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美丽乡村——望云。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北部,地处煤炭之乡、黄梨之乡腹地。九沟十八岸富饶沃土,孕育着七百多口望云村子民,千古佳话传承至今。现在又赶上了好时代,村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古往今来,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厚重村史,亲历的人,永远不会忘怀;未曾经历过的人,当从中品味到真实的家乡史。“望云龙灯”久负盛名,是家乡的一张名片,凝重如远古神话,虞来撼人心魄,牵人情思,引人沉湎。是每个望云人“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龙乡情结。</b></p> <p class="ql-block"> 上溯三百年,向望云村历年来去逝的,创始神圣龙灯的智慧先民、为 “望云龙灯” 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代代相传的 “敬龙人”、“制龙人”、“舞龙人” 致敬!默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按语:请以客观现实辩证的观念和民间历史传说的思维阅读本《美篇》所有内容。敬畏历史,留住乡愁,传承民俗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做实乡村旅游基础。 ——作者 </b></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望云村,以前,每年正月十五都会舞龙灯。舞龙灯一是祈求老天风调雨顺,农田五谷丰登。二是祈福国泰民安,百姓平安发财。三是祝福家庭安康,人丁兴旺。这是当时每年正月全村民众积极参与的狂欢节日。</p> <p class="ql-block"><b> 我老父亲今年96寿,身体健康,心清白亮,是目前望云村年龄最大的老人。也是望云村老龙灯制作技艺,特别是龙头的造型绑轧、装表彩绘,仍健在的唯一传承人。</b>他一辈子爱龙,敬龙,年轻时全身心投入到了“望云龙灯”上。二月二,龙抬头,祈盼有个好兆头,我们父子俩都是属龙的,两代人对龙灯本来就情有独钟。这天我和父亲漫聊了关于“望云龙灯”的话题。有人求教于他,父亲当然很高兴,口述了很多“望云龙灯”的传说,制作,舞耍的风俗、忌讳、讲究。有的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应该说,父亲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传承价值,已经没有人可以为父亲所讲的内容作旁证了,如何把父亲讲的传下去,是我所考虑的。<b>有些民间传说,虽无法辩证真伪,就算是民间故事,也是望云村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和传统文化财富。</b>建设美丽乡村,开展乡村旅游,介绍望云村的故事,小导游们一定会用上的,同时,也应该从我们这代人再传下去。</p> <p class="ql-block"> 在高平大地,“望云龙灯”享有盛誉。当地有民谚曰:<b>“东庄的旱船长平的马,望云的龙灯村村耍”,“南看凤和九莲灯,北赏望云耍龙灯”。</b>望云龙灯以它壮观的造型以及精彩的表演,令观者赞叹不已。追溯它的历史,已有三百多年。三百多年来,关于龙灯的传说,既美妙又悲壮。</p><p class="ql-block"> 相传望云村原叫<b>“望金村”,</b>村子里人们生活困苦,期望天上掉下金子,故取名“望金村”。顺治某年,天久旱,庄稼只长了几寸高,叶枯根萎,眼看就没收成。六月的一天,人们望天求雨,许是人们的诚心感动了上苍,突然狂风席卷着龙样的黑云奔涌而来,龙云一片接一片,随即下起来瓢泼大雨。久旱的庄稼得救了,全村百姓感激天龙降神雨,久久望着天空远去的龙云不肯离去,所以改名<b>“望云村”。</b>(本段文字摘自《晋城非遗》第六十七期宣传资料,苏民庆撰稿)</p> <p class="ql-block"> 父亲说:“望云龙灯”源远流长,悠悠三百多年历史从未失传。