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早闻交口有座黄崖山,以悬崖绝壁著称,且流传有美丽的神话故事。我曾撰写过《石口黄崖山传说》文章,收入《云梦风雅》一书。遗憾的是迟迟未能身临其境,一睹芳容,一探其妙。每每回往解家坪老家,途经石口村一带时,总要透过车窗远眺几眼黄崖山,大自然之鬼斧神工,天造地设之壮美奇观,令人称奇叫绝,遐思飞扬。对于石室寺,我曾在黄崖山传说中提到,久闻其名而未曾谋面,向往已久而期盼探访。</p><p class="ql-block"> 壬寅之年,孟春时节。回到交口,看望母亲。闲暇之余,兴致所至,相约好友,来了一次行走黄崖山,探访石室寺,聆听传说故事的春游。</p><p class="ql-block"> 此行,我们一行四人,驱车行至半山腰,停车稍息后,开启徒步之旅。在探访石室寺之后,开始攀登黄崖山。沿着林间崎岖狭窄、蜿蜒光滑的山路前行。一会儿穿梭于丛林中,一会儿跋涉在沟壑边,一会儿踩着绵软枯叶,一会儿垫着坚硬碎石,倘若一不留神,就有手被荆棘划破,脸被枝条打着,人被枯叶滑倒之危险。春寒料峭的黄崖山,虽有寒意,颇令人惬意,穿行在隐约可见的林间小道,万道霞光透过树叶隙缝直射下来,给阴暗陡滑的小路带来些许光照,透过树林隐隐约约感觉黄崖山石壁近在咫尺,可迟迟难以到达。此时,我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当把快乐撒在行进的山路上、树林里、草丛中,沉浸于回归自然自由行走中,丝毫不觉得跋涉之艰辛。一路上,与好友闲聊逗乐,随拍最真实、最自然的景物,返璞归真,留下瞬间永恒,颇感收获满满,欣喜欣慰。撰此小文,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 —— 题 记</p> <p class="ql-block"> 黄崖山,位于交口县石口镇石口村北,最高海拔1892.1米,四周森林茂密,山势雄伟壮观,石壁景观最为奇特。观赏品读,山之悬崖绝壁,就像一条巨幅石带横亘于半山腰,又仿若一巨幅石壁画廊任由你去品读与想象。而在山南悬崖绝壁中有一道高约60米,长约30米,宽约5米,深约10米的石旮旯,堪称自然天成的一大奇观。据野史记载,传说此洞为二郎神插扁担之处。当年,二郎神奉玉帝命追日所担的两座山,就是如今横亘于三晋大地上的高山莽莽的吕梁山和魏巍壮观的太行山,一头为吕梁山脉的黄崖山,另一头为太行山脉的十字岭,而且这两座山都有插扁担处之遗迹,或许二郎神担山追日的神话传说也缘于此吧!正如《人说山西好风光》歌词中所唱: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其实,在黄崖山大石壁上还有多个洞穴,有的深不可测,有人说这里曾有寺庙,还仙人居住的痕迹,因山高路险,加之悬崖峭壁,很少有人到此访古探源。行走黄崖山巅,我还发现这里有多座碉堡遗址,均为石筑,有的石筑基础尚好,但堡顶已荡然无存,究其建筑年代无可考证。对此,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古战场遗迹,另一说为抗战时期日寇侵占时在此修筑的碉堡,为日寇侵华之罪证。</p><p class="ql-block"> 登上黄崖山之巅,山高人为峰,环顾四周,极目远眺,石口村层层梯田美如画卷,通往隰县、石楼与交口之“三道川”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正所谓:黄崖山,黄崖峻,二郎故事传古今,历史遗迹石碉堡,战略要冲制高峰。</p> <p class="ql-block"> 石室寺,又名石瓮寺,位于石口镇化洼自然村西约3000米的妙楼山一个天然岩洞中,南临崖沟,东、西、北三面皆为山,山中原始次森林遍布。因天然洞穴内有一股清泉,取之不竭,注水不溢而得名。寺院坐北向南,南北长3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依托天然岩洞就势而建寺,其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重修妙楼山石室寺、清康熙十年(1671)重修,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大雄宝殿坐落于大型天然洞穴内,洞宽50米,深40米,有南、西两个洞口,西洞口外建有偏殿,结构为3孔石砌拱券窑洞,前插廊已毁。