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学画记

准民

<h3 style="text-align: left;">(本文初成于2022年3月,随着学画的进程陆续补充,因此最新写的在最前面。)</h3> <h1><b><font color="#167efb">2022/7</font></b></h1> 赤日炎炎似火烧,唯有学画助暑消。<div><br></div><div>为提高刻画人物表情的能力,我选画了四位美国总统,顺便向美国的总统山致敬。</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029)风流倜傥的克林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030)快活潇洒的奥巴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031)桀骜自恋的特朗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032)憋屈悲催的拜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国总统山</h3> 总统山坐落在美国的南达科他州。1927开工,约四百名工人花了14年时间,雕刻出高度达18米的四位美国总统巨像(左起: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弗逊、西奥多·罗斯福和亚伯拉罕·林肯),他们对美国的建立、成长和扩张起了重大作用。<div>(以上照片和信息来自互联网)<br><br>开个玩笑,不知道我画的这四位将来是否会进入自己的总统山。</div> <h3></h3><h1><b><font color="#167efb">再画刘亦菲</font></b></h1><p><span style="color: inherit;">6月份的习作发布后,有评论说泽连斯基画得还行,刘亦菲画得没有真人美丽,不够圆润,少点仙气。确实,人物肖像最难画,少一分,多一毫,都会有损于人物神韵。</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稿</h3> <br>但我想再试一次。虽然画技业余,永远不可能再现神仙姐姐的美丽和仙气,但只要能取得些许进步就值得努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修改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照片</h3> <h1><b><font color="#167efb">2022/6</font></b></h1><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h3>学素描四个月,画的基本是熟人,想挑战一下画名人。为了磨砺自己的画技,选了相貌、表情相差较大的三位著名演员:<br></h3> 027)泽连斯基(乌克兰,现总统) 026)刘亦菲(美国) 025) 王宝强(中国) <h1><b><font color="#167efb">2022/5</font></b></h1> 前两个月,画了小孩、青年和中年人,这个月想挑战一下最难画的老年人,于是就画了三位我最尊敬的老教授,他们的学识和人品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尽管他们现都已去世,但音容笑貌在我脑海里依然栩栩如生。 <b>024)霍文克教授(1920-2016)</b><div>威冷姆·霍文克(Willem Houwink)生于荷兰,曾任美国内华达大学经济系主任兼教授。1980年随美国16人代表团访华,受到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接见。1983年辞去美国所有工作来北京外贸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次年被聘为贸大首位经济学荣誉教授。1990年获国家外国专家局荣誉证书,2014年被评为来华“十大功勋外教”。</div><div><br></div><div>霍文克教授是一位白求恩式的人物。他放弃了美国的优渥生活,来到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的中国,和青年教师一起住在筒子楼。他不仅教书,更重育人,与贸大肝胆相照,待学生亲如子女,被他崇高的人格感动的贸大师生不计其数。我和夫人(她正好在霍教授的国际经贸学院办公室工作)曾在我们当时那简陋的家里请他吃饭聊天,后来他又回请了我们全家。<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1年霍文克教授(三排右四)<br>参加贸大庆祝建党80周年<br>歌咏比赛<br></div> 后来我们去驻美国洛杉矶总领馆工作,2011年驱车去内华达州他的老年公寓看望,下面的照片就是那时照的。当时他已91高龄,但仍然精神矍铄,老帅哥一个。 <b>023)汪廷弼教授(1923-2010)</b><div>汪廷弼教授早年颠沛流离,先后就读于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后调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系任教, 是贸大英语专业最资深的教授之一。他对工作呕心沥血,待学生亲如家人,因此深受学生欢迎。</div><div><br></div><div>汪老对包括我在内的中青年老师也提携有加,我一直感恩在心。遗憾的是他2010年去世时,我在国外工作,没能见上最后一面。</div><div><br></div><div>最近觅得汪老生前工作照一张。在临摹中,他清癯睿智的面容让我想起当年在汪老家中聊天的情景,感恩之心再次油然而生。</div> <b>022)沈达明教授(1915-2006)</b><div>沈达明教授早年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回国,报效灾难深重的祖国。全国解放后,到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从事教学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以专家身份参加《毛泽东选集》法文版翻译工作。</div><div><br></div><div>沈老是中国的国际法泰斗之一。改革开放后,曾担任外经贸部、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顾问,为我国一些特大型的建设项目、国际融资提供重要咨询意见,为国家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div><div><br></div><div>沈老也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法系的创建人之一,名著等身,桃李芬芳,但为人温文儒雅,十分谦和。</div><div><br></div><div>当年每年我去看望,他只谈他在写什么书,研究什么问题,从不提个人琐事,治学境界之高至今想起都令我感佩不已。<b><br></b></div> 三位老教授画完,我发现老年人最难画的是皮肤皱纹,尤其是眼部的皱褶。我从来没想到,人的眼部皮肤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也没想到与中青年相比,老年人的眼部皱褶有如此大的个体差别,这也算是学画中的一点发现吧。 <h1><b><font color="#167efb">2022/4</font></b></h1> <b>021) 女孩</b> <b>020)某男(中年)</b> <b>016)某男(中年)</b> <h1><b><font color="#167efb">2023/3</font></b></h1> <b>015)中学班主任老师(中年,重画)</b><div>少年时代遇上什么老师,对人生的影响巨大。因为文革,我只上了一年半初中,但非常幸运地遇上了几位非常优秀的老师。</div><div><br></div><div>班主任是一位学识渊博、气质优雅、和蔼可亲的大姐姐,一直是我们的偶像。毕业半个多世纪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三年前,我们还欢聚上海,为她庆贺八十大寿。</div><div><br></div><div>今年开始学画后,第一个想画的人物就是她,尤其想画出她那高贵优雅的气质。</div><div><br></div><div>但是,她当年的照片分辨率较低, 很多细节需要我通过回忆甚至想象来表现。说来也奇怪,她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是那么鲜明,但具体细节却难以描绘。因此,第一稿画得很失败(见习作003)。</div><div><br></div><div>于是,我经常端详她各个时期的照片,并与类似人物的照片比较。渐渐地,老师形象的细节清晰起来了,这给了我再画老师的勇气。</div><div><br></div><div>画完后发到中学师生圈,让我高兴的是,同学们一下子就认出了她:我们共同的恩师。</div> <b>014)妹妹(中年,内蒙旅游)</b> <b>013)妹夫(青年)</b> <h1><b><font color="#167efb">2023/3/23</font></b></h1><h3><b>012)中学同学(中年,丽江旅游)</b></h3> <h1><font color="#167efb"><b>2022/3/19</b></font></h1><h3><font color="#333333" style=""><b>011)中学同学(青年)</b></font></h3> 原照 <h1><b><font color="#167efb">2022/3/17</font></b></h1><b>010)知青女友(中年)</b> 原照 <h1><b><font color="#167efb">2022/3/14</font></b></h1><h3><b>009)中学同桌(中年)</b></h3> 原照 <h1><font color="#167efb"><b>2022/3/12</b></font></h1> <b>008)大学同学(中年)</b> 原照 深感对人体比例的掌握太弱了,以至于开始时画成下面这样: 只得不断地比较、来回地修改,逐步逼近原照。