老祖先传下来,先有“黑龙王”,后才有龙灯。“黑龙王”,最早就是一尊木雕的神像,一尺多高,是随明朝大移民,望云村老祖先逃荒时,用扁担挑来望云的,一直安祭供奉至今。每遇大旱年景,人们就背着“黑龙王”神像去滿公山黑龙洞求雨。据传“黑龙王”随祖先来到望云后,望云村还是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人都无居身之所,更无法安放“黑龙王”神位了。“黑龙王”漫游祖先定居点周围的山山水水,看到这里确实是一块可以安家的风水宝地,望云村的“安家山”也由此得名。“黑龙王”为守护老祖先们的安家地,就在附近滿公山找了一个洞屄居住下来,仍在不远处护佑着我们祖先的安危,后来人们把此洞称之为“黑龙洞”。当年去黑龙洞求雨的人返回时,人还走在半路上,村里就下起了大雨,并且光望云村下雨,周围村都不下。外村人很不服气,天旱时也去黑龙洞求雨,但是,不管他们怎么发誓许愿,就是不灵。后来,只要不是大旱之年,望云人也不去黑龙洞求雨了,就把供奉在关帝庙的“黑龙王”神像移出来在太阳底下晒,晒的“黑龙王”额头上出了汗,不过三天准下雨。“黑龙王”也没办法,祖先们发话了,不下雨不行呀(神话传说,真假无法考证)!久而久之,望云村的先民们很信奉“黑龙王”的灵验,就筹划着起龙灯,敬龙王,传至今天。这也是三里五庄的外村人,为什么特别敬仰“望云龙灯”的原故,也是想求个风调雨顺,跟上望云村沾点“黑龙王”的光吧。由此,<b>“望云龙灯”越传越神,越传越名大,传遍了高平大地,传到了晋城各地。</b></p><p class="ql-block"> 因为父亲年龄大了,不定时刻脑子失忆了,他所记忆的望云村,有关龙灯的历史故事就没有人会知道了。我持敬畏望云村历史,传承望云村民俗文化的本意。 根据父亲的口述和我的回忆,多方查证资料,抢救性整理了这篇报告文学《正在消失的民俗文化》,作为“望云龙灯”传承的有源记录,给望云村老百姓一个真实的交待,更想唤起当代望云人对“望云龙灯”传承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父亲从小就爱读一些野史、风水、面相之类的古书,略懂一点天文地理、五行八卦知识。他说,我们北方缺水,望云村地处半山坡上,就更缺水,历年来都是“九沟十八岸,十年九年旱”。风水上常讲的四大方位:<b>东方为青龙,南方为朱雀,西方为白虎,北方为玄武。切记“望云龙灯”的概念是一条“水龙”,坐位东方,取东海龙王之水,为求雨而来,为求雨而兴,行云布雨是水龙的特色,制做“望云龙灯”只能以青绿色为龙身主色调。</b>望云“黑龙王”主阴,占青龙方位,龙和龙灯是一致的,就是今天村里的关帝庙,也只能把“黑龙王”神像供奉在大庙东耳殿。如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东方又属木,水和木和谐搭配,没什么不好。但“水与木”忌讳一切红色(红色代表火),水火不相容,再加上木,木助火,火攻水,如同火上浇油,水必败。<b>千万不能弄错了,弄错了不仅不会风调雨顺,还会给村里带来灾难。</b></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他亲身经历过的事。民国三十二年夏末秋初时节,望云村就起过一次蛟水,底村大部分屋子进了水,水都淹上了坑台。本来我们村就有“黑龙王”压阵,龙镇蛟(蛟是仅次于龙,生话在水中的一种大蛇,蛟修练千年度劫能变成龙)天经地义,必胜无疑。结果让蛟占了上风,原来老黑龙就没有出洞,才起了蛟水。不是蛟在作怪,望云村地势高,大河里的水不会倒灌村里,还久久退不下去。所以不能“按龙不动”、“有龙不用”。隔几年就得推一推、动一动,让深睡的老龙翻翻身。那次望云村起蛟水就是好多年“按龙不动”的后果。第二年接着耍龙灯,敬龙神,才顺了,后来望云村再也没有发过哪么大的水(民间传说,老人们口口相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侯也参加过舞龙灯,舞个云彩灯笼之类的小行当。我记忆中的老龙灯,里面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龙头、龙骨架、龙尾巴。外面用白桑皮纸糊的龙身龙皮(隔山永录、上扶村专出这种绵纸)。