洞南建山门,前插廊亦已坍塌。寺内原有造像25尊,保存有无头唐代石刻造像6尊,其中,无头佛2尊、无头比丘造像4尊。保存明、清碑刻3通,柱础及造像座10个。1986年,在文物二普时将寺内保存的石刻造像头像搬回县文管所保存,现存造像头15尊。1989年9月5日,石室寺被交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记载,石室寺遗址,创建年代不详,为五台山清凉寺下院,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布局不详,寺内保存唐宋石刻造像25尊,明代砖塔1座,碑1通。经查,该寺利用天然石窟建寺,现存有西偏殿1座,无头石刻造像6尊,遗失19尊,新发现题记1篇,石碑2通,其它石刻10件。因西偏殿保存完整,改名为石室寺,按古建筑登录。</p><p class="ql-block"> 石室寺毁于文革,当时红卫兵将寺内石造像头打落在地,寺内文物惨遭不幸。近年来,化洼村民曾在洞内养羊,木构被人为拆毁,南洞口台明被拆,石刻造像随处散落。1997年,寺内无头石刻造像被盗19尊。因年久失修,加之风雨侵蚀,南门木构腐朽而坍塌。如今修缮一新,山门前伫立2尊石狮子,造型可爱,富有灵性,注视着南来北往的朝拜者,守护着寺院的一片安宁。石台阶上方建有石牌坊,上刻醒目的“石室寺”三个大字,品读山门“拜石室寺成佛成仙,赏妙楼山好诗好画”楹联,顿有步入佛门圣地之感,正所谓:妙楼山,石室寺,天然石洞气派宏,清泉常流取不尽,仙山美景引吾瞧。 </p><p class="ql-block"> 据石室寺沙门释圆镜传十三记载,释圆镜汾州临县人。早岁出家游心贤首讲肆。得悟诸经密旨。常游平阳府隰州妙楼山石室寺。随缘为众说法。一日至北门瓦窋坡。土凿构一庵。如龛燕默其中。忽嘱其徒曰吾将归矣。众请其期。曰来日耳。晨兴沐浴更三衣。焚香趺坐说偈而逝。</p> <p class="ql-block"> 黄崖山与石室寺所在的石口乡,因乡政府驻石口村而得名。石口,古时称“石阿城”,位于黄崖山下。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成侯十一年(前339年),“秦攻魏,赵救之,攻石阿”,即此。一名“鸟门关”,亦名“石口”;又据《元史﹒之宗记》记载:致和九年,今隰州鸟门关垒石为固,故名“石口”,俗称石口则,今称石口村。自古为交通战略要地,四方商贸重镇。石口乡既有重耳蒲地遗迹、红军东征旧址,还有名闻遐迩的云梦山、千佛寺、石室寺、铁佛寺等,历史久远,人文丰厚。石口乡地域广阔,夏季清凉,被誉为交口“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 登山访寺,赏景悟道。聆听传说,记录人文。追溯历史,厚植情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传说,古隰州石口村,又名黄崖沟村,有户米姓人家,祖辈男耕女织,生活勤俭。米氏夫妇结婚10年,一直无子嗣。虽多年几经奔波,四处求神,行善积德,寻找秘方,但无济于事。</p><p class="ql-block"> 一日,米氏做一美梦。梦里,遇见一位弯腰驼背、脑门奇特的老者,慈眉善目,胡须飘逸,右手拄拐杖,左手托仙桃,来到米家不住地地念叨:“衣添一口田,八十八上享清福,有朝一日得贵子,山沟长平变粮川”。米氏梦醒,面露笑容,随讲述梦事,丈夫不以为然道:“你就梦梦得了,不要异想天开!”米氏不悦道:“这可不行啊,咱得去趟云梦山,让老和尚解解梦!”</p><p class="ql-block"> 翌日,夫妇相伴前往云梦山。午时进庙里,上香跪拜,祈求神灵保佑,早生贵子,延续香火。礼毕,米氏将梦事讲给老和尚。老和尚欣喜道:“哎呀!真是遇上大福星了,八十八正好是夫人之‘米’字。至于“沟”与“山”要长平,绝非易事。不过,兴许福星会赐子!”话毕,一笑了之。夫妇忐忑不安,半信半疑,无奈回家,听天由命!