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钟鼓楼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两楼前后纵置,相距百米,且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的最北端。</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在元、明、清三朝,钟鼓楼作为古都的报时中心,鼓楼置鼓,钟楼悬钟,"晨钟暮鼓"循律韵通。昔日城门开关,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1924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后,钟鼓楼便失去了报时功能。</p> <p class="ql-block"> 鼓楼二层大厅中有更鼓25面,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鼓楼定更击鼓、钟楼撞钟报时极有规律。每晚定更时分(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时分(即五更,3点-5点)先击鼓后撞钟。定更时钟声响起,守城门军兵关城门,阻断城里与城外的交通;亮更时钟声响起开城门,通衢开市,这就是所谓的“晨钟暮鼓”。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侯(古人把五天称为一侯,六侯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这些数字相加为108。</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钟楼二层陈列的报时铜钟悬挂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重63吨,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p> <p class="ql-block"> 古人又是怎么准确确定具体几更天的时辰的呢?</p><p class="ql-block"> 这就涉及到了古人的计时方法。在鼓楼二层展出了一些古代用来计时的器具,如碑漏、铜刻漏及各种时辰香等。</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多级滴漏,共分四级漏壶。由上至下分别是:天池、平水、万分、收水。水从最上面天池壶慢慢地一级一级往下面流。最下面的受水壶上有一个铜尺,上面刻着十二时辰。铜尺前方有一把漂浮的木箭。随着受水壶内水位的上升,木箭慢慢上移,可对准标尺读出此刻的时辰。旁边有一铙神,通过机械连动装置,每隔15分钟触发铙神,击铙八次报时,每天误差仅在20秒左右。</p> <p class="ql-block">站在地安门大街看景山</p> <p class="ql-block">站在地安门大街看鼓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近景</p> <p class="ql-block">鼓楼夜景</p> <p class="ql-block">鼓楼和钟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 钟鼓楼与周边形成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区成为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人文信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民俗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暮鼓晨钟”现已成为市民对老北京的记忆,钟、鼓楼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为“老北京”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span></p><p class="ql-block"> 古代关于铸造钟楼的铜钟,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传说当年铸钟久铸未成,眼看限期将近,老铜匠华严心急如焚,女儿华仙跳入炉中,终于铸成了这口大钟。百姓为了纪念舍身救父的华仙姑娘,在小黑虎胡同24、26号修建了“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