用半个白萝卜刻上龙鳞符号,着色盖在龙身用纸上,再糊到龙身骨架上。糊龙衣很讲究,要求龙鳞排列有序,该去则去,该补则补,不能怕浪费纸,整张纸乱排列,使整条龙鳞看上去不顺流,有断裂的感觉。随后再用黑、绿、蓝颜料细描出龙纹,龙鳞,使之更加形象。龙脊、龙肚各有波浪形的纹路和装饰。全龙分软圪节,硬圪节组成,平常年份各十二圪节,闫年为十三圪节,<b>扬扬六十多米长的一个庞然大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b>从龙头开始,到龙尾结束,每一个硬圪节龙肚子下面装一根一米多长的木棍做龙的腿脚,再把龙灯的两个眼睛部位装上两只老式手电筒,从龙头上发出耀眼的龙光,从远处看上去更加凶猛壮观,威武霸气。</p><p class="ql-block"> 原来还没有发明出手电筒时,或许是手电筒还没传到山野乡村,龙的眼晴珠子就是画上两个大红点,整条龙灯制作完成后,准备启龙时,由村里的头面人物(村里当家的人),用毛笔薰硃砂为老龙点晴,类似画龙点睛。后来有了手电筒,这个用手电筒做发光龙眼睛的创意,父亲说是他发明的,延续了好长时间,如今说起来,他好像很有成就感似的。</p> <p class="ql-block"> 每年正月过了“破五”(正月初五是鬼走亲,不吉利,不仅人要回避,每当大事开始都要避其秽气)才能开始糊龙灯。糊龙灯是一项神圣纯洁的奉献事业,大多是尽义务的,家中没事就来,有事就走,有人出人,有钱出钱。<b>大家认为参与龙灯制作、参加舞龙队伍是家族的荣幸,是为家人祈福纳岁做奉献的机会,一家之主,责无旁贷,当之无愧,谁还敢要报酬。</b>我小时候就感到父亲会糊龙灯,特别会做龙头,就感到很自豪。我跟着父亲去看糊龙灯,也不会干什么事,有时还给别人制造麻烦,但由于父亲的原因,也没人说我。这说明奉献龙灯事业的人,都会受到尊重,所以各家的男人们都是主动去参与糊龙灯的,在老艺人们的指导下,井井有条地干着糊龙灯的各项工作,并操着心干到最好。</p><p class="ql-block"> 龙灯糊好后,正式表演前,要举行启龙仪式。我记得一次启龙仪式,是在村里关帝庙前大院的东门口,整条龙盘卧在地上,舞龙队员随龙站立,人人一副恭敬的样子。龙头顶门高高抬起,龙头前放着方桌,上面摆放着各类供品(猪头、肉类)。由村里德高望众之人,或是村里的社首、主要干部焚香上供,口里念念有词,焚完香放鞭启龙,众人呼喊着口号,把龙灯高高举起,缓缓而出。启龙以后,要围着村子先走上一圈,当时的村子没有现在大,走一圈也得一个多小时,这叫“越边”。一群好奇的孩子们,当然也少不了我,跟在龙尾后面,不问多远,不管多累,说笑打闹,一直陪伴着龙灯返回大本营——供奉着望云村“黑龙王”的关帝庙大院,启龙、越边活动到此也告结束。这也可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让老龙先保本村民众平安,风调雨顺吧,随后就可以安排龙灯正式出场表演了。</p> <p class="ql-block"> 龙灯舞动时,每个龙脚都由一名身强体壮的人双手持定。大家都听候龙头前面一个手持三齿鱼叉的“把头”指挥,叫做耍知蛛人,也叫引龙人。一支配合默契的舞龙队伍并不用言语交流,“把头”手中的鱼叉一个动作,乐队的锣鼓按一定的节奏响起,舞龙队的队员们双手捧起龙脚,在“把头”的指挥下做出各种训练有素的舞龙套路动作。<b>每种套路龙灯队员的走位不同,舞龙动作不同,舞动龙身的节奏快慢不同,喊的顺口溜也不同,配的鼓乐也不同。有时剧烈猛进,有吋慢慢蠕动,有条不紊,协调顺畅,很是热闹,十几个队员当龙的腿脚,配合表演着龙飞龙舞,老龙戏蛛、滚龙柱等各种动作。</b></p><p class="ql-block"> 舞龙很累,再身强体壮的小伙子一个人也顶不到底,一般是两套队员轮换着舞,龙头、龙尾则需要三四套队员不断轮换。轮换队员在龙灯舞动中完成,队员之间配合默契,该换时跑过去立马到位,急速跟上动作,需要很强的敏感性和灵活性,不然会影响整条龙舞动。</p><p class="ql-block"> 龙灯腾云驾雾,少不了云彩,会有耍云彩的众小孩参加,云彩需要由六名童男、六名童女,共十二人,手拿精美的云彩造型灯笼,以舞蹈形式穿梭舞动,创造出龙行云动,龙猛云柔的优美舞蹈动作,整体效果,美不胜收。舞龙还要有电闪雷鸣的特效,有专业人士燃放硫磺、黑火药制造闪电烟雾效果,加上乐队创作的雷声音效,正所谓活龙活显,以假乱真。