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乍暖还寒的三月春风拂面,春意盎然的校园里火红的红棉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三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怀着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怀着对学生炙热的爱,一群小数人一起携手行走的教研路上。3月9日上午三年级数学组全体老师在晨光中开始了本学期第4周的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按时签到,一个都不能少。</p> <p class="ql-block"> 教研活动由90后的美女组长张夏文老师主持,她要求大家坚决执行本学期的学校工作部署,切实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认真开展教研活动,以研促教,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对本次的教研活动做了周密安排: </p><p class="ql-block"> 1.集体讨论初备图形与几何中《面积》。</p><p class="ql-block"> 2.聆听杨萍萍试教《认识图形二》上课班级一5班。</p><p class="ql-block"> 3.参与评课议课。</p> <p class="ql-block"> 全体组员首先对于本学期图形与几何中《认识面积》一课进行集体备课。</p> <p class="ql-block"> 首先由王晓颖老师对《认识面积》做教学设计。她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和年龄特点,做相应的教学设想:</p><p class="ql-block"> 1.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p><p class="ql-block"> 2.经历物体表面和图形大小的比较活动,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听完王老师的教学设想,谭转良老师表示赞成。她说:《认识面积》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周长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面积的含义,为接下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与周长是一组相关联的概念,学生在实际运用时容易混淆.传统教学中,面积概念的生成都是直接从生活经验中来,就"面积"讲"面积",在后继的学习中再进行比较、辨析,弥补概念理解的偏差,效果欠佳。我们可以在"面积"概念生成之时,就与"周长"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概念。</p> <p class="ql-block"> 辜文转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而这些概念又是比较抽象的.要让适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小学生认识理解这些抽象概念,最好方法就是用一些具体实物把这些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些具体实物就是学具。她认为要充分运学具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 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朱慧玲老师认为,面积”与“周长”虽然有本质的区别,但也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观察一个封闭图形时,看到图形边的长短时,同时也看会到图形面的大小。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是把“面积”与“周长”完全割裂开来的,教师在教学“周长”时,没有从面的大小的角度来辨析“周长”,在教学面积时,如果没有及时与周长进行比较,将是导致学生对这两个重要概念容易产生混淆的一个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 陈星福老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谈起。他说, 学生在学习“面积”时,他们会是“脑袋空空”吗?如果不是,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是哪些?在教学中,老师又该如何从已有经验出发来展开和优化教学?由此看来,教学前测就显得颇为必要了,它可以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起点,真切地把握新概念的生长支点。</p> <p class="ql-block"> 梁正发老师也阐述了面积大小比较的教学策略。他认为:为了帮助学生体会面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丰富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同时也为引进“面积单位”必要性打好基础,教学中我们就要设计两个关联性问题,问题一是“想办法比较两张纸的面积大小”。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尝试用重叠、剪拼的方法法比较两张纸的大小,但过程却过于繁琐,不易操作。这样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就能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强烈愿望。我们要及时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体会每个面的大小可以用更小的“面”测量得到,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问题二是 “谁的面积大?”帮助学生深一步思考:测量或比较“面”的大小应该统一标准,这样也对后续“面积单位”的学习做好了必要的铺垫。</p> <p class="ql-block"> 大家各抒己见,纷纷畅谈和补充对本内容的教学思路和方法。</p> <p class="ql-block"> 随后,张组长对本次集体备课做了总结。她首先肯定了大家的教学很严重策略,认为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集思广益,才能切实备出高质量的课,同时也不断提升每个人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她也对本内容的教学提出新的看法。她认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和提升,让学生模糊的经验变得更加清晰,把学生不完整的经验变得更加完整。在将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中,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从而实现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高效对接”。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教学中,要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涂一涂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p> <p class="ql-block"> 接着,全体组员前往一(5)班教室,观摩青年教师杨萍萍老师的研讨课《认识图形(2》。</p> <p class="ql-block"> 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p> <p class="ql-block"> 老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印图形、分图形、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巩固新知,并在其中享受数学的美。</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本节课过于依赖多媒体。本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意识还不够强,我认为还要更多的从现实生活中去找一些模型让学生去充分感受,停留在画面上的立体图形与现实中的立体图形在学生感知上我觉得还是有差别的,这样也便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外老师在展示自己画的长、正方形,圆形等图形时,笔迹较浅,坐后面的学生是无法看清楚的,如果剪下来成为长、正方形,圆形等图形,效果更加直观。</p> <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使组内教师增强了教研意识,明确了本学期教研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也对部分教学内容有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老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如在大海中的航船有了航灯的指引,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全组教师将朝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开拓进取,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携手共进风雨兼程,将走得更稳走得更远!</p> <p class="ql-block">策划:教务处</p><p class="ql-block">执行:三年级数学组</p><p class="ql-block">美篇:梁正发</p><p class="ql-block">审核 : 张夏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