</p><p class="ql-block"> 六月的一天,天随人愿,米氏顿感身体不适,老中医号脉后道:“恭喜,恭喜,夫人已身怀六甲!”欣喜万分,好生保养。九月后的一天,米氏忽闻肚里胎儿道:“妈妈,黄崖沟长平了吗?”惊奇之时,随对胎儿道:“正长着呢!”又过半月,刚吃完饭,米氏正坐坑上休息,忽然又闻肚里胎儿道:“黄崖沟与三面山长平了吗?”不知所措,米氏脱口道:“长平了!”话音刚落,胎儿便道:“那我就出来看看!”既无肚疼感,也没啥异样,米氏就见肚里跳一个小男孩,落地后跑门口看了看道:“唉!这哪里长平了?那三面的山还是高出那么多!”米氏好奇道:“为啥非要沟与山长平呢?”小儿子道:“如果这‘沟’与‘山’长平了,这里就会和大平原一样,四季如春;这里的老百姓就会有吃有穿,幸福长寿!”</p><p class="ql-block"> 自从中年得子,米氏夫妇视如掌上明珠,端在手里怕掉了,抱在怀里怕跑了,起名曰“金锁子”。还特意给儿子缝了红肚兜。自从儿子穿上新衣服,几天就成了布条条,唯有红肚兜完好无损。老俩口以为是儿子钻山林、爬山坡、上树树挂破了,并未在意。</p><p class="ql-block"> 冬去春来,父亲每天去地里干活,有时还带儿子去玩耍。一日,父亲在前锄草,儿子随后拨草,儿子见父亲满头大汗道:“爹爹,你息会,我一人干也行!”父亲就席地而坐,迷糊了会。当父亲醒来一瞧,不禁大吃一惊,大骂道:“你这混账小子,连个苗和草不分,怎把谷苗也拨了呀!”回头一看,10亩谷苗只剩一株,急的痛哭流涕,而满头大汗的儿子却傻傻地偷笑。父亲结巴中骂道:笑,笑,笑你娘个屁!天底下那有你这不争气的傻小子,谷苗快拨完了,还傻笑!哎,今年要喝西北风了!”这时,小金锁子不以为然道:“爹啊,你看,这不还留一株吗?”“哎,事已至此,咱回家另作打算吧!”父亲道。</p><p class="ql-block"> 秋日一天,儿子道:“爹,咱能收谷子了,你把木轮车推上吧!”父亲心想,就一株独苗还推车?随口道:“你去吧!完了扛回家就好了!”儿子不解道:“那,我怎能全扛回家呢?”父亲无奈道:“走就走”。到了地里,父亲傻眼了,只见那一株谷穗金灿灿,果实累累压弯腰。儿子跑过去,抓住谷杆不住地摇晃,谷穗如雨点般不停地往下掉,结果装了一袋又一袋,拉了一车又一车,还是拉不完,随即还叫人帮忙。待天黑时分,父亲高兴地说:“金锁子拉倒吧,爹娘实在是顶不住啦!”金锁子道:“拉就拉倒吧!”此时,正在黄崖山放羊的老头,目睹这一情景,等米家回家后,偷偷地去摇那株谷杆子,竟然一无所获。从此,老俩口觉得儿子非同凡人。</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儿子对父亲道:“爹,我要去填沟了,您可千万不要来啊!”儿子出门不久,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瞬间下起瓢泼大雨。父亲担心儿子安危,也不顾儿子的叮嘱,赶紧拿上雨衣去找儿子。父亲跑到山上一看,被吓得目瞪口呆,山沟里有5条巨龙不停地舞动着,儿子骑在龙背上,沟里洪水滚滚,白茫茫一片,父亲忍不住“啊呀”一声,霎时洪水哗哗地全部流走,五条大龙也不翼而飞。空留五根树枝横亘于地,儿子嘟着嘴怒气冲冲道:“我不让你来偏要来,你瞧,这下沟是填不成了吧!”忽然,天空电光闪闪,雷声隆隆,金锁子自知,回归天界时限到了,迅速跪在父亲面前拜道:爹爹,上天有命,我原本乃天上雨神的“四海龙王”,因触犯天条,被贬下凡,投胎你家。今归期已到,不能再侍奉二老了,日后如遇难事,您就拿这红肚兜去妙楼山(今黄崖山)的黑龙洞来找我吧!”说罢,解下红肚兜递给父亲。跪地四拜,电光一闪,一道红线直冲云霄,回宫去了!</p><p class="ql-block"> 从此,米氏夫妇生活了一天又一天,过了一年又一年。每逢天旱无雨之时,十里八乡的老百姓抬上老头子,带上红肚兜,登上妙楼山,走进黑龙洞祈雨,有求必应。常言说“人活70古来稀。”当米老汉活到88岁时,依然身强体壮,步履如风,眼不花耳不聋,人称“米寿老人”,亦或叫“老寿星”。同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再后来也不知叫米老汉啥好,人们就叫“老不死的”。一天,他往家里走,路遇一黄毛小子叫道:“老不死的,你回家啦!”