不得不感叹望云村的先民们大智若愚的聪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 正月里,一听远方传来锣鼓声,鞭炮声,在家里就知道舞龙队来了。家家户户打开大门,准备好接龙灯的鞭炮以及烟,酒,干果,红包等礼物。舞龙队里有人专门负责接收这些礼品。多以蜡烛、香烟、酒之物。那会抽的烟大多是火车烟、黄金叶、相思鸟,红芙蓉之类的,一毛多、两毛多一合,这些烟现在见不到了。这个程序叫“送恭喜”,不管穷富,龙灯走过路过谁家门前,多少总得送点。</p><p class="ql-block"> 送完恭喜,“把头”带着龙灯队,院子大的进去转一圈,院子小的,没院子的,龙头照门点点也就是了,就这也能把主家高兴的不得了,祥龙献瑞,好象来年一准会平安发大财。</p><p class="ql-block"> 要是大户人家或公众单位,给的礼物会多-些,还会给些钱,“把头”会领着龙灯,在就近晒谷场上表演一个舞龙套路,表示送给主人的吉祥如意,有时“把头”也会喊上两句吉祥话,祝主家平安快乐。</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过年、正月十五,村子里的大人小孩都喜欢舞龙灯,这是一个全村民众狂欢的节日,带动平时的孩子们也是举着玉茭杆子,几个小孩不等,串成一行跑来跑去转圈圈耍“龙灯”,常年不断。可见“望云龙灯”当时是多么深入人心,老少皆宜,人人喜欢。村里每年(有时几年)都会组织一支龙灯队,走乡串村去表演,不为别的,只为联络感情,图个红火热闹,很受三里五庄百姓欢迎。每到之处,村上所有人都争着看舞龙灯,各家的小孩忙着给龙灯“送恭喜”,好赚点零头,积极帮着大人拿东西。舞龙队的老人们敲锣打鼓,男青壮年舞龙灯,看龙灯的夸赞声不断,再有几个漂亮闺女、媳妇围着看,舞龙队的年轻人好胜心强,经不起人们夸奖,越耍越有劲,因龙灯结缘,嫁到望云村当媳妇有的是。女人们则轮流在各家准备饭菜,馍馍、烤羊(一种面食)红枣、核桃、开水之类,让舞龙累了的队员们享用。龙灯一村一村,挨家挨户的舞过去。从正月初六后舞到十五、十六结束。结束时要举办一次“庆功酒”,收的恭喜钱,除了留一些要维修龙灯,添置乐器之用外,剩下的钱就论功行赏分了,随后把喝不了的酒,抽不完的烟也分了。<b>当天的“庆功酒”是必须要喝够的,喝出高兴,喝出痛快,喝出望云人的豪迈。</b>不分男女老少,只要你想喝,谁都可以喝。平时不让喝的,那晚也没人管了,小孩喝点酒大人也不骂了。大人喝白酒,小孩喝甜甜的红葡萄酒、山楂酒,那会还没听说过什么是啤酒。喝到兴起时,划拳的划拳,说笑的说笑,还有骂人的醉汉。<b>在那穷苦的岁月里,农村人是很难得有这样的狂欢。</b>那时候,每年正月十五喝龙灯“庆功洒”,村上舞龙灯的大半男人都会喝的颠三倒四,醉不醒人。</p><p class="ql-block"> 喝罢庆功洒,这还不算是当年舞龙灯活动的结束,只是把老龙安放在关帝庙东西厢房柱廊下,有专人看护。等到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再舞龙一次,随后举行“送龙”仪式,大致和启龙仪式差不多,送龙在村外野地进行,不同的是“启龙越边”龙头在前,“送龙”返回时,龙尾在前龙头在后,也许是符合龙蛇入洞后掉头出洞的自煞规律吧。完事,老龙入室安放,等到下次再耍龙灯的喜期到来。所说下次也不是年年耍,也行几年一次,最多是十二年一个轮回,到龙年正月十五必耍龙灯,所以一辈子能见上几回望云村耍龙灯,就是人之大幸了。</p> <p class="ql-block"> 父亲说,他记得高平解放后,县政府调“望云龙灯”去高平城里耍过两三回。那时候的人真是能吃苦,吃过中午饭,自带干粮,一人一个硬圪节还带收拢回来的软圪节,扛着步行往高平城走。龙头等物品出两辆大车(三套马车)拉着,那真是浩浩荡荡。二旦(秃旦叔、黑旦叔)车把式,长鞭一甩奔高平,高高兴兴送龙灯。人员、车马三个多小时才能走到高平城里,统一到南大寺(现高平一中处)集中。再进行龙灯组装,也就是用单纤麻绳把硬圪节、软圪节串起来,悬接好,抖抖龙身完好了,单等晚上六点多开始插蜡“摆街”(各地耍乐排队游街)。从南大寺顺古城路一直到县政府、看守所、法院三足鼎立的门前大广场(现市政府处)。中途还要舞耍两三个场次,劳累强度可想而知。<b>现在想起来,我也很纳闷,这些老前辈们走了一天加半夜的路,也没见他们吃什么好东西呀,怎么就不嫌累呢,这会的人们,这种精神去哪了?