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门右侧文创产品</p> <p class="ql-block">长廊</p> <p class="ql-block">原名“克林德碑”,建于1901年,1900年6月间,我国义和团群众杀死了德国公使克林德。1901年9月,清政府同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了“在遇害处所竖立铭志之碑”的卖国条文,不久便在东单建立了克林德碑。</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1919年将其移建此处,改名“公理战胜”坊。</p><p class="ql-block">1952年,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友好会议”,决定将此坊改名为“保卫和平”坊。“保卫和平”四个字为郭沫若同志所提。</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铜像</p><p class="ql-block">位于“保卫和平坊”正北处,铜像高3.4米,重1.8吨。基座高1.6米,为黑色大理石贴面。正面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书写的“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鎏金题字。纪念铜像是1983年3月由54位北京市政协委员提案,为纪念孙中山逝世六十周年而立。经北京市委批准,1985年初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决定推荐市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竹韶主持设计,北京机电研究院铸造所铸造。基座制作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铜像广场绿化由北京园林设计所设计,中山公园施工。1986年11月12日举行了落成揭幕式。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等领导人,与专程从海外和港澳归来的孙中山先生家属1000余人参加了当天的活动。铜像为孙中山站立姿势,气势雄伟,神态非凡,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表现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伟大民主革命家的领袖风度。</p> <p class="ql-block">公元十世纪,北京曾是辽王朝的陪都“南京”,这里是当时都城东北的“兴国寺”寺址。这几棵古柏就是辽寺的遗物。其中干周最大者,达一丈九尺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子路上的寿字</p> <p class="ql-block">梅花</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俗称五色土。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p><p class="ql-block">社稷坛是按《周礼》“左祖右社”的制度建造的,它的内外坛垣与故宫东侧的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左右对称。社,代表土神,稷,代表谷神,坛身为汉白玉砌筑的三层方台,上铺的五色</p><p class="ql-block">土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五个方位填实,作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象征。土台中央方形石柱,称为“社主石”或“江山石”,表示皇帝“江山永固”。</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皇帝每年二、八月都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p> <p class="ql-block">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格外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玺彩画。这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提议并主持改名为中山堂</p> <p class="ql-block">堂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p> <p class="ql-block">格言亭</p> <p class="ql-block">长青园位于社稷坛东边,园内叠假山、搭花棚、筑花坛、置盆景。在这其中点缀着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来今雨轩饭庄始建于1915年,原址建在内坛墙东南角,是为了方便公园董事会活动而兴建,1990迁至杏花村新址,总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清朝时此亭设在鸿胪寺内,后来移到礼部。是各地文武官吏用来熟悉、演习朝谒皇帝礼节仪式的地方。1915年从清代礼部衙门移来的习礼亭,原建于鸿胪寺内,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官员和外国使臣朝谒皇帝习礼之地</p> <p class="ql-block">桃花坞始建于1915年,1936年就原址重建。“唐”本作煻,为用火烘焙之意。“坞”指水边建筑。唐花坞即为邻水的花卉温室。重建后的唐花坞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琉璃瓦檐,顶。平面为燕翅形,当中部分做成重檐八方亭形式。整个建筑古朴庄重典雅。</p><p class="ql-block">唐花坞是公园一年四季陈列各种名贵花卉,举办专题花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唐花坞以西,著名的“兰亭碑亭”与“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于1917年迁入。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立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和乾隆帝所写的有关“兰亭”的诗作,八根石柱上分别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帖,是珍贵的石刻文物。</p><p class="ql-block">亭中八柱上,分别刻有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摹写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兰亭诗及明代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清高宗、乾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墨迹。这些碑刻笔法刚劲有力,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佳作。现八柱上所字迹虽已风化,但有碑帖流传于世</p> <p class="ql-block">七棵松广场</p> <p class="ql-block">音乐堂</p> <p class="ql-block">愉园</p> <p class="ql-block">愉园位于内坛东北角,占地面积7230平方米,建筑面积614平方米。1980年为扩大公园游览面积,将内坛东北角的育花温室迁到天坛花圃,就地修建这一主题景区。这里是供游客观赏名贵金鱼的园林景区,因“鱼”与“愉”谐音故取名愉园,意谓赏鱼之园。整个景区坐北朝南,前部为庭院绿化区,中部为园林建筑金鱼观赏区,后部为金鱼养殖区。建筑为民族形式,采用中轴线两侧均衡式布局,前面正中为重檐蓝琉璃瓦屋面八方亭,东面为单檐筒瓦屋面正方亭,西面为单檐筒瓦屋面长方亭。三亭均悬亭额,东亭“倚霞”,西亭“流云”,中亭“览粹”,由著名书法家陈叔亭书写。三亭以38间半壁廊相连,廊上嵌有金鱼展窗34个,内镶衬玻璃缸展金鱼供游客观赏。廊东端壁上嵌有“愉园小记”石刻一方。廊中、东、西建垂花门2座,东为双垂花门,西为单垂花门。廊前正中有观鱼池,长14米,宽7米,周设围栏,以青白石筑成,取名“乐泉”,池内放养金鱼、锦鲤。廊后为饲养室。</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愉园西邻中山堂,北倚音乐堂,远望五凤楼,东衬古柏苍松。整个园子古色古香,庭院内遍植花木,绿草,环境清静,令人心旷神怡。中山公园饲养、陈列金鱼始于1915年,是全国第一个陈列金鱼的公园。最初是公园董事捐献,由祖上曾在清宫养金鱼的师傅饲养。1917年规模扩大,添置了水泥鱼池,购买金鱼饲养,到1987年撤展时已有34个品种1200尾。中山公园的金鱼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南极石</p> <p class="ql-block">科普小屋</p> <p class="ql-block">在公园西北角看到的故宫西北角楼</p> <p class="ql-block">公园西门</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外西南面,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公园西南角的绘月石</p> <p class="ql-block">四宜轩</p> <p class="ql-block">水榭</p> <p class="ql-block">回到公元南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