学习故事,还能成为幼儿成长档案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班级可以尝试的:</b></p><p class="ql-block">1.鼓励幼儿跟教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故事,化被动为主动,主动让老师帮他写学习故事,记录故事。2.将学习故事常态化,能否设计一个小一点的表格,A4的一半,正式点的,有姓名,年龄,时间,故事内容,教师随时随手记录,记录结束,撕下来让幼儿放进档案袋,常态化而不是任务式,不要有压力,不需要多完美或者篇幅很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学习故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对孩子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解读和决定,这离不开老师们长期不断的学习,离不开老师们善于观察的双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姚莉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