</b></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次在高平城里耍老龙灯,因为父亲是搞龙灯临时补修的,属于后勤技术保障人员,要坐大车保护龙头完好,父亲带着我也去了。我记的很清楚,县政府大门前广场是最后一个场次,总评比台也在此。那天晚上人特别别多,总评比台下打不开场子,别的耍乐挤的没法耍。这时评比台上有人用铁皮卷的啦叭筒广播:让望云龙灯快过来!让望云龙灯快过来!不知龙灯是怎么过来的,我记得是应门(龙则父亲)老叔耍的龙头,保法(缑大眼父亲)老叔,还有连贵(苏民庆父亲)老叔,耍的龙尾,龙头上挂着火鞭,龙尾是丈余长有刺的生竹皮子。前边龙头向人群拱,鞭炮磞;后边龙尾向人群甩,不大会,打开了一个大场子,接着进行舞龙表演,别的耍乐才正常进行下去。当时小孩子也不懂什么,<b>现在想起来,望云人真是好自豪呀!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不得不为我们逝去的舞龙老前辈们点赞!</b></p><p class="ql-block"> 后边隔了很多年,老龙灯再也沒有去高平城里耍过。村里的年轻人开始出外打工去了,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少,一个村凑不起一支舞龙灯的队伍了,再后来就没人舞龙灯了,干部们也害怕舞龙灯了,总是以沒钱、沒人,搪塞不耍龙灯的借口,老龙灯也就慢慢地被遗忘了。没有龙灯的正月天越来越没有意思,年味越来越淡。乡亲们经常怀念那段舞龙灯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上面说了这么多,这都是2010年前,有传说、有记录的,望云村老式龙灯和第一次对老龙灯进行轻装改进,龙头还是原样,龙衣换成了白绸,基本上保持了老龙灯的风格和水龙的特色后,舞耍的全套程序和历史演变。后来,市、镇政府也有过要求望云村耍龙灯,但老龙灯无论如何是弄不起来了。村里领导也是集思广益,经过不断的对龙灯进行改进,说不上是改好了,还是改坏了,总之兼而有之吧。到目前为止,存下来的龙灯,<b>青龙改成了红龙,水龙改成了火龙,一条龙改成了两条龙,</b>工厂产品,千篇一律,一切民俗程序从简,改的不伦不类,减的没有了传统风俗,看起来倒是热闹了,但没有了文化底蕴,更没有了“非遗”符号,看了让望云人难受。<b>这还是三百多年来,保全村风调雨顺,保百姓平安健康,望云下雨,辖圪圈晴,求雨灵验的那条老青龙吗?三百多年来,现在仍然供奉在望云村关帝庙东耳殿的“黑龙王”,能接受改造后的这两条龙灯吗?带着生产厂商流水线统一生产的市场龙灯产品,去申请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被通过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舞龙灯是一个由很多人共同参与的民俗文化活动,它能锻炼人们的身体,陶冶村民性情,促进人们的感情交流。让大家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一次次完成舞龙灯的壮举,彰显了望云人的豪迈大气,为望云村争得了无数次荣誉,也体现了望云村历届干部们强有力的组织能力。</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舞龙灯在我的老家正在慢慢的消失,凑不够人,筹不起钱,舞不成龙,申不成遗,空有满腔热情,没有众人添柴加油,终究难圆“望云龙灯”翻身之梦。现在只能在电视上看舞龙灯了,谁还考虑自家的老龙灯在沉睡中慢慢地消失。我们很怀念舞龙灯,很喜欢舞龙灯,但由于种种成立和不成立的原因,“望云龙灯”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眼皮底下消失。“父亲龙灯的故事”,将由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着讲下去,演变成望云村历史的神话,现实中的老龙灯再也见不上了,而我们没有办法阻止或者延迟它的消失。</span></p> <p class="ql-block">我为什么强力推荐“望云龙灯”省级申遗?