老寿星气不打一出道:“那来的野杂种,没大没小的,怎没教养啊!”黄毛小子道:“你不要再倚老卖老了!我考考你,你见过黄河水‘清’吗?”老寿星道:“听说黄河水500 年才能清一次”。黄毛小子道:“我见过黄河水‘清’过2次呢?你看我至今还是个小孩啊!”这可把老不死的怔住了。他回头看时,已不见人影。老不死的幡然醒悟,遇见仙人点化了。从此,他再也不敢摆老资格了。久而久之,“黄崖沟”变成了“黄崖村”,“妙楼山”变成了“黄崖山”,再后来,当地人就把8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统称为“米寿”。</p><p class="ql-block"> 文末,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穆志平壬寅桃花月抄录的《</span>重修庙楼山石室寺碑记》,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盖闻此山乃开辟之名山,无始之洞岩也。剏(创)建古刹,名谓石室。但本寺肇启源原,坐落之于外矣,昂然可观;其岩内者(唯)言黑龙洞府之处所也。威灵赫赫,保障万方,普润黎民,养育群生之宗主矣。畏避风猛雨骤,将寺移建于洞府之中,希图其常久之计耳!多年亦致于损坏,其修葺者,自唐汉春秋,元宋五代,历来难釐其次也哉。今自我皇清定鼎以后,经遭山水淋漏,復将大殿两廊与夫圣像伽蓝一概成其灰埃耳!睹目伤心,恨乏住持,引进之人仁也。今幸有道人陈常青,偶来凄址,会同合社香耆,印请缘簿,募化十方,重修建造。但本处地薄人奚,自戊申(公元1668年)岁启至辛亥(公元1671年)间止,仍将殿宇圣像焕然更新,另是人间之一梵天也已。今事毕告竣,原将十方施财官绅士庶芳名,刻石于右,永垂不朽,作万代仰瞻之故已矣!谨白。</p><p class="ql-block"> 奉直大夫隰州正堂: 胡 (文焕);原任隰州营中军守备: 张成斌;登仕郎 赞隰州事: 郑(基);本里廪生: 郭三聘;隰州广武庄巡检司: 金;本里阴阳 :郭登位;山主纠首: 郭明会、米万谦、李养厚、穆贵良、郭邦槐、白生现、郭邦玄、米万照、王登云、米万财、王明秋、米万金</p><p class="ql-block"> 大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岁次辛亥季夏朔壹日(六月一日)勒石</p><p class="ql-block"> 住持:太原道人 陈常青、助缘行僧 道通环、天宁寺僧人 道兴;</p><p class="ql-block"> 画匠:靳养盛、郑凤来、郑凤鸣、高月兴、石匠薛义兴男薛进才;</p><p class="ql-block"> 释子常住:文俊、宗空、宗演;道人:李和净;僧人道宁 </p><p class="ql-block"> 【本文参阅资料】《交口县志》《隰州志》《吕梁市乡镇志》(交口卷)、《方志山西》《吕梁地区志》《吕梁地名志》《吕梁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以及散见于网络有关石口、黄崖山、妙楼山、石室寺的一些图文资料等。</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解德辉,1962年生,吕梁市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现供职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爱好文学写作,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山区经济》《吕梁风》《文化晋中》《云梦风》《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个人出版《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其中《红色吕梁》一书收藏于《晋绥兵民博物馆》里;《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布原创文章260篇。</p>