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张俊生<br>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悠扬的《送别》的音乐中,80名演员手捧发光柳枝,轻盈缓步进入场地,微风轻拂,柳枝摇曳……这是北京2022冬奥会闭幕式上一个让人惊叹的场景。“折柳送别”节目构思巧妙,新颖别致,有着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正如网友所赞,用中国传统文化传达着中国人的浪漫。<br><br><br></h3> <h3> 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社交礼仪,“折柳送别”便是其一。"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不忍分别。柳树就成为古人寄托相思之树,折柳也成为送别的重要仪式,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br> “杨柳青青著zhuó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首《送别》不知出自隋朝谁人之手,却将送别时那份依依不舍的深情描绘得淋漓尽致。</h3> <h3>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情别绪也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br> 南方地区江河湖海众多,舟船是唯一便捷的交通工具,所以,送别的地点多在渡口水边,古代送别诗中常常出现的“南浦pǔ”就是指南边的水滨,如江淹《别赋》中的“春草碧色,春水渌lù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写尽了肝肠寸断的别离之情。<br> 北方多是陆路,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写长亭送别的不胜枚举:“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西厢记》中书生张君瑞进京赶考途中寄居在普救寺里,遇到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经红娘撮合私定终身,但是崔夫人不招白衣秀才为婿,要张生取得功名,方允准他与莺莺成婚,于是就有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别张生的动人场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h3> <h3> 隋唐时期,国力空前强大,经济文化繁荣,于是商人外出经商,学子外出求学,官员异地游宦的情况日益增多。横跨于城东灞河上的灞桥,是东出长安的必经之路,凡是亲朋好友离京东去,主人一般都要走出几十里相送,直到灞桥才分手,并折下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的诗句印证了这样一个风俗。</h3> <h3> 后来“折柳”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包含惜别怀远、美好祝愿、思念亲人、怀念故友等意蕴,甚至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声嘹亮婉转,随着春风飞遍洛阳古城,久久回荡;曲调悠扬动人,撩动天涯游子思乡情深,愁绪万千。</h3> <h3> 中国文化是浪漫的,5000多年的中国文化沉淀,自然造就了不同凡响的中国文明。在北京冬奥会上,见证了太多的感人瞬间,来时迎客松,走时赠折柳,表达了对各国运动员的真诚欢迎、眷恋挽留和美好祝福。节目设置富有创意,文化内涵丰富,带给人们的是惊艳与美丽,表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中国式浪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