</p><p class="ql-block"> 有十个方面理由:</p><p class="ql-block"> 一、打造康养文旅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趋势。就望云村而言,必须举“龙灯”文化旗帜,发展“龙灯”文化产业,抓住“龙灯”文化经济,带动全村各方面工作发展,建设名符其实的美丽乡村。</p><p class="ql-block"> 二、“望云龙灯”省级申遗,进而是国家申遗,这是望云村发展 “龙文化” 的重要基础。是 “双提升”(提升望云村知名度和望云龙灯知名度)的重要途径。路就在脚下,再难也得做,不做永远做不成。</p><p class="ql-block"> 三、“望云龙灯”已经是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了,2020年以山西省委宣传部为首的五家省级单位,给“望云龙灯”颁发的“基层文化特色团队”奖牌,这些都是省级申遗的重要条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p><p class="ql-block"> 四、望云村上届“两委”班子,已经联系过晋城市文旅局、山西省文旅厅,只是没有正式上报,所以也没有跟踪落实,班子就换届了,此项工作随之停顿。现“两委”班子到位应该接着抓下去,事必成。</p><p class="ql-block"> 五、“望云龙灯”省级申遗的有利时机仍然存在,但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晋城市、山西省两级文旅部门人事更迭,如果新人接替,会增加申遗一定难度,望能及时启动这项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p><p class="ql-block"> 六、“望云龙灯”省级申遗成功后的基本好处:一是每年可以提供3—5万元的传承、维护费用;二是为龙灯国家申遗打下必须的基础:三是望云村打造龙文化、龙产业、龙经济有了宣传名片和资质证书。</p><p class="ql-block">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决不是去市场上买上两条龙耍耍就行了,它必须有远古传说、有传奇故事、有强烈的民俗文化传承价值。故尔必须恢复望云老龙的本来形象,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陈创新。</p><p class="ql-block"> 八、老龙的制作,老人们的印象还有,老龙的骨架也在,制作不是问题。舞龙艺人已有传承,舞龙技艺需不断改进和创新。总之,在高平大地,“望云龙灯” 是望云人独有的传统文化,别人模仿不来。</p><p class="ql-block"> 九、“望云龙灯”省级申遗,只要抓紧实施,两年时间往返晋城、省城完成申遗任务是完全可行的。后年是农历龙年,重举龙头耍龙灯,打出望云村龙文化的旗号,向全村百姓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p><p class="ql-block"> 十、如果龙灯省级申遗成功,每年会有3—5万元传承维护费用,耍龙灯的基本费用就有了保障。再加上企业、社会、政府的扶持赞助、有赏提供各类庆典服务的收益,村里只管组织,百利无害。</p><p class="ql-block"> 以上拙见,盼望云村内外有识之士针砭,并全力支持,也希望支村“两委”能够高度重视,努力促成“望云龙灯”省级申遗成功,确保望云村“龙文化”、“龙产业”、“龙经济”战略规划健康实施、顺利发展。</p><p class="ql-block"> (2022年农历二月初二起笔,初八煞笔,秋实•于老家望云村)</p> <p class="ql-block">【扎根农村网友分享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秋实, 我做为一个望云人,也曾经参与过舞龙,对龙灯有着很深的感情,那种情怀和挂念,没有耍过龙灯的人是体会不到的。看到你退休后心系家乡,心系龙灯,满腔热血,一直做美篇宣传望云龙灯,呕心沥血,孜孜不倦,无非是怕龙灯失传,成为永久的遗憾吧。传承发展壮大龙灯更是望云村乡村振兴重要的发展方向。