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村官志高远

启梅

<p class="ql-block"> 年少村官志高远</p><p class="ql-block"> 1950年春天,进山剿匪四个月的小分队,出色地完成了转战几个山头的剿匪任务。父亲也在参加这次剿匪战斗中,得到了锻炼。他学会擦枪、压子弹、瞄准、射击的基本常识,受到了谢队长和战士们的赞扬。</p><p class="ql-block"> 1950年1月30日,将乐县宣告解放,谢队长带领着部队又去执行新的任务,而17岁的父亲则告别部队,返回谢地村。经过几个月战斗的洗礼,父亲身体壮实了,个头长高了,胆量变大了。当他回到祖母身边时,母子俩欢喜得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刚解放不久的将乐县,百废待兴。谢地村也急需成立民兵队,开展护村和生产突击任务。年少的父亲被谢地村父老乡亲推荐为村第一任民兵队长,在他的带领下,队员们白天分散在田间地头忙碌农活,早晚集合在山岗溪边练习刀枪。他将从小分队进山剿匪时学到的本领全用在民兵队的训练上,俨然成了一位训练有素的军事教官。几个月后,在黄潭乡组织的一次各村民兵军事演习比武竞赛上,谢地村民兵队的演示获得了佳绩与好评。</p><p class="ql-block"> 1951年6月,他又当选为谢地村农会主席,同年11月,再一次获得上下村百余户乡亲的信任,挑起了谢地村村长这副沉甸甸的担子。</p><p class="ql-block"> 年少的村官,身兼三职,他满腔热情,面对纷繁杂事,从容不迫地处理工作中的难点、重点。他虽初出茅庐,但办事认真仔细,雷厉风行,秉公执法,深得人心。他风尘仆仆,穿梭在村里村外,带领村民们,参加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运动,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村里施行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孤立分化地主阶级,让村里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翻身解放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他为村中贫困户向政府申请救济,让他们度过难关。为了村里的娃娃们能读书识字,他多次征求村中长辈意见,最后把熊氏祠堂改为学校。为了让谢地村村民出行方便,他带领大伙用锄头铁锹,硬是修出了一条通往黄潭区的土路。他的点滴做法,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称赞,他也因此获得了区政府的表扬。</p><p class="ql-block"> 1952年2月,黄潭区政府一纸公函,使他离开了谢地村。当他来到区公署报到时,惊喜地获悉,昔日剿匪小分队谢书诚队长,如今是黄潭区政府党委书记,父亲能成为国家干部,谢队长是大恩人。</p><p class="ql-block"> 工作伊始,父亲被安排在区政府,任区委宣传干事。他领到了一本红色封面的供给证,月供给六万元,相当于现在人民币6元。他将这一喜讯告诉祖母,祖母亲万分欣喜,并语重心长地说:“你要认真工作,跟着你谢大哥好好干,多为咱老百姓做好事。”</p><p class="ql-block"> 他牢记祖母教诲,在区委会工作勤勤恳恳,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不断地在实践中磨炼意志,积累经验。1953年1月,政府实行工薪制,他属行政23级,月工资23元人民币。第一次领工资,他兴奋不已,利用工作之余,赶了十华里山路,将工资全部交祖母。祖母双手颤抖地接过父亲递给的月薪,笑脸上落下了珍珠般晶莹的泪滴。她忽然想起五年前,儿子捧回的36枚银元,那时流泪是愤怒的,伤心的;而今流泪是喜悦的,幸福的。儿子能在新政府里走正道、做好事,领国家的俸禄,是母亲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续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之四“年少村官志高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