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在这春色撩人的日子里,为了落实张伟忠博士所倡导的基于学生困惑发现的语文新课堂理念,市特级教师工作坊和区名师工作室举行了单元教学磨课活动。在这里,我们致力于构建基于学生感受、质疑、发现的语文新课堂,我们努力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心理水平等去探索学生提高的语文新途径。在这里,我们与花儿共同描绘了春天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节课,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滨州中学蔡银静老师执教1+X整合阅读课《尘埃里的善良与高贵》。蔡老师结合学情,基于学生对文本的初步认识,以学定教,从学生的发现与困惑出发组织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发现“小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蔡老师的课堂致力于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作者的“幸运”与老王的“不幸”在文本解读中一步步被深化,学生们渐渐地理解了老王,理解了杨绛。对于小人物的刻画,情感的表达,迁移到了《看自行车的女人》,学生运用《老王》中学到的方法,发现了另外一位闪耀着灿烂光辉的“小人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节课,三河湖实验学校高永兵老师执教群文整合阅读课《千头万绪一线牵》。高老师整合了《台阶》《父亲和那棵树》《草帽是父亲的徽饰》三篇文章。课前,高老师通过整理学生的质疑和收获,以学论教,从学生的质疑出发,设计了本节课。高老师在轻声细语中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问题,层层深入地发现文章的动人之处。在高老师的引导中学生发现了“台阶”“草帽”“香椿树”与父爱的联结点,学会了用具体事物写人叙事的方法。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在课堂中完成了自己的习作,感知到了围绕在自己身边的浓浓的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的最后滨州市特级教师工作坊坊主冯志华老师对授课教师给出了以下建议:1.基于学生困惑搭建学习支架。这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冯老师嘱咐两位老师要通过学生困惑探索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用环环推进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好内化支架。2.活动式模块推进。冯老师提倡两位老师以大的教学活动为主,以学生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避免将课堂“碎片化”,让学生汲取知识的眼睛失去追随焦点。帮助学生聚焦于疑惑,在解决疑惑中去生成自己的发现。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在学生不会的地方教会学生学。3.立足文本,回归本色。冯老师强调一堂真实本色的语文课,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让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通过阅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心情,深入地理解文本,从而促进言语能力的提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滨州市特级教师工作坊孙盈娟老师说:“今日有幸参与了两位老师语文课堂,短短的时间,让我受益匪浅。两位老师的课堂,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徐徐展开,水到渠成。无论是蔡老师的“1+x整个阅读课”,还是高老师群文整合阅读课,都让我更加了解了语文及语文课堂魅力的多样。一堂课,是执教者秉性、特质、学养的散发,不断积累,不断汲取,感受语文,热爱语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春之景,柳色青青,陌上花开又逢君。“磨”字就如侠客十年磨一剑、修炼得道一样,道出了一节成功好课的艰辛和不易。语文新课堂应时刻把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的四条原则,紧紧围绕学生的“学”,将它们相互联系,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相信新课堂下的一堂精彩好课会如约而来,只因它从未背叛过认真的人儿对它的对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