然而现在的村干部似乎对你和乡亲们的多次呼吁默默无闻、缄口不言。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体能的下降,青壮年外出……咱们不重视,外人更不会重视了,如果再不赶紧组织传承,望云龙灯的光环、荣誉、传说会被其他地方替代,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和记忆里了。 唉……</p><p class="ql-block">【蓓蕾网友分享的感悟】: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望云是真热闹,每年十五,整个矿区张灯结彩,人山人海,好不热闹。除了逛花灯,看别村的耍乐外,就盼着咱们村里的大龙灯,挨家挨户的转,龙尾巴甩来甩去的好不气派……后来成为了寺庄的媳妇儿,刚嫁过去的前两年还会在镇上的戏台子下面等着看望云的龙灯,寺庄和望云离的很近,因为出嫁了,因此回娘家的次数也变得少了,但是不论是龙灯还是故乡人,看到就觉得亲切,心里格外的激动还有光荣[呲牙]。后来我做妈妈了,元宵节的时候就会带着孩子去等,等着家乡龙灯的出现,看到龙灯来了,就会告诉他“这可是姥姥家那边的龙灯”,他虽然听不太懂,但我就是想对他说,这或许就是对家乡的一种寄托吧[微笑],望云虽然不大,但是有我儿时满满的回忆和快乐!</p><p class="ql-block">【望云村老干部王江东分享的评论】:</p><p class="ql-block"> 美篇文章,字字珠玑,句句情深。热情细腻的描述沁人心脾。一条威严神圣、活灵活现的巨龙呼之欲出!看着那些“舞龙”造型勾起我对那个年代的美好回忆......我是当年的组织者兼导演。这是“起龙”准备“压边”前的表演,是在东窑洞顶上拍摄的,摄影师是毕进生。唉!一晃20年过去了。看着那些参与“舞龙”活动的花名册浮想联翩,有时兴奋不已,有时黯然神伤。......不知道我们崇拜的“神龙”还能不能活起来? </p><p class="ql-block">【网友高山分享的评论】:</p><p class="ql-block"> 作者饱含着故乡的深情,执着的文化历史追求,写的太棒了!</p><p class="ql-block">【勿忘初心网友分享的评论】:</p><p class="ql-block"> 感谢叔叔的传教,美文中一字一句都体现出您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敬仰,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散发着您迫切想让望云龙灯的传说和文化传承下去的心情,敬佩您默默记录家乡的点点滴滴! </p><p class="ql-block">【李书瑞网友分享的评论】:</p><p class="ql-block"> 作者用心良苦,精神可嘉,如此对望云龙灯的深情厚爱,着实让人感动,苏老,钦佩之至!</p><p class="ql-block">【没有留下网名的朋友评论】:</p><p class="ql-block"> 秋实,你传承民俗文化,宣传美丽乡村,我和你一样,对心爱的事业从不言悔!</p><p class="ql-block">【李福成网友分享的评论】:</p><p class="ql-block"> 写的真好,整理的太祥细了。那时候我是举云彩的,老辈们的传统不能忘。也不能丢。必须延续下去,必须审遗成功。</p><p class="ql-block"> 因本书篇幅版面所限,只能摘录部分评论,谢谢所有热心评论的朋友们! ——作者</p> <p class="ql-block"> 本书内容献给家乡过去,现在,将来的敬龙人、制龙人、舞龙人。在老父亲口述的基础上,整理撰写过程中,得到了热心朋友们的帮助,慷慨赠予收藏的老照片,值此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作者创作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妥之处,谨以抛砖引玉为之,盼更精确的“望云龙灯”新版本出现,以正视听。</p><p class="ql-block"> ——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