<br><br>这就是画画的好处,你可以不断修改,直至达到你能力的极限。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style=""><b>以下记于2020/3/10 </b></font></h1> 外孙女上幼儿园后,有了更多的闲暇。看电视,傻剧太多;看电影,精品寥寥;上网、刷手机,内容精芜混杂,还费眼睛。因此除了读书、锻炼、给学生上点课,还想学点需要动脑、动手的东西,多点乐趣,还可预防老年痴呆。但是,年过花甲,已近古稀,能学点什么呢? 想学钢琴。小时候家里只有一架玩具手风琴,就借邻居的正规手风琴学。年过半百后,自己买了电钢琴学,但工作太忙,没坚持下来。<div><br></div><div>近几年再捡起来,却发现学琴的最好时间已经过去了。一首新曲,无论练多少遍,旋律部分还能用脑子记住,左手非旋律部分只能靠肌肉记忆,结果是今天练完明天忘,令人沮丧。所以,至今只能弹几首像下面这样最简单的曲子,不知道能否通过钢琴一级。</div> 于是改学书法,练了一段时间,却发现也过了最佳年龄。一个人的书写习惯一旦形成,一辈子都难彻底改掉。这也是为什么笔迹被用来分析一个人的性格,甚至作为证明身份的法律依据。<div><br></div><div>换句话说,书法和弹琴一样,要从娃娃抓起,而我已经是外公了。(当然,肯定也有人在我这个年纪还能在书法学习上开挂。)</div> 我想起,1977年大学毕业到陕西咸阳工作,刚开始有很多空闲,我就琢磨着自学素描。只有一张还算过得去,其它几张都没法看。后来忙起来了,就放下了。能否把它捡起来? 于是,古稀之年我决定学习画画。因为不知道是否会重蹈弹琴和书法学习坚持不下去之覆辙,我只花了38.50元买了一个素描用具套装,里面有素描铅笔11支、炭笔3支、铅笔延长器1个、美工刀1把、卷笔刀1个、纸擦笔3支、可塑橡皮1块、普通橡皮2块,装在一个透明盒子里,用起来很方便。 又买了一本《从零起步素描基础教程》,也看了很多个素描教学视频。然后,临摹了书中的一只苹果: <b>习作001)苹果</b> 苹果虽然画得像土豆,但给我的启发很大:画画可以改悔,可以不断修正。<div><br></div><div>而书法和弹琴是不能改悔的:败笔不能涂掉,错音不能消除,当然,可以重写或重弹,但在我这个岁数,百分之九十还会出现其它败笔或错音,总给人一种不爽的感觉。</div> <div>而画画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改悔。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你可以不断修改,直至满意。这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br></div> 那只苹果给了我勇气。于是我选了一张初中语文老师的老照片。 经过无数次的修改,终于有了点意思: <b>002)中学语文老师(青年)</b> 我又选了一张初中班主任老师的照片。本来我想第一个画她,但她年轻时的照片很模糊,中年照片的分辨率也不高。但是,男老师照片临摹初步成功给了我勇气,选了一张班主任老师的中年照: 但很快碰到难题。照片分辨率低,其它部位还好办,画得模糊些就行了,但体现人物特征最关键的眼部细节模糊,让我无从入手。看来,要画好肖像,一定要有解剖学基础。像我这样的白丁,只能凭自己对老师的印象,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填补细节。 <b>003)中学班主任(中年)</b> 我还找来老师的其它照片,看看能否归纳出她的眼睛特征。 但因为自己功力不逮,也没能归纳出老师的眼部特征。画完后只能说自己尽力了,希望老师能够谅解。 又选了一张清晰度较高的中学同学青年照: 因为原照细节比较丰富,临摹起来也容易一些(3月1日又改了一次): <b>004)中学同学(青年)</b> 这次比较顺利,我的胆儿又肥了。这位同学后来成了一名画家,我又选了一张散发着他艺术家风度的近照。 这次遇到了大麻烦。选照片时,我光看到艺术家风度,却没注意到这张照片的光源角度不同寻常,照片的清晰度也不高,绝非我这样的绘画菜鸟所能驾驭。<div><br></div><div>出了一头又一头的汗,改了不知多少遍。最终,还是因为不熟悉眼部的解剖结构,只能凭想象画成这样了。非常对不起这位老同学。</div> <b>005)中学同学(近照)</b> 有了两次教训,我决定只选清晰度高、光源寻常的照片临摹。又选了一张中学女同学的照片: <b>006)中学同学(少年)</b> 由于照片清晰度较高,画起来就比较轻松了: 正好50多年前在长白山插队时同一个知青集体户的户友上传了一张老照片: 清晰度较高,正好用来临摹: <b>007)知青户友(青年)</b> 随着素描经验的积累,我对工具的了解和掌握也在改进,学到了纸擦笔、可塑橡皮和高光橡皮的用法,对我学好素描的帮助很大。<div><br></div><div>我还发现,活动铅笔在素描中用得很普遍,这省去了削铅笔的麻烦。于是我入手了高光橡皮、0.5和0.7毫米各一支活动铅笔。普通铅笔基本就不用了。<div><br></div><div>到目前为止,我学习画画的投入不到90元,这真是一个投入少、乐趣多